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探究

2020-12-17喻琼姜正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三全育人

喻琼 姜正浩

摘 要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依旧保持着高速的发展趋势,为满足万企千校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教育在育人工作中更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教育表现出学生的参与覆盖范围小,存在优更优、差更差的现象,这一问题对我国高校思想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各高校应当在“三全育人”体系基础下,建立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逐步实现由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共同成长机制,即:老师指导学生;学生带动学生,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优势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学生成长共同体 三位一体 过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及構建过程

1.1 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学生成长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组织内(小组/团队)通过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交流合作,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特长,最后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全面发展的组织目标,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三大基本要素。

1.2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构建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学生的共同成长,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优秀学生的示范、优良学风的建设、优秀校友的指导以及优秀教师的引导等方法,不断挖掘和发现各学生群体中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从而在学生群体中构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成长体系,助推全面发展。构建过程主要包括凝聚共同愿景、树立共同目标、强化共同行为、增进共同归属4个环节。其中,共同愿景是先导、共同目标是动力、共同行为是支撑、共同归属是保障。

2构建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教育意义

2.1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

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家长、校友、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管理、服务、文化等多方面资源,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方面给予学生一体化的指导和服务。如:实施“学习帮扶计划”,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共同成长进步;邀请专业课教师为学生开展课业辅导,并开设答疑自习室,给学生提供更有力的学习环境,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动性。

2.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

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实践、学生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学风建设和校友工作的高效、高质量开展,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们的现实需求,让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参与适合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提升自我思想素质,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2.3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

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有效发掘,采取一系列措施方法,激发、锻炼并强化不同群体学生在不同能力下的发展潜能,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实现,拓宽了视野,加深了自我认识,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高校搭建学生成长共同体所存在的问题

搭建学生成长共同体是在“三全育人”思想政治体制机制下进行的一次教育教学改良。但是随着各高校对“三全育人”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搭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阻碍也逐渐明显。

3.1全员育人过程中缺乏师生合作共进

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和老师的相互合作。但部分高校在组织开展相关思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忽略了师生合作共进问题,专业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往往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没有知识储备的就参加完了一项活动。这种缺少师生合作交流所构建的学生成长共同体是不够完善的。

3.2全过程育人缺乏明确目标和创新性

新形势下,全面推行“三全育人”新型教育模式早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点工作。在推行和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活动缺乏创新等问题。多数高校在全过程育人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不符合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旧是按照教育部所下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来制定教学任务;这使高校组织的活动变得形式单一,理念抽象空洞,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最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无法顺利圆满地完成。

3.3全方位育人体系培养方向失衡

“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讲究: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而其中的全方位育人也正是提升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质量的有力保障。当代高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但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对学生群体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其中科技活动的参与情况较为突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校所组织的科技文体活动,这也就说明高校在全方位育人体系(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科技育人)中存在短板,全方位育人教育并未完全达到理想成效,全方位育人体系存在培养方向失衡的问题。

4如何发挥好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

4.1明确教育目标,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

高校在“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创新,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适应本校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开展一系列育人任务。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教育部所下发的教育方案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完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2强化师生合作指导,促进共同进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高校应积极搭建师生合作平台,组建学科竞赛导师团队,并制定相关考核文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指导方案,对学生进行细心引导,保证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在手足无措,拿到活动内容有路可寻。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长共同体不断朝着师促学,学互助,共成长的优势化方向发展。

4.3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凝聚共同愿景

为巩固“三位一体”育人战略,高校应抓住志愿服务、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发展。以志愿服务为起始点,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科研育人为支撑点,开展大范围、多领域的科技文体活动,实现科技文体共发展的活动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关键点,开展主题明确、紧跟时代主流的实践活动,达到“我参与,我快乐;我实践,我进步”的实践育人成效。

4.4建设优良学风,树立共同目标

一所好的高校,一定拥有一个好的学风。加强学风建设,是营造优秀文化氛围的基础保障。强化督查指导,加大上课考勤力度,从根本的课堂教育来监督学生;定期开展读书周、知识问答等课外活动,从第二课堂中影响学生。只有校园的学习氛围浓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们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

4.5落实榜样导航任务,深化共同行为

当前社会,榜样力量的带头优势越来越明显,落实榜样导航任务,深化共同行為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团学骨干、优秀学生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榜样力量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6开展校友护航行动,增进共同归属

为逐步优化“三全育人”的教育环境,不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教育平台的多元化,高校应积极利用校友资源,依托校友企业,推进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的有序开展,让学生更早了解专业未来就业动向,提早做好准备。切实通过行业、事业、职业、就业、创业、学业的贯通化融合,增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校归属感。

5结语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是基于“三全育人”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水平有着重大意义;但目前各高校在推行“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高校理应针对自身发展现状进行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共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万企千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项目介绍:西南科技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和统一战线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9sxb091。

作者简介:喻琼(1981-),女,汉族,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姜正浩(1998-),男,汉族,本科,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雯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76):11-12.

[2] 吴雪峰.基于“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革新[J].管理观察,2019(31):124-125.

[3] 吴朝晖,许嘉悦.“三全育人”与高校环境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京理工大学三位一体的环境育人模式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5):42-45.

[4] 陆璐,李苓,李成权.“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J].现代企业,2019(11):122-123.

[5] 段汝和,白云.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6):77-80.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三全育人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