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启示

2020-12-17刘志成

关键词:中西文化思维文化

刘志成

(云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正如“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1)[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中西文化的相互了解则能促进中西民族顺畅和谐的跨文化交流,反之则会导致文化冲突、经济制裁、民族矛盾等,因此,如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顺畅交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由于“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因此,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既要研究过去的既成事实,同时又要在变化中把握其规律和特点。此外,对中西文化特点的对比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考察导致其文化特点的根本原因,以便对其将来文化发展的走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本研究试图从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即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来探索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中西文化及思维对比

中西文化诞生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同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中西文化完全不同的走向,不仅在概念系统、句法结构、哲学体系、思维方式,甚至在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均有不同,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互为补充的倾向。由于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二者是同质而异名的关系,因为“一方面,语言的全部词汇展现了其所在世界的广度,另一方面,语言的语法结构体现了语言对思维有机体的观照;凡是为思想的联系所必需的东西,都应当在语言中获得相应的符号。”(3)[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4页。因此,考察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考察英汉语的语言特点将会是一个极为重要和有效的突破口。

(一)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

中西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在中西方的哲学思维、宗教文化以及认识论等方面都有体现。正如“中国文化,乃建基于农业。既富自然性,亦富生命性……人之在天地大自然中,乃得融成为一体。”(4)钱穆:《晚学盲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54页。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故“西方人生则与自然划离,而求能战胜自然,克服自然。”(5)钱穆:《晚学盲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52页。汉文化诗歌思维中的律诗、绝句强调总数为偶句,律诗、对联中还强调对仗、对偶等,这些均是汉语二元辩证对立统一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反映;而西方文化中的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质、理性与感官等均是二元对立思维的体现。

1. 汉文化中的主客合一

首先,从汉字的词法来看,汉字的造字方式主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要求顺应天时、春播秋收,农耕文明诱导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在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上均有明显地体现。第一,从汉字的词法来看。汉字文化由于受到“天人合一”思维的影响,其思维模式是二元辩证统一,汉字基本的造字方式就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可见,汉字基本的造字方式就是基于“象形”,即模拟事物本体的形状,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省力原则的影响下,原始初民开始对一些事物本体进行抽象性的概括,但这种抽象性的概括仍然是基于事物本体的形貌,故汉字最主要的构词方式就是象形。汉字中的形声、会意等均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形声字中的形旁与声旁,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拼音中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均为偶数,汉字的结构有上下、左右、内外等,可见,汉字的造字方式本身就包含了“主客合一”“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的最原始的运作。这种运作亦包含了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阴阳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而由“阴阳”可以引申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天地、君臣、上下、疏密、明暗等,而万物皆有阴阳,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均是辩证思维的表现,甚至一些汉字本身就包含了辩证思维,如“武”,表示“止戈”,即“武的最终目的或者最高境界就是不武”;此外,“回”“米”等字,从各个方向看均是同样的字,亦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

第二,从汉语句法来看。汉语句法不像英语句法,主语和谓语必须同时显性的存在,汉语句子的主语可以隐藏不出现,谓语可以是连动式、形容词等,不一定需要动词作谓语,这正是汉语“主客合一”思维的反映,而在英语中,如果谓语只有形容词、名词或者介词,则需要加上系词,构成明显的谓语标志。正如“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6)王力:《中国语法理论》,见《王力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2页。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7)《老子》,汤漳平,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3页。,回归自然,以及“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8)《周易》,杨天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8页。;此外,中医文化中对人体养生及治病的基本准则就是与天地同步,讲究“天人合一”,如中医针灸讲究“子午流注”;此外,中医四季养生皆不同,主张“养备而动时”,故春季养生应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9)《黄帝内经》,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6页。这正是“天人合一”与“天人同步”的思想。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社会亦是统一的。对于人与社会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夺人所好”,儒家甚至认为不同的思想体系均可以和谐共存,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0)《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2页。的“和”“合”文化等皆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是和谐的。

其五,汉文化中人与自身的关系亦是统一的,如强调“形神合一”,“形”与“神”本指哲学上的一对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正如“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可见人与自身是和谐统一的。

2. 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

首先,从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的语言特点来看。由于西方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是典型的“天人相争”的文明,“天人相争”的心理体验则诱导了与汉语完全不同的概念系统和语言文字。第一,“印欧语系的文字,它是完全符号化的,已经失掉了人这个主体和外部自然界客体之间息息贯通的诱导因素。”(11)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这种语言文字很容易诱导西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第二,英语句法中主谓结构必不可少,这正是主客二元对立结构的反映,因为“主语就是主语,谓语就是谓语。就像在哲学上,实体就是实体,属性就是属性,不可颠倒,这里界限分明。”(12)尚杰:《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页。西方文化由于受到“天人二分”及“天人相争”思维的影响,其思维模式是二元对立的,即A和非A是界限分明的。正如“对两种范畴的痴迷贯穿于整个西方思想史上。每一个世纪都充斥着二分法,并构成西方世界辩论的基础。”(13)Nisbett, R. E.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New York: Free Press, 2004, p. 158.亚里士多德创造的古典形式逻辑讲究是非、对错、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即是典型的例子,此外,对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问题,西方思维往往会追究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受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西方出现了此岸与彼岸、灵魂与肉体的宗教文化;在认识论方面出现了“精神与实体”“心与物”“现象界与超感官世界”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二元思想’对西方的彼岸思维、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从哲学上讲,产生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柏拉图在《国家篇》通过‘洞穴理论’详细地阐明了西方‘二元论哲学’。”(1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3页。

其次,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西人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天人相争,那么,西方人靠什么来和自然争呢?他们认为,经过大脑的推理、论证,结合实践创造出知识和技术就可以战胜自然。”(1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而征服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了解自然为前提,正如“我们若不服从自然,我们就不能支配自然。”(16)[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9页。转基因食品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个典型例子;此外,《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亦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意愿造人,表明了如下几个观念:其一,人处于自然界之外,人能够驾驭自然;其二,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其三,人只有战胜自然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存;此外,培根指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则包含了人类通过知识去改造自然的信心。

第三,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西人认为“人人平等,彼此独立”。正是由于人与社会和他人具有对立性,因此,西人认为“人性恶”,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

第四,就人与自身关系来看,人与自身也是二元分离的。“我思故我在”本身就是对自我的反思,是二元分离的;此外,西人的心理学往往把人格分成自我、本我、超我几个分离的层面。

综上可知,汉文化思维受“天人合一”思维的影响,注重二元辩证统一,而西方思维受到“天人二分”、“天人相争”思维的影响,注重二元对立、分离,即在A和非A之间划清了明确的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思维中出现“to be, or not to be”是必然的;此外,就哲学的最高问题,即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问题,汉文化从不探索二者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就如同“阴阳”,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和阳”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同生同灭,不可分割,就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尤其是太极图旋转起来的时候,阴阳则没有界限;此外,“天人合一”的一元文化让中国传统社会不关注彼岸的二元世界,更多的关注现实世俗的世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关注现实人生,很少关心来世的解脱,很少把幸福寄托于缥缈的彼岸世界,这种文化的世俗性让中华民族富有强烈的务实精神,执着于实用理性,但同时忽略了对现实的批判意识以及超越现实的勇气;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西方出现两党制,两党制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轮流执政,亦是二元对立思维的具体体现。此外,西方思维中的二元对立思维,产生了此岸与彼岸的宗教思维;从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角度看,二元对立思维很难找到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因此,西方的自然科学往往把宇宙第一推动力归结为神学,即上帝之下,而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即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相推”,即“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17)《周易》,杨天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65页。当然,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当中也有辩证法,但往往不占主流,而且西方的辩证法当中更强调对立性,比如西方的赫拉克利特更强调辩证法中的对立,而中国的老子,更强调辩证法中的统一,特别强调和谐,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阴与阳虽对立,但亦和谐,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王一体”“药食同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知行合一”“书画同源”等均是二元对立统一思想的反映,而西方文化中“药食二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主体与客体”“此岸与彼岸”等均是二元对立思维的具体体现。

(二)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的差异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倾向于主体思维,而西方文化中客体思维往往占据主流,这在各自的语言结构上亦有体现。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思维

首先,汉字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主体思维的文字。“汉字的构形及其发展凝聚着汉民族观察探索外在世界及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维和心智的轨迹,有清晰的造字者和使用者的主体视角。”(18)申小龙:《汉字思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页。汉字的象形性正体现了认知主体与世界认知的痕迹,汉字的造字法虽有六书,但都以象形为基础,而象形的基础就是取象,虽然万物皆有象,但汉字皆取人象,而非物象,如“长”取有长发的人之象,“戍”取人执戈之象,“问”取人之口之象等。正如“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19)姜亮夫:《古文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正是汉文化中主体性思维的表现。

其次,汉语句法往往是人称主语加上有灵动词作为谓语。所谓有灵动词,指的是有生命的动作执行者发出的动作,这就意味着汉语思维是“事在人为”,人是发出动作的主体。正如“汉语的人称倾向反映了中国人的主体意识。”(20)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中国古代思维中虽然没有明确地使用“主体”“客体”这样的词汇,但是却使用了“己”与“物”,所谓“己”就是自己,“物”就是客体,《中庸》讲“合内外之道”就是讲“主客合一”。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有强烈的主体思维,但这种主体思维亦与客观外物是合一的,正如“汉民族的‘主体投射’,不是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的主体投射,而是主客体统一、人与自然合一意义上的主体投射。”(21)申小龙:《汉字思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页。

2. 西方文化中的客体思维

首先,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均是由一些抽象化的字母组成,这些字母和单词,从物象的角度来看,完全脱离了事物本体的物象,看不到任何物象的痕迹,因此,这种抽象化的字母和单词本身就是对象化的,也即是说,尽管抽象化的字母和单词含有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改造的智力活动,但恰恰是这种智力活动,让主体与客体处于二元分离的局面,也就是说,把思维者与思维对象分得很清楚。正如“思维的本质在于反思,即区分思维者和思维内容。”(22)[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页。

其次,英语的句法往往是物称主语加有灵动词,也即是物可以发出人为的动作。“英语的非人称倾向(depersonalization)反映了西方人的客体意识。”(2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同时,英语句法中还往往使用物做主语,同时使用被动语态,让动作发出者即行为主体隐藏或者省略,这种省略或隐藏正是为了更加凸显做主语的物称,也即是对象,这正是客体思维或者对象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综上可知,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二者对各自的文化走向亦有深刻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西文化的诸多方面,而且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首先,主体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表现,如以观照自我去观照外部世界,如儒家的“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24)《中庸章句》第一章,《朱子全书》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主体思维尤以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流派以及程朱理说为代表,强调“心即本体”“心即理”,强调“以心格物”,征服内心世界,正如“心即理”“性即理”“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之为一”(25)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五,《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页。;而客体思维往往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把世界作为客体去认知,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物我二分的思想。

其次,主体思维一定会导致中国文化的内倾性,在伦理上,注重道德精神,以人为本,正如“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26)钱穆:《中国历史精神》,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版,第114页。道德属性正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正是主体思维的具体体现;此外,主体思维往往倾向于征服内心世界,而客体性思维往往倾向于征服外部世界,而征服外部世界则促进了自然科学的昌明,而征服内心世界主要在于内省与自律,正如“破山中之贼易,破胸中之贼难”,而恰好是汉语的主体性思维,促进了汉文化的禅宗、佛教等文化的巨大发展,佛教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是主体性思维的具体体现,而主体性思维提供的知识往往是体验性的、意会性的,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因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是改善自己的内部世界,内部自然,这些与西式科学技术的联系要小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与人的德性发展成反比,奇技淫巧容易使人产生坏心眼。”(27)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这或许正是解答“李约瑟难题”最重要的突破口,或者说提供了一种解答该难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视角;而客体思维一定会导致西方文化的外倾性,征服外部世界,以物为本,正如“西方文化乃自然本位者(此即指其外倾),故爱从自然世界中来寻求建立人文世界之一切理论与依据。”(28)钱穆:《文化学大义》,台湾:台湾正中书局,1952年版,第73页。

其三,在伦理上,主体性思维往往会诱导出伦理性的社会,伦理性社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没有从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客体思维注重理性和法治以及契约精神,以自然界为认知对象,善于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其自然科学发达,正如“中国文化可谓之乃一种人本位之人文化,亦可称人伦化,乃一种富有生命性之文化。西方则为一种重物轻人之器物化、唯物化,进而为机械化、无生命性,此则其大异处。”(29)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长沙:岳麓书院,1986年版,第108页。

其四,主体性思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而客体思维往往把人本身都当作认知对象,很容易陷入机械唯物论的圈子。最能代表中西方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的莫过于中医与西医,中医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思维,中医的望、闻、问、切往往是基于医生经验式的判断,往往缺乏对病症定量式的分析,而对病人的治疗,中医治疗的本质在于“治人”,即使病人的阴阳调和,成为“平人”,正如“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的主体思维认为,最终战胜疾病的还是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统,正是这种主体性思维,中医认为“上工治未病”,通过提升人体本身的免疫能力,则可不生病,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西医治疗首先要找到“病菌”,然后杀灭病菌,是一种对象性治疗。西医认为,导致人体生病的根源在于“病菌”,故首先要找到“病菌”,即西医治病往往先找出致病的原因,然后通过因果逻辑推理,然后消灭病菌,这也正是为什么西医往往采用对抗性和支持性治疗,正如“西医药物主要为抗病毒药物、抗感染药物及辅助支持药物。”(30)夏文广,安长青:《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4例临床研究》,载《中医杂志》2020年第2期。因此,西医往往副作用也比较大;同时,西医对于一些生病的器官,往往会使用器械代替该器官的功能,如肾脏透析,甚至直接切除原病人主体的器官换成新的,正是这种客体的对象性思维,让西医往往忽视了从生命科学的高度考察人体,往往容易陷入机械唯物论的怪圈。中西医治疗理念的差异正是来自于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是整体性思维的前提,正如“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31)《中庸章句》第一章,《朱子全书》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天人合一”本身就是整体性思维的体现,强调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中的“天人二分”思维则是其分析性思维的前提,分析性思维即是注重个体本位,个人从群体中剥离出来,具有独立的个人意识,西方的个体本位思想本质上是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延续,即以自我意识设立自身,把自我之外设立为非我,即客体。整体观和群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文化特点,而分析性思维和个体本位则是西方文化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二者在各自的文化中亦有众多的体现和演化。

1. 汉文化中的群体本位及整体性思维

首先,汉字的造字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汉字最主要的构词法就是象形和会意,象形和会意正是对“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的最原始的一种运作。由于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汉字又进一步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正如“中国人只要用汉语言文字来思考写作,就注定会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3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第二,汉语的句法讲究宏观语境。汉语由于是一种典型的分析语,没有屈折变化,即没有性、数、格等要求,汉语中对词义和句意的理解往往需要依靠上下文。正如“在汉语里,上下文的含义是理解的基础。”(33)[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9页。这样就形成了整体理解局部的思维方式;第三,汉语词汇中很多概念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比如,汉语中有众多表示宏观整体的词汇很难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如“天”“仁”“道”“理”“心”“性”等,理学讲“心即理”,“心为君主之官”,中国文化中的“心”是形而上的,不是具象性的表示“心脏”,而西方文化中的“心”指的就是“心脏器官”,正如“西医说血就是循环的血罢了,说气就是呼吸的气罢了,说痰就是器官分枝里分泌的痰罢了。老老实实的指那一件东西,不疑不惑。而中医说的血不是血,说的气不是气,说的痰不是痰。他都别有所指。所指的非复具体的东西,乃是某种意义的现象,而且不能给界说的。”(3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2页。第四,汉语姓名和地名的书写都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如姓名中把表示家族的“姓”置于表示个体的“名”之前;第五,汉语句法中“上管下”的特点正是导致汉语整体思维及群体本位的根本原因。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也是整体观。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思想,认为“万物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相互联系;此外,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35)《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9页。皆是对世界本原的整体性认识。

其三,农耕文明和定居生活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和群体本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农耕文明和定居生活必须按照四季循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违农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生产和生活方式一定会诱导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而定居生活,则一定会导致群体文化的出现,中国各个地方均有大量的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地点,如“董家湾”“李家山”“张家寨”等,这些正是定居生活下的群体文化的反映,群体文化的出现,进一步促成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同时进一步产生了“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谓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即“中国文化,简言之,乃以人文为中心。人文二字,指的是人群相处的一切现实及理想。”(36)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3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等亦表明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儒家侧重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道家侧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医家更是强调整体观治疗疾病,“整体着眼,辨证施治”正是中医治疗理念的核心。

其四,汉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往往从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进一步衍生出中庸、和、合、联系以及辩证统一的思维。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叩其两端用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和”“合”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不注重讲究分门别类,而是注重浑然一体,在学术上,《黄帝内经》既是医学书、又是哲学书,同样,“孔子的《春秋》既是哲学,也是史学,又是经学、文学。”(3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其五,从政治和人伦上看,中国传统社会一直追求大一统,且强调家国一体。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缔造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有短暂的分裂局面,“但悲不见九州同”,追求统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和历史潮流;此外,“家国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是中华民族的共识;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夺人之好”、“建造和谐社会”等正是为了追求集体和谐而提出了基本的人伦观,这正是群体本位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先哲甚至主张淡化自我、让自我消失,如“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38)《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21页。以及“功遂身退,天之道也。”(39)《老子》,汤漳平,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3页。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的称呼均是“卑己而尊人”的话语模式,如称呼自己为“在下”“鄙人”“不才”“不肖”“小生”等,往往会在一种宏观和整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认知自己,不太注重独立的个性,正如“我们习惯于从关系中认知一切,把人看成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和所属关系的派生物,而忽略了人是一个有独立性的个体。强调了人的社会人格,轻视了人的独立人格。”(40)杨自俭:《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几点认识》,载左飚《冲突·互补·共存》,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第六,从人生哲学来看,“天人合一”思维下的人生哲学是快乐的、安宁的人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和谐共处,自然诱导出“祥和”“安宁”的人生哲学,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个人融入到家庭中,而家国又是一体的,正如“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是一种安宁、快乐的人生哲学。”(41)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2.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本位及分析性思维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本位以及分析性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均是以注重个体和微观领域为核心,二者的出现,均是发轫于西人“主客二分”的思想。“主客二分”导致西人对客观世界进行对象性思维,把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以及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注重微观定量分析,往往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分析性思维。正如“西方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为主即分析思维方式为主,中国以辩证方式为主。”(42)张岱年:《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载左飚《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西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及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的语言特点来看。第一,印欧语系语言均是典型的综合语言,即运用形态变化来表现语法关系。英语通过屈折变化,如性、数、格等语法形式去体现每个单词的语法属性和语法身份,即每个单词均有自己独立的语法身份,而且每一个独立的词的语法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正如“西方语言中有不同‘实体’之间的平等关系”(43)尚杰:《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英语词法和句法特点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注重个体的分析性思维;第二,英语概念的明确性。英语对一些概念的限定非常的清楚,如西医对人体器官的界定,均是对器官本体的明确的界定;第三,英语中表示自我的“I”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大写;第四,英语姓名和地址的书写都是把表示自我的“名”置于表示家族的“姓”之前,表示对自我的凸显,而且英语中地址的书写都是由小到大的顺序书写,亦是个体本位思想的反映;第五,英语主谓结构是导致亚里士多德同一律逻辑思维的重要的语言学依据,因为“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和谓语。这种结构导致了同一律的概念,这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基础”(44)Meskill, John. (ed.)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iviliz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p.599.,同时也是导致西人个体本位的语言学依据,所谓“同一律”指的是每一个个体都与自己完全相同,而与别的所有个体均不同的规律,即“自我”与“非自我”有明确的界限,这也正是导致西人个人本位的重要原因。

其次,英语屈折变化的句法特点进一步诱导了分析性思维以及注重个体本位的思维品质。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具有典型的屈折变化,英语中的每个词均有自己独立的语法身份,由于“概念经由词才成为思想领域中的个体,词把自身的重要特征赋予了概念。思想通过词而获得确定性,与此同时,它便被套上了桎梏。”(45)[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9页。因此,西人在探索世界本原的时候,往往会以微观领域的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西人探讨万物的本原、分析宇宙的生成和构造,直至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和原子,甚至原子的性质和形状,即所谓‘原子论’”(4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这正是分析性思维即注重个体本位思维的反映。

其三,从文明形态来看,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促进了商业文明的发展,扬帆远航、外出谋生导致原始的家庭关系解体了,个体从群体生活中剥离出来。新的商业城邦出现了,商品经济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商品交换,这就促进了平等、自由以及契约精神的发展,可见,生产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西方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人格,独立自由,崇尚冒险,个体本位,契约精神,物我二分等思维品质。

其四,从政治和人伦上看,追求大一统并不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比如欧洲在经济上可以实现统一,成立欧盟,但在政治上却允许保持国与国之间的独立。英国甚至可以从欧盟经济体中独立出去。此外,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甚至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

第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自我一直是西方社会永恒的主题。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的先哲就一直在探索“认识你自己”,而且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不同。正如“欧洲人将意识从它与‘自我’之外的事物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埋没在集体之中,任凭各种偶然事件摆布的人变成一个个体。”(47)[法]克洛德·德尔马:《欧洲文明》,郑鹿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

第六,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西方社会强调个人本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且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写入宪法,成为资产阶级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第七,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导致个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较为明显。正如“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48)[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第八,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个人本位的社会往往认为个体之间亦存在利益冲突,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人潜在的对手或威胁,因此,才会有“他人即地狱”“人性恶”“人都是有原罪的”这样的思想提出,可见,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西方一直是以“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主张个体的独立性,人构成了社会,人是个体独立的单元。分析性思维就是把个体从整体中剥离出来,西方社会中的“个人”与汉文化中的“个人”是完全不同的。

第九,从人生哲学看,源于“天人相争”的西方个体本位思想往往导致“人生是痛苦的”的人生哲学。古希腊的西西弗斯要周而复始的推动巨石上山,不得停歇,西方众多的悲剧文学,如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等,这或许正是西方悲剧意识流行的思想根源。

综上可知,汉人思维中的“群体本位”与西人思维中的“个体本位”本质上均是各自文化中“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诱发而出的,此外,汉英的语言特点与各自的思维特点又是相互照应,并完全一致的。“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在上述中西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包括在学术思想上亦有明显的差别,在学术上,西方主张分门别类,西医分为妇科、外科、内科、儿科等众多科室;在学术上对各个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分为艺术、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等,而这些不同学科亦独立发展;而中医则不会分为具体的科室,中医的治疗理念亦是整体施治、辩证治疗;中国传统学术虽然分为经、史、子、集,但却强调应该融会贯通,正如“总天下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这正是整体观的具体表现。正如“西方文化乃求合诸体以成体,而此诸体则皆各求发展,不易合成为一体。中国文化则从一体中演出此宗教、哲学、艺术之诸项,凡此诸项,皆不得各自完成一体……此为中西文化之最大相异处。”(49)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长沙:岳麓书院,1986年版,第108页。

三、结 语

本研究对以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其一、一种文明的物质基础,如自然条件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往往决定了这种文明的走向和特点,因此,语言学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都必须首先考虑地理因素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二、语言是体验的而不是先验的,这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不同的物质基础会给认知主体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和心理现实,而这些心理体验与心理现实则会固化为相应的概念系统和心理结构,这些概念系统和心理结构往往以一定的语言结构或者句法体现出来,可见,一定的语言结构与相应的思维特点是完全照应的,不同语言的差异也即是不同世界观的差异,语言与思维是相互影响的,本研究不仅为进一步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而且亦为“人既创造出语言,又为语言所引导”(50)[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页。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对比语言学方面的依据。

其三、中西民族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传统方面具有诸多的差异,如“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各有优势,而且往往构成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势在必行,相互借鉴和交流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对彼此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根源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彼此的跨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谁远谁近?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