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探索

2020-12-17张晓菊杨俊玲吴玲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机械电子工程新工科

张晓菊 杨俊玲 吴玲敏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已成为高校的立身之本、育人导向。文章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强化意识、整合资源、因“材”施教,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工科 机械电子工程 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探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要求下,将德育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使课程学习与德育的培养融会贯通,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在教育部全面启动的新工科建设中,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着力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知识技能层面的能力提升外,树立端正的价值观更是关键。因此,要实现“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就需要聚焦“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建设,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为企业、行业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来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造能力,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思政教育意识淡薄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修养和政治素养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质量。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承担,所以在专业课中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追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脱节;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涉猎学科广泛,使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专业课教师在自身学习上注重专业知识的汲取,不能及时有效的提取思政元素,使得专业课教师在无形中增加了心理上和工作量的双重负担。因此转变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和提升能力对实施课程思政至关重要。

1.2课程思政内容单一

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应该新颖、多元化。一方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在阐述育人内容时只围绕固定的切入点,缺少能够体现国家大事、时事热点、工匠精神等主旋律、正能量的内容,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长期以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多样,获取速度也是异常迅速。使得单一的思政元素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给专业课教师在育人内容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2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在新工科背景下,选择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电子技术》为例,进行课程融思政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在保持课程具有的学科特征基础上,以育人为核心目标进行专题研讨。

电子技术课程是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第三学期开课,共96学时,主要任务是了解电路基础知识以及模拟和数字信号的转换,所以,这门课程涉及到直流与交流电路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等教学模块,知识点多且难,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把握教学知识点,讲解到位。该课程共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因此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针对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3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强化意识,注重树立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

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承担了教书育人双重职责。通过强化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使专业课教师在脑海中逐渐树立自觉钻研课程思政理念的意识。同时,不断加强专业能力的培训,利用讲座、参观、研讨和外派學习等形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的要义,学会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让课程思政落地。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设计课程内容:课前备课,按照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精心设计,不是简单的套用;课上,从复习、导入、讲授、总结等各环节有效切入思政内容,力求做到入脑、入心;课后反思,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和获得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认真思索如何将德育的核心内容合理融入自己所授课程,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使课程学习与德育的培养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教”“育”一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和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的师资队伍。

3.2整合资源,充分挖掘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

跨课程、跨学科的整合资源,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有效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内涵。首先与专业课程教师研讨,找到不同课程的特色和侧重点,彼此间形成合力;其次是跨专业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挖掘中国传统教育背后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2.1加强课堂引导,丰富思政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图形、原理和公式很多,学生学起来较为枯燥,知识点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在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掘其中的一些德育元素。比如一些科技发展史,在讲到电的来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风筝实验,为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从风筝实验到电灯诞生用了127年的时间,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完美的诠释了工匠精神。再如运算放大器中引入职业道德操守教育,用螺丝钉精神放大你的人生。通过这些例子鼓励学生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不断地专研与探索,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而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3.2.2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安全意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前要预习,分小组制定试验方案,虚拟仿真得到理论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挖掘,得到新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安全意识,将“求真”与“求美”相统一。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搭建《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促进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保持良好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全面提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品质

以工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循序渐进设计课程思政促进综合素质成长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学习课程初期,简单介绍相关行业需求,使学生对课程的任务形成初步的概念,了解课程内容,形成专业意识;第二层次,在课程中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层次,在课程期末,学以致用,结合专业实验内容,通过参观工厂和企业流程了解课程的任务要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品质。

4结语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根据新工科专业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责任感、专业故事等人文素养润物细无声的嵌入到课程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利用新工科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思政,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2017年河套学院专项研究项目: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HTXYZX17008)。

参考文献

[1] 沈齐英等.“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学中课程融思政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化工研究,2019(17):79-81.

[2] 陈浩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27):65-66.

[3] 宋其江等.思政融入“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研究和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0,3(38):79-81.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建设机械电子工程新工科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思政建设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