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青年观研究述评
2020-12-17魏彤儒王珊珊
魏彤儒 王珊珊
摘 要:学界对于邓小平青年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条件、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价值启示、比较研究几个方面。普遍认为邓小平高度重视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急先锋作用,主张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将青年培育为“四有新人”;邓小平的青年观不仅是对马列主义与毛泽东青年观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后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青年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学界的研究尚存在资料挖掘不充分、内容研究欠深化、研究方法较单一等不足,未来研究需要充分挖掘国内外相关著述成果,从教育学、青年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角度,不断拓展域度,深化研究内容,致力厘清邓小平青年观的话语体系及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的地位作用。
关键词:青年观;邓小平;现状;展望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关于邓小平青年观的研究较多,相关文献有一百余篇。集中从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价值启示及比较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邓小平青年观的形成发展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发展的条件与形成发展历程两个方面。
(1)形成发展的条件。该方面的研究从实践基础、理论基础、人格特征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
首先,学者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是邓小平青年观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其次,多数学者认为马列主义青年观是邓小平青年观的理论基础;再次,邓小平青年观的形成与邓小平人格特征密不可分。
(2)关于形成发展的历程。该方面的研究很少,仅有黄泽文在其博士论文中涉及到该问题。他通过梳理邓小平思想转变过程和参与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历,将邓小平青年观形成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前20年,邓小平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参与指导青年团工作中,其青年观开始萌芽;20世紀30-40年代,通过领导以青年军人为主的革命队伍,认识到用理论武装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教育和武装青年军人,让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出生力军作用的必要性,使其青年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世纪50-60年代,他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不忘青年教育工作,发表了大量而系统的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讲话或文章,进而使青年观发展到了新高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创造性地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青年和青年工作,标志邓小平青年观趋于成熟[1]。
(二)关于邓小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学界对主要内容的研究着墨最多,成果颇丰。
学者们主要从青年的地位与特点、青年成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及青年工作四个维度进行了阐释。
(1)青年的地位与特点。多数学者认为邓小平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青年,对青年在革命、建设中的急先锋作用给予肯定,同时着眼未来,视青年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是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对社会主义充满无限热情,在过去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视青年弱点。青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革命胜利后,部分青年发展过程中意志不坚,出现道德缺失,过度追求物质的现象,要对青年充满信心,加强教育。
(2)青年人才选拔与培养。学者们普遍认为邓小平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十分重视。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尊重人才,解放思想,打破陈旧的观念,结合现实需求,以“四化”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尊重青年,发展科技,为青年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育“四有”新人。
(3)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们普遍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邓小平青年观的重要内容。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坚定青年社会主义信念。
(4)青年工作。多数学者认为邓小平主张结合青年特点,以“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青年工作的方针。青年工作要顺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同时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教育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身。
(三)关于邓小平青年观的价值
学者们对邓小平青年观的价值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研究较为丰满,主要集中在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在理论价值方面,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在现实价值方面,学者们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1)理论价值。学者们普遍从青年观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发展关系、对青年工作的意义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认为邓小平青年观不仅丰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还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青年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青年工作理论,并为后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青年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新时期青年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
(2)现实价值。一些学者结合时代要求,针对不同的现实问题,论述邓小平青年观的现实价值。黄荣美结合时代要求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特点,认为高校应在邓小平青年思想指引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教育”、“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张威从大学生成才角度出发,指出邓小平关于“青年是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年是党的后备军和可靠助手”的观点,对新时期增加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具有指导作用[3]。
(四)关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核心青年观的比较研究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青年观既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由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他们的青年观在某些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当前,学者们对邓小平、毛泽东、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青年观的比较研究颇多。邓明辉从青年实践观、“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及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维度指出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青年观上的共性。但不足的是学者仅就相同点进行了探讨,并没有指出其中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4]。
二、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并未发现关于邓小平青年观的专题研究,仅有可为邓小平青年观研究提供材料借鉴的少量文献。如英国学者理查德.伊文思1993年完成《邓小平传》(原名《邓小平与当代中国》),以邓小平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展示了邓小平从“农民的儿子”一马克思主义者一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历程[5]。该著作对于深化邓小平青年观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的研究,能够提供一定参考。
三、研究现状评价与展望
(一)研究现状评价
通过深入整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关于邓小平青年观的研究成果丰硕,对邓小平青年观形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理论价值的研究基本达成了共识。
目前,学界关于邓小平青年观的形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价值启示和比较研究尚存在如下明显不足:
(1)研究资料不够完善。现有的研究,主要以邓小平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而展开,缺乏其他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2)研究内容有待深化。首先,主要内容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存在散、杂的特点。已有研究中,虽然有研究者涉及到了邓小平青年观内容的多方面,如青年价值、青年教育、青年干部选拔与培养等,但尚未厘清邓小平青年观的逻辑体系,运用系统方法对邓小平青年观的整体形态展开研究亟待加强。
其次,价值启示研究不够全面。对于邓小平青年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青年话语中的地位作用尚未涉及,在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中的地位研究空白。
再次,形成发展历程亟待完善。邓小平青年观形成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以邓小平的实践经历为各个阶段的划分依据,而邓小平在各个时期形成的青年观的具体观点尚待进一步完善。
最后,与历代中央核心领导人青年观的比较研究不够深入。学者们主要就历代中央核心领导人青年观的相同之处达成了基本共识,对于差异性及差异性产生原因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由于时代差异,与习近平青年观的比较研究匮乏。
(3)研究方法单一。均采用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从邓小平的相关文章直接摘取研究材料,挖掘其中的内涵,并未采用多学科、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高效精准的大数据研究等,使得研究结论重复较多,细化程度不够。
(二)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当前学界不足,需从如下方面着力改进与深化:
(1)完善研究资料。研究资料的收集不能仅仅局限于《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集》等邓小平本人的著作,还应参考国内较权威的研究性著作。如傅高義教授的《邓小平时代》、周一平的《邓小平生平研究史》、刘强伦《邓小平卓越智慧》等均可作为研究素材。另外,要积极汲取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如英国学者理查德.伊文思的《邓小平传》(原名《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可以仔细研读,对研究邓小平青年观奠定一定的基础。
(2)拓展研究内容。首先,加强对邓小平青年观的细化研究。如对邓小平青年观形成发展历程进行深度挖掘,明确邓小平青年价值、教育、培养、选拔的核心内容,探寻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整合研究,构建完整的逻辑体系。
再次,深化青年观比较研究。比较研究要着重研究历代领导人青年观的差异性,深刻剖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与习近平青年观的比较研究未来有望深入研究。
最后,拓宽价值启示类研究领域。学界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其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成才教育方面,而对于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在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中的地位未曾有学者进行研究,未来有望跳出传统的对党的单个领导人的思想研究的模式,将其纳入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来进行考察,挖掘其理论根源。
(3)丰富研究方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大数据方法开展交叉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面对大量散落于著作、讲话、批示中的邓小平关于青年的论述,可以借助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技术或LDA模型等,高效挖掘海量数据中蕴涵的主题和关键词,并以关系图形式形象刻画出主题和关键词间的相互关联,以便更加迅速、客观、直观地把握邓小平青年思想的内涵和逻辑体系。同时,还可从教育学、青年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综合交叉研究,以不断拓展研究视阈,丰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泽文.邓小平青年观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 黄荣美.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J].世纪桥,2012,(07):74-75.
[3] 张威.邓小平青年教育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04):22-24.
[4] 邓明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青年观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0.
[5] [英]理普德.伊文思.邓小平传[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担当的重要论述研究”(19YJA710038)。
作者简介:魏彤儒,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王珊珊,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