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助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2020-12-17浙江省嘉兴市市场监管局
浙江省嘉兴市市场监管局
现实需求
嘉兴作为沿海先发地区,在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集中显现,基层自治能力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化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尤其需要弄清“谁来治”、解决“怎么治”、明确“治什么”和“如何评价”的问题,以统一尺度、推进“三治融合”。
基本做法
聚焦“谁来治”,培育基层治理多元主体。构建“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社会组织”多元主体标准体系。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贯穿“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始终,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全面推进“党建+社会治理”,深化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管理,推进基层党建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切实巩固基层政权。二是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导作用。以基层自治组织职能归位为重点,嘉兴在全省率先公布了37 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40 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健全完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三团两会”制度,增强了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三是发挥基层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注重社会组织扶持培育,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桥梁纽带。探索社会组织准入和登记改革,开展“四大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对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实行“简、免、宽”绿色通道,全市现有社会组织3332 个、城乡社区社会组织1.2 万家。
聚焦“怎么治”,构建“三治”标准体系。通过理念引领、载体创新、资源整合,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实效,构建“三治”标准体系。一是鼓励群众参与,构建自治标准体系。通过村(居)民议事、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民主评议等形式参与协商,改变了以往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大包大揽的做法,推动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推进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重点的网格自治,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做深做实“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全面开展“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的修约、践约和评约活动,制定全市统一的规范性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样本,结合村(社区)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修订工作,将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平安建设、民主参与等工作纳入“两约”条款。二是强化法治建设,构建“法治”标准体系。组织学法,建立普法责任制,明确普法责任,落实责任清单。依托村(社区)法治课堂、企业法治培训等组织开展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新居民学法宣传教育。依托微信、微博、移动端APP 等开展法律知识解读、以案释法、微视频、微小说等法治文化精品征集、创作和巡演等活动。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建立法治文化阵地。引导用法,全面推行民主决策、专家咨询和民生事项公众听证等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防止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基层法治创建,推广“法治驿站”“一米阳光”“法律诊所”等经验。发布《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创新调解机制,大力推进法律服务下基层。建立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矛盾联合调处中心,建立探索推行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多元调解模式,实现每一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矛盾纠纷调解率不断提高。三是倡导道德约束,构建“德治”标准体系。以规立德,利用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德孝主题公园等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和“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等主题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建设家训家风传承、教育、实践的家风馆,广泛传播好家训、宣传好家风。以文养德,通过建立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定期开展教育教化、家风家德、礼仪礼节、文化文艺等活动。建立“五员队伍”,培育宣传文化员、志愿服务员、专家指导员、政策宣讲员、文艺辅导员;开展“结对子、种文化、育文明”活动,组织“嘉兴村晚”、村歌大赛、文化走亲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精气神;实施“春泥计划”,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推进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队伍育人;开展“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等文明行动,弘扬社会新风正气;以评树德,建立道德评判团,设置“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道德点评台”“曝光栏”,定期开展道德典型评选活动,以“最美”精神为核心,扩大“最美”系列的的社会影响力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聚焦“治什么”,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治病防病相结合。通过关口前移、源头防控、综合施策,更加突出风险防范,把治理重心从过去的问题发生后到处“灭火”转到事前“防火”降火”上来,有效地预防了问题积累、矛盾爆发,让防患于未然成为常态。特别是通过运用以案说法、事前告知,依靠制度、公开公示等方式,较好地达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效果。二是治标治本相结合。嘉兴“三治融合”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既把握了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核心要求,又因地制宜创新了方法和路径,并且进一步明确了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体现了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解决矛盾的协同机制得以形成完善。三是解决矛盾和发展相结合。通过“一约三团两会”等社会治理平台,加深群众对党委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积极参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分类等中心工作,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到神经末梢、见到实绩实效。
聚焦“怎么评”,提升标准实施效果。为了将“三治融合”落到实处,标准中提出了“三治融合村”评定细则,将基本要求、组织领导、自治活力、法治思维、道德风尚、民生福祉六个方面纳入评价内容,总分100 分,得80 分以上的可以申报“三治融合村(社区)”,得90 分以上的可以申报“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全市现有“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386 个。2018 年全省“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嘉兴召开。
主要成效
治理理念显著增强。嘉兴倡导在党委和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协同、基层自治的有效作用,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种理念的转变是认识上的新飞跃。成立道德评判团、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一系列创新实践,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指导下富有实效的做法。
有效激发自治活力。社会治理需要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一方面,更加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解放和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通过成立“乌镇人家”民宿行业协会,将100 多家民宿纳入协会管理范畴,破解了“黑旅馆”越禁越多的怪圈。目前,全市已培育社会组织3332 个,城乡社区社会组织1.2 万家;另一方面,发动广大群众,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建立“红色义工”“爱心超市”“义工时间银行”等载体,完善义工积分制管理,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目前,全市建立了25 万人规模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打响了乌镇管家、南湖义警、当湖好帮手等一系列“红管家”志愿者品牌。
法治思维深入人心。大力深化法治建设,把法治理念向基层延伸,全市100%的村(社区)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100%的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100%的村(社区)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100%的村(社区)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逐步成为嘉兴市民的共识。
形成道德新风尚。通过道德引领,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提升了公民重视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一方面,依托道德评判团和不文明行为曝光台等“草根”评判方式,以道德评议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革除陋习,促进村风民风的好转;另一方面,通过“最美”系列评选、道德模范等评选,挖掘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典型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发挥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抓细抓实,在潜移默化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党群关系更加紧密。通过“三治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观念得到了“大洗礼”,政府和群众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事都“商量着办”,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信心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对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全市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超过4000 亿元,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53057 元和31436 元,收入比缩小到1.69 ∶1,农村居民收入连续14 年居全省首位;“平安创建”实现“十三连冠”,在全省率先捧回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