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

2020-12-17李典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匠精神

李典

摘 要 工匠精神近年来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关注点,不管是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加强工匠精神培养,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在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机械类专业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围绕这一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提出工匠精神培育下,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职 机械类专业 课程教学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1工匠精神的涵义

1.1工匠精神的含义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总理在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至此之后“工匠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是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各个行业来说都应当加强工匠精神培养,如此才能够实现行业的精细化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详细来说,工匠精神就是指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行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认真职业态度、精湛技术工艺、高尚职业品质的重要体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有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师工匠精神,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使人才培养过程更为科学,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而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则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未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

1.2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必要性

培养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落实的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都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更高,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更应当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进来。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发展却并不顺畅,教学质量不是十分理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益求精、教学过程的一丝不苟,并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为高职院校长远发展带来有利作用,因此融入工匠精神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另外,高职机械类专业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专业,该行业对人才的专注性、专业性等要求较高,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对人才培养往往缺乏系统性,人才的整体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工匠精神的融入,则能够实现教师专业性的提升,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师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能够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工匠精神,这就有助于学生后期工作的开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基于工匠精神设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工匠精神背景下,要求高职机械类专业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重全面性考虑,要改变传统重实操、轻素养的教学目标,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素质融入到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工匠的严谨、精细、敬业、耐心等精神融入教学目标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内涵素质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素养教育,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技艺水平,在未来能够更好地从事工作。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树立良好的工匠思维,将培养学生作为一项“工艺品”来对待,细化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

2.2基于工匠精神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推动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更为科学,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当将工匠精神作为依据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健全和优化。第一,要严格结合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要将落后的课程内容摒弃掉,对教材进行更新,并且还要结合市场状况对课程进行筛选,明确哪些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与市场的联系较为紧密,哪些课程没有较大意义,对于那些不必要的课程取消学习,为必修课节省更多的时间。第二,要改变传统大班教学的模式,有效实施小班教学。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教师精力分散,难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无法对学生进行精细化指导,导致学生无法学到更为全面的知识,学而不精,难以达到课程目标。而通过小班教学,则能够使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精细化指导,这就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3基于工匠精神对考核体系进行改革

在工匠精神背景下对高职机械类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细心记录学生的情况、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记录,并将此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和评价。第一,要对机械类专业课程各考核内容的分值比重进行明确,如可以将课程平台表现分值设定为40分,而专业技能考试设定为40分,其它的20分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素养等,使学生明确考核内容,并加强学习。第二,要对课程平时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即专业技能素质、基础素质,并对每个部分的分值进行设定,分别占据一半。如此对考核体系进行设定,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注重工匠精神的学习,以考核为手段,突出工匠精神内涵,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落实该方面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3结束语

高职机械类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机械类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不仅对人才质量、专业技能较为注重,而且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更为关注,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综合素质培养。而工匠精神则是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推动学生工匠意识的提升,满足市场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贾志颖.工匠精神引领下的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

[2] 周泽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竞赛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9(03).

[3] 薛忠义.高职院校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与工匠精神的培育[J].山东化工,2018(04).

[4] 刘丽.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匠精神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浅谈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