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下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2020-12-17潘晶晶师蔚群赵为民方晓敏
潘晶晶 ,师蔚群 ,涂 枫 ,王 丽 ,赵为民 ,方晓敏 *
(1.阜宁县畜牧兽医站, 江苏 盐城 阜宁 2244001;2.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蔓延以来,生猪养殖风险和防疫难度明显增加,猪价大幅上涨,成功养殖的利润创历史新高。为鼓励复养,稳产保供,国家和地方政策频出,众多养殖从业者更是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但面对疫情却又望而生畏。为此,文章就规模猪场养殖的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关键技术做一简要阐述,旨在为疫情肆虐下的生猪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1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与条件
1.1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环境
我国养猪环境控制技术基础薄弱,观念落伍。近几年,随着智能化养殖的逐步兴起,人们才意识到环境对高效养殖的重要性。处于生长育肥阶段猪的养殖目标无疑是“多吃快长”,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必须为猪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
维持猪舍适宜的温湿度,需做好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可根据猪舍面积配套相应的排风系统以及隔热保温设施,如夏季安装湿帘、风机、喷雾等降温设备,冬季适当通风,做好门窗封闭管理,保持舍温在15~20 ℃。否则,温度过高容易引发猪只热应激,猪采食量降低,生长迟缓甚至引发疾病[1];温度过低,猪体温维持耗能增加,采食量增多,日增重却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影响生产性能。同时,育肥舍相对湿度要保持在60%~70%,湿度过大会加重寒冷和炎热的不利影响,增加病原微生物繁殖,猪只易产生不适感,患病几率增大;过于干燥又会导致舍内粉尘量过大,容易诱发猪只呼吸道疾病[2]。另外,保障猪舍适宜的通风环境,避免H2S、NH3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对猪体产生的刺激,影响育肥猪生长。
1.2 防疫环境控制
在非洲猪瘟疫情仍肆虐的情况下,养殖场更应该强化日常管理和环境消杀工作,尤其是猪舍内部的环境控制,如春季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防止病菌大量滋生。具体可选择20%~30%的石灰乳、20%的草木灰或2%~3%的火碱溶液对地面及猪舍墙壁进行消毒,然后使用3%~5%的来苏儿水再次消毒,清水冲洗干净,防止病原入侵,降低疫病风险。夏季蚊蝇较多,可在门窗上安装纱网,防止蚊蝇侵扰及疫病传播。
2 科学合理分群,饲养密度适中
2.1 生长猪及时分群,提高生产效率
养猪业中有一个经典公式:产出=(遗传+环境+营养)×管理,对于已经投入生产的猪场而言,其品种和环境通常相对固定,而要提高猪场生产水平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饲养管理上入手。其中,生长育肥猪的分群管理就是重要的环节。
生长猪在保育结束进入育肥前期需对猪只进行重新分群,防止出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影响育肥猪生产性能,提高猪舍周转利用率。而分群时,尽可能让同一品种的体重大小、体质强弱接近的个体分为一群。而且,分群宜采用“夜合昼不合”的原则,坚持“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的方法,可适当喷雾酒精等有干扰气味的药液,减轻分群带来的猪只咬斗,保持群体稳定,减少应激。
2.2 饲养密度适中,保障育肥效果
2014 年 5 月我国发布的《农场动物福利要求 猪》中规定:体重在80-110 kg阶段的猪,最小圈舍占用面积不得小于1.2 m2/ 头[3],而实际生产中,多数规模化猪场育肥猪占用面积却低于该指标。而饲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猪舍环境卫生、空气质量和猪只各种行为的正常表达,饲养密度过大,降低育肥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防疫压力大;反之,又会造成圈舍浪费,增加养殖成本,在寒冷季节也不利于保温,同样影响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所以,对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密度,各养殖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3 及时调教,方便管理
猪具有在固定地点采食、排便、睡觉的三点定位习性。因此,生长育肥猪分群调圈后,应尽快借助饲料、粪尿气味等协助其建立三点定位习惯,尤其是定点排便,以减轻管理工作量,保证圈舍卫生,保障猪群健康。具体操作,如在喂食前后时,驱赶猪到定点位置排便,及时清理粪尿到固定位置发挥引导作用等。对于圈舍为全漏缝式地板的情况,调教时只要育肥猪不将粪尿排泄到食槽中即可。
3 提供适宜的营养,把握精准饲喂
3.1 根据育肥猪生理特点,做好精准饲养
生长—肥育阶段是生猪出栏前营养需要最重要的时期,生猪在这一阶段采食量占整个生长周期的75%[4],且该阶段猪只长势迅猛,对后期育肥猪出栏效益的高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育肥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生理特点和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养殖者根据生长育肥猪的发育特征进行精准饲喂。如育肥前期,猪体以骨骼和肌肉生长为主,则饲料中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矿物质钙、磷,以满足其生长需求;而育肥后期,脂肪沉积明显,保证能量饲料以及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供给,合理改良日粮配方,实现最佳育肥效果[5]。
3.2 采用合适的饲喂方式,提高饲喂效果
至于饲喂方式,养殖者需根据出栏肉猪的定位和猪场实际情况,在自由采食和适当限饲中进行选择。其中,夏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长,白天可适当加喂1次,而冬季夜间可加喂1次[6]。同时,为减少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损失,尽量采用生喂饲料。对于部分优质肉猪的育肥饲养,还需适当提高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以改善肉品质[7]。
4 强化生物安全,降低疫病风险
4.1 严格防疫制度,强化免疫流程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等烈性疾病也乘虚而入,给生猪养殖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养殖者必须针对本地疫病流行状况,制定科学的防疫制度和免疫流程,选用正规渠道的优质疫苗,严格防疫、规避风险。
针对非洲猪瘟疫情的流行,更需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扩大防控范围,严控人员、车辆和物资的进出,增加消毒环节和频率,有条件的猪场可增设舍内防疫设施,杜绝可能的病原传播途径。
4.2完善驱虫保健,增强机体免疫力
养殖者除了根据本场实际严格防疫外,还需做好猪群的日常保健工作,如定期驱虫,及时清理粪便,消灭虫源,减少病源的传播媒介等,以增强猪体免疫力。
生长育肥猪的生产管理直接决定着规模猪场的养殖效益。尤其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生猪养殖,更应该以舒适的环境、科学的饲喂、严格的防疫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来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