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浅论

2020-12-17李娟

北方文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提高

李娟

摘 要:文学评论是一种主观型的思维模式,由于这种主观性,在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文学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语文课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学评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

一、两种文学批评方法

在中国被广泛采用的文学评论方式是一种在主观型的思维模式下的批评模式。这种比较主观的文学批评方式由作品的某个方面触及引发出评论者自身的感受和对客观世界以及他人的认识,而非向批评客体的延伸。他的评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而可以向内部思维不断开拓。正是由于这种主观性,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批评者的评论主要以自己以往的生活或审美经验为基础,缺乏相应的文艺理论基础,最后形成一种对世界和生活的新的认识,教会读者处理和他人、自然、整个世界的关系。

另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是一种尤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材和基础语文教育领域中的文学评论模式。这里姑且称之为一种社会历史评论模式,一方面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另一方面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通过对作者当时的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去解析作品的主要内容,或通过当时的历史的真实情况与作品的真实相对比,评价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实况表达的是否真实。

这两者都带领读者去认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去体验一种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这种文学批评的方式带有一种说教的意味,同时经常会为某种政治目的或意识形态所利用。这种文学批评的方式往往也不能全面概括当时社会历史情况,因为只是偏于历史的一隅,了解社会的某一个方面,而且趋于固定性,很少上升到抽象的对历史的、社会的思考中去。

以上提到的这两种批评方法恰恰是由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模式所决定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经验综合的极度相信,在思维上倾向于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而非对具体事实的作一种概念性的分析。这种经验是感性的,是历史纵向的,缺少必要的中介环节,主张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系统及其动态平衡,却往往忽视主客体的对立以及概念系统的逻辑化或形式化,缺少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我们经常听到以史为鉴、成语、歇后语、历史故事,都让我们从文化传统中从他人的经历中从自己以往的生活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指导个人的生活甚至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整体式的思维模式使主体和客体的界限十分模糊,主体在认识对象时不能处于一个完全客观的立场。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思维方式,大大妨碍了思维的精确化。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直觉,是以直观的体验和体悟为特征的直觉思维,在达到质的飞跃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一种顿悟,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方式,这又是一种缺少精确性的理解世界以至于引申至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中国自古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經济发展模式就是农业经济模式,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在思维上养成了保守的习惯,在思考的目的上务实性强,讲究“经世致用”,研究的是人自身道德修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为国为民兼济天下的社会追求,纯然的求知欲望几乎没有,这种务实的思维目的加上主客体不能截然分开的思维方法导致了中国传统思维的非理性因素增强,且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些传统思维的特点都渗透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创作和形成中,几乎延绵至今。

二、原因分析

文学虽然是一种主观精神的直接产物,首先具有的是审美价值,不可以用纯科学的思维模式去评论,但是既然文学存在,有其客观意义,就有其可以评价的标准和价值。

这种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下的文学批评方法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就造成了学生不会写议论文的现象,而现象的背后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客观判断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普遍低下。

分析其原因如下: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往往是用感性解释感性,教师用散文化的语言去分析感性的文学作品。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将其散文化,配合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这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培养了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但其理性思维能力在语文这一学科上严重缺失。语文教学的目标中,认知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塑造确实必不可少,但是,透过文学作品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社会学知识、哲学思辨能力、独立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却一直都是被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忽视。反观西方文学批评史,社会学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接受-读者反应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批评方法本身就引起了多次思潮革命,每一种批评方法背后都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革命,而在我们中国的语文课堂上,为何不可以采用这多种多样的文学批评形式呢?这些文学批评形式,不但可以开启学生认识文本的新窗口,同样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于方法论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初模式[1]。当然,不可能所有方法都用到,也不可能将一种方法百分之百的运用得当,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语文学习同样需要理性思维,并且其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其次,现代传播学对人思想的冲击和控制也使得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奥尔斯德·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就预言,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他担心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烦琐的世界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往往不为人注意。对于从一出生就处于电视、电脑、电话等感官刺激下的一代人来说,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如何去筛选和分辨信息,不是被这些信息牵着鼻子走而是做这些信息的主人。对于看着电视节目长大的人来说,如何将其引向书本,选择真正有思想价值的书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信息所淹没,正是今日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语文教材编排模式相对老套。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材中选取的课文确实都是经典的篇章。但是理性地对社会、人生、历史思考的文章却很少有。这方面,我认为是低估了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智慧发展水平。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哲学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失,然而哲学就其本质来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三、解决方法

仅从以上三个造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的原因出发,提出以下几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首先,加强哲学教育,文、史、哲不分家。在课外选修部分,其内容经常与我们课内的内容有重复。不妨多选取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文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叔本华、海德格尔、尼采、马克思、老子、庄子、冯友兰、梁漱溟等人的哲学理论代表作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读本,作为他们接触哲学的敲门砖。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生存哲学、符号学、伦理学、美学等都可以作为培养其社会學认知能力、作为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当然其理性思辨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多选取有争议的、有论辩色彩的文章,不要很多的已经有既定判断的文章。在学习这些有争论的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去独立思考和判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歌德的《歌德谈话录》、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萨义德的《东方学》、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等一些关于哲学、文艺、文化方面的书籍,可以从中选取某些章节,学生自己去判断其正确性。

第三,多做与社会现实贴近的练习。哲学、历史、文学说到底都是为了人的生存而服务,也必须运用到现代的生活中。让学生多看新闻、纪实、纪录片等节目,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包括时事评论、热点分析,同一个新闻可以找到不同角度的评论,学生可以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还可以举行读书会或时事辩论会等活动,来帮助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挖掘出种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和思想原因。可以逐渐改善学生思想浮于表面,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

第四,一个终极的手段就是教师不做高高在上的评断者,尤其是对于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本,教师作为平等的一个观点持有者参与其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正因为有了“神”的束缚,学生的思想才会千篇一律,我们要相信真理越辩越明。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真理的过程本身也给学生树立起了应当如何求学如何治学的榜样。

以上就是我对于如何在语文课上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点意见。语文教育如同审美教育一样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学生有独立的、深刻的、创新的思维,首先应当改变的就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改变这些一切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江俊.浅谈创新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J].中外交流,2017(2):156.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提高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的互动关系研究
《文学评论》编辑部2000年度学术论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