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是多少”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0-12-17江苏省淮安市流均镇沿荡小学陈兆军
江苏省淮安市流均镇沿荡小学 陈兆军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
二、教学目标
1.依托情景活动明晰“周长的概念”“周长的公式”等,在探索交流中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借助观察、测量、估算等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在获得直观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数学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3.依托小组合作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真正践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周长计算的方法;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立足学生已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已初步了解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本节课的开展主要是希望通过教学带动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由此深化对周长的认知,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在立足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完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由此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判别我们的黑板属于哪种平面图形吗?
学生:长方形。
教师:那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在安装黑板的时候,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的周围加铝合金边,那同学们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吗?
学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教师:是的,那么你们知道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在学生求知欲制高点引出本课教学主题:周长)
【反思】条件和问题没有被涵盖在导入情景中,而是以常见的黑板作为探究对象。通过观察和测量数据,不仅使学生了解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适宜条件和一般要求,还能体会问题设计及解决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数学思维。
(二)算法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课堂开始时我们提到了黑板的周长,那大家知道我们要如何计算吗?
学生尝试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整理数据,尝试性进行周长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最后分组汇报,教师板书。学生可能会给出现下面几种计算方法:
①4+4+1+1=10(米);
②4+1+4+1=10(米);
③4×2=8(米),1×2=2(米),8+2=10(米);
④4+1=5(米),5×2=10(米)。
提问:请用方法③的同学们想想和方法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吗?大家再看看方法④,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第二步为什么要乘2?(让学生比较这一系列的计算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认为是最简单的一种,并简述自己的理由)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交流讨论中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因而本堂课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自主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博采众长,修正或完善自己的算法过程,然后能采取“最简单”的算法,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大家学习了周长的概念,知道我们学校的篮球场、讲台、课桌、教室的窗户(利用多媒体展示照片)的周长是什么了吗?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去计算其周长,我们再进行组间交流。
【反思】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未统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不相同。此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既能提升其数学素养,又能帮助其体验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实践。
(四)拓展运用,探索交流(关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探究)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日里我们用的手帕纸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正方形。
教师:如果它的边长是25 厘米,能否计算出其周长是多少?
学生尝试自主计算,然后再交流算法,说说具体想法。
教师板书:
①25+25+25+25=100(厘米);
②25×4=100(厘米)。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以运用于所有的正方形周长计算,即周长=边长×4。
【反思】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之后,教材并没有特意介绍“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案例,而是安排在拓展的“试一试”环节,最终突出教学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之前已知的周长计算经验,将其套用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六、总结评价,练习反馈
总之,周长内容的教学中,其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而且有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并获得和积累活动经验,逐步理解数学内容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提高数学素养。对于课后教材中的习题设计,既要彰显深度,又要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体验到更加完美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