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国际化社区人居环境建设探究
2020-12-17张英杰裴会芳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张英杰,裴会芳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0 前言
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和农村快速城市化是中国当代人居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内部人口迅速增长以及外部人口涌入,人居环境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人居环境失去原有生态根基和文化特质,不断恶化,人类居住环境问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居环境,其质量是扬州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水平,加快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步伐,扬州市政府制定《市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扬府发〔2016〕74号),明确指出了打造国际化城市新形象,即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坚持世界眼光与个性特色并重,在扬州市建成以十大生态中心为代表的城市公园体系,推进东关街5A级景区创建、南河下民俗客栈休闲集聚区打造和南河下、湾子街、仁丰里等历史街区整治,加快完善城市国际标识,推进国际化社区、国际学校(班)、国际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无障碍”国际化环境,彰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形象。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本文提出并分析扬州建设国际化社区的可行性,对打造新型国际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国际化社区研究背景
国际化社区一般是指参照国际化标准建设和管理,以城市居住区为基础,以开放型社区为依托,具备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融合亲和的区域文化,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的集中居住区。境外人士户数比例通常在20%以上。
1.1 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扬州自古便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如今更是打通了空中、网络这“两条路”,通过空中、陆上、网络、海上这四个维度对接“一带一路”,同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今年扬州将高标准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三湾核心展示园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办好第十四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举办2020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扬州活动年活动和“世界美食之都”系列推介活动,这些举措有利于扩大文化旅游交流,向全球展现名城风采,同时也为扬州打造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化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政策支持。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扬州被纳入国家战略中心区,《纲要》提出以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扬州等27座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目前,扬州正聚焦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同时致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也同步推进了扬州市的高速发展。
1.2 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的落地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被称为世界园林园艺领域的“奥林匹克”。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落户扬州,也是该盛会首次落户长三角地区。其作为展示园林园艺的重要窗口,不仅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大好机遇,也是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世界各国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为弘扬中国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对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技术学习等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将会吸引国内外高端人士,同时会集聚一批为博览盛会建设的园艺、建筑及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不同层次的相关专业人群。扬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园艺文化底蕴、丰富基地生态资源的城市,承办世园会拥有着众多优势,也促进了城市打造国际化社区的必要性。
1.3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对新时期城市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运河绵延2700km,滔滔奔流2500年,是中华民族一条生机勃勃、跨越古今的文化大动脉,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2014年6月22日,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沿线城市便开始寻求契机,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均已开始着手编制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与建设规划纲要,正在积极谋划和布局项目,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扬州市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举办了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大会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同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工建设以及省市共建的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均已启动建设。
大运河不仅是文化带,也是经济带、城镇带。扬州一直在尝试,借助大运河文化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扩大城市影响力,同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市民素质,让扬州更加美丽宜居。运河文化正在重塑扬州的城市气质,过去“皮包水、水包皮”的消费城市正在向创业、创新、创造的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转变,扬州市应为国际创新人才提供具有和谐包容、多元开放的国际化品质的配套社区。
2 国际化社区概述
国际化社区具有经济、社会、人文三个价值,具有建筑设计的国际性、功能集聚性、时空的开放性、配套设施超前性、公共和服务系统管理的先进性和人性化、多元化的宽容性等主要特点。世界各国研究机构和智库通过MRV原则(可测量、可汇报、可证实)推出了评价全球主要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定量研究,从客观上反映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多对各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比较,经济影响力、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和文化活力、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自然环境及可持续性这五个维度是相对能够较为全面地衡量城市国际化的指标内容(见下表)。
?
3 国际化社区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佛罗里达州星岛社区、上海古北国际社区[1]、南京银城东苑国际社区[2]、成都桐梓林国际社区[3]几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国外的国际社区开发历史较早,发展比较成熟,更加注重住户的隐私和体验,在社区服务与设施配套的完善度以及环境绿化方面优势明显;国内国际社区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日趋成熟,相较国外,注重住宅区与商业区相结合,品质服务及绿化有待提高。
在我国,国际社区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步向高规格、高品质的方向迈进,注重住宅、商业、景观、文化等多元素融合。以上海为例,其国际社区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化到集约化、概念化到标准化,单一化到综合化、现象化到品牌化、规模化到特色化、建筑化到生态化、商业化到景商结合化的不同阶段。扬州地处长三角,可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世界园艺博览会落地的契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功能集聚、配套设施超前、公共服务系统管理先进及人性化、多元化的国际社区。
4 打造国际化社区主要存在问题
通过对比标杆其他国际社区的优秀案例,扬州建设国际社区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拥有虹桥和浦东两座国际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还存在历史原因,租界可以说是上海最早的外籍人口聚居区,在短时间内形成人口结构的国际化;城市国际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口进入上海,外籍人口的数量因而不断增多[4]。此外在外籍人口选择国际社区的过程中,对社区的管理、生活质量也十分重视,例如上海古北社区涵盖了别墅、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居住形式,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符合国际化标准,服务中心配备懂外语的工作人员,保证与业主沟通顺畅。并且,社区的绿化环境舒适完备,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相较于上述案例,针对扬州的区域现状,建设国际社区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①国际人口居住总量不大,还未形成浓厚的国际居民居住氛围。扬州整个片区的国际视野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相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扬州的城市国际人口集聚程度不高,若以人口比例作为城区国际化的衡量指标,仍远低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截至2019年底,在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数量已经超过90万人,其中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数量达到21.5万人,2019年浦东民政部门数据显示,在地常住的外国人数已经超过6万人。而扬州市区目前还未形成国际居民聚集的氛围[5]。
②城市整体形象特色不够鲜明突出。扬州“十一五”期间城建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营造“古、绿、水、文、秀”的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的环境竞争力与文化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指导思想是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古城风貌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历史古城、文博名城、活力水城、宜居绿城、秀美景城”;2016年市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打造国际化城市新形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近两年来则聚焦聚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此外扬州官网中也为城市做过几种定位,如“文化名城”“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工业与信息化城”之类,而这些定位并没有突出扬州的个性,与其他城市有同质倾向[6]。
③社区发展规划与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不高。近几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扬州城区不乏出现了一批优质的高档社区,如万科翡翠西岸、香颂溪岸、金域蓝湾等,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异的就医就学基础。但由于社区前期定位和规划未考虑国际化因素,在公共服务配套上还是存在弱项,如社区公共场所的国际化标识导引程度不高,外籍人士看病就医、子女教育、文化娱乐休闲等公共配套服务还需提升,国际居民的个性化、高水准、多元化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此外,扬州城区还缺少高端体验式商业街区,现有商业街区生态环境呈现中低端化,比如万达、京华城、五彩世界商圈,都相对缺少高端体验式业态,且商场内部商业模块单元分布随意化,略显杂乱。
④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因文化背景差异,我国居民习惯的政府主导式社区管理模式,而国际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概念淡薄,加之语言不通,外籍人员多以租房居住,社区活动参与率低,如何做好信息获取和动态服务管理难度很大。成都桐梓林国际社区的相关做法值得参考,2018年9月,社区建立了国际化居民服务平台——邻里中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商业化运营”的模式进行运营,创新搭建“国际化社区居民流动议事厅”交流平台,成立国际志愿者孵化培育中心。社区还积极开展传统艺术展演、非遗文化进社区等特色活动,以蜀绣、剪纸、皮影等传统技艺为媒介,架起中外友好交流的文化桥梁。
5 打造国际化社区主要思路
关于未来扬州如何打造国际化社区,可对标参考杭州上城区政协社法委对深圳、广州、上海等国际化社区建设较好的社区实地调研成果[7],从中汲取经验以帮助拓宽渠道和思路。
5.1 以产业集聚带动国际化社区建设
以深圳东海国际化社区为例,社区在规划中总部经济规划明显,政府通过和国外商会、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招商引资,在东海社区注册并在注册地办公及长期居住的人口众多,以东南亚企业为主,在东海国际化社区中菲佣也较多,形成了新形态的国际化社区。又如深圳福田国际化社区,政府规划中以高档楼宇经济为主,打造金融总部经济,吸引大量外籍人士入驻该社区。
5.2 以本土特色文化带动国际化社区建设
以深圳水围村国际化社区为例,外籍人口很少,也不具备集聚众多外籍人士入驻的硬件条件,但该辖区政府以中国传统渔村文化吸引外籍友人进入社区休闲居住。
5.3 以社区国际化硬件建设助力国际化社区建设
以广州天园社区为例,天园社区外籍人口不多,但在社区绿化环境、国际化的硬件设施、党建工作、志愿者服务站做得很完善,该社区积极建设社区国际化硬件来吸引外籍人士入住该社区,以此来弥补打造国际化社区外籍人口不足的现状。
5.4 以在中国地理区位及历史优势自然带动国际化社区建设
以上海为例,上海仁和滨江社区外籍人士入住该社区达60%以上,上海闵行古北社区外籍人士入住也超过25%。外籍人士的集聚是由于上海处于中国金融中心,又将打造国际贸易自由港,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优良的区位优势、发展前景使上海自然成为外籍人士的首选之地。
扬州作为长三角的中心辐射城市,其特有的自然禀赋、文化积淀、创新活力以及产业支撑都为国际化社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进程中应处理好硬件与软件、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当下与未来的三者关系,从短期(3年内)来看,应完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景观小品建设,打造高端体验式商业街区。从中期(3-5年)来看,应明显提升外籍人口比例,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形成扬州国际特色区域形象。从长期(5年后)来看,应促进国际文化教育充分融合,整体提升居民素质水平,形成扬州特色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