APP下载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020-12-17李静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

摘 要:随着一代代留守儿童逐渐成年,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群体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又一热点,当前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已非常丰富,文章梳理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界定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以期为后期深入研究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幅度流动到城镇务工,导致了很多儿童被滞留在农村,从而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自从这一群体诞生以来,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来,社会上对这一群体异常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很多。据统计,我国的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6000万,随着留守儿童步入成年,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留守儿童,有的已经步入大学校园,成为了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随着一代代留守儿童逐渐步入成年,他们当中进入大学校园继续读书成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前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一方面,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和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对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客观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特殊群体。

一、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界定

(一)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进行界定是阐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当前学术界对此概念的解释还存在某些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年龄的界定、父母一方外出还是双方均外出和被留守的时间等方面。杨雪岭等2014年 在其调查中选择了“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自己被留在家乡生活的16周岁以下儿童[1]”;赵景欣等2013年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与父母分开生活的18周岁以下儿童[2]”。结合研究者们对留守儿童的定义界定,当前学术界较公认的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生活和学习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

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不统一导致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内涵的阐释也未能统一。本研究采用的是杨雪岭等2014年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界定,即“曾经在儿童期(0-16)周岁有过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3]”,留守经历可以是在上大学之前的经历或者一直延续到上大学,留守时间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自己留守在家乡半年或者半年以上。

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通过在知网上查询、统计、分析及概括发现:目前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有传统心理学视角和积极心理学视角,大多数是从传统心理学视角加以研究的,积极心理学视角较少。

(一)传统心理学视角

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传统心理学视角得出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绝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留守经历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是负性的;但也有少部分的研究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产生显著影响。

庞锐等2018年通过对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并筛选出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发现: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4]”。李晓敏2009年[5]研究发现:在积极应对方式、负性情绪、自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和非留守经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得出结论:“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有影响,留守经历与负性情绪产生和低自尊有关”。刘海霞等2015年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大约有35.58%存在某种或几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前三位的为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强迫、偏执、精神病性、焦虑、其他(反映睡眠及饮食)等10个因子差异显著”[6]。这与刘海霞等[7],张英等[8]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李凡繁2012年[9]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

目前也有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温义媛和曾建国[10] 的研究得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差异不显著;李颖等的研究[11]也指出:总体上来说,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是良好的。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

在现有的研究中,也有部分学者关注留守经历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他们认为留守经历并不一定就给人带来消极地影响,反而能使人更加坚强、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特别是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崭露头角,必然具有一些积极品质。

温义媛2011年试图通过质的研究探索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接受现实、成就动机、目标定向、意志坚强、积极乐观、情绪调控、社会支持和善于学习等八个方面具有积极心理品质[12]。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这一群体心理弹性方面的特征,如杨琴2012年研究发现:“情绪控制、心理韧性、人际自立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13] ,此外,徐礼平[14]、袁靖宇 [15]等也做了该方面的研究。徐礼平[14]认为留守经历虽然会导致情感等方面的缺失,但是同时也是财富,它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道德品质良好、自立性强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能产生积极影响;袁靖宇 [15]从“优势视角”出发,分析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人际适应的现状,通过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心理弹性和心理适应方面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比较得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内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从“优势视角”关注其积极特征。

三、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有研究的评价及展望

(一)研究方法

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較少,量化研究有利于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但对于造成这种现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挖掘却需要融入质性研究;另外对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弹性方面的发掘更有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比量化研究更有必要。除此之外,由于经费、精力等的限制,目前的研究几乎是横向研究,对该群体的纵向研究较少,横向研究便于探索该群体独特的心理特点,但是如果要研究留守经历对该群体成长是否会造成持续性的影响则需要采用纵向研究。

(二)样本的选择

目前已有研究样本的选择不够广,多是来自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或者某一层次的不同院校,缺少样本的多样性。另外由于经费等所限,目前针对全国性的调查研究过少,为更好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特殊群体,扩大样本选择的范围是大势所趋。

(三)研究领域的拓宽

目前的研究多是关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等。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研究较少,特别是系统全面地论述干预措施的研究更少,而研究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通过干预措施提高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不能仅仅简单地归因于留守经历,也有可能是受来自学习、生活或者竞争等方面压力或影响。所以为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服务这一特殊群体,目前的研究领域还需要拓宽。

(四)研究出发点的转变

目前的研究大多是探索和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忽略了这一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容易让社会对这一群体产生偏见、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标签化,十分不利于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一群体,研究者的研究应该客观,除了深入研究留守经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之外,还应试图发掘这一群体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不仅能够打破社会对这一群体产生的偏见,而且有助于这一群体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心理预期,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总之,我国对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认识和研究还有待深入,不仅要关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要关注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要研究“留守经历”给他们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应认识到这一特殊经历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对“有留守经历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3):227-233.

[2] 赵景欣,刘霞,张文欣.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7):797-810.

[3] 庞锐,彭娟.我国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8(4):467-469.

[4] 李晓敏.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20-622.

[5] 劉海霞,王玖,林林,胡乃宝,韩春蕾,孙红卫.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5(4):636-638,641.

[6] 刘海霞,王玖,林林,等.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4):636-641.

[7] 张英,彭立春,袁克俭.留守和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基于湖南某大学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

[8] 李凡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希望和良好寝室关系的保护作用[D].湖北大学,2012.

[9] 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46-147.

[10] 李颖,玉洁,袁利.高校留守大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41-244.

[11]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94.

[12] 杨琴.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自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年(3): 268-271.

[13] 徐礼平,方倩.从心理弹性的视角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J].新余学院学报,2012,17(2):119-121.

[14] 袁靖宇.以“优势视角”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内部差异性——基于心理弹性、人际适应的心理学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79-85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留守经历”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项目编号:SK2018A0793)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静(1983- ),女,安徽霍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