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绿色养殖操作规程研究
2020-12-17童建军权富生任晓玲葛丽萍赵仙苗
童建军,权富生,任晓玲,张 眉,葛丽萍,赵仙苗
(1.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陕西 西安 710016;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3.陕西省动物卫生与屠宰管理站,陕西 西安710016;4.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西安7100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对羊肉的消费量逐年提高,对羊肉品质不断追求,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养殖成为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将成为新兴的特色产业[1-2]。近20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禁牧还林”、“禁牧还草”、“限牧恢复草原生态”的政策,由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舍饲养殖成为肉羊养殖的新业态。我国绿色食品在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开展20多年,但在畜产品方面认证起步较晚,认证数量也很有限,肉羊产品的绿色认证就更为稀少。从畜产品绿色发展工作来看,在认证上已有了一套较完备的认证程序、办法和标准等,而这些仅是绿色畜产品生产和认证的基本要求,对生产操作针对性不强。畜牧行业普遍缺乏针对养殖生产适用的可操作性技术规范规程。尽管黑龙江等地也制定了有关肉羊绿色养殖生产的技术规程,但还存在内容不全面、操作性不强、甚至与某些新政策和标准要求有冲突等问题。因此,选择“肉羊绿色养殖操作规程研究”作为课题研究对指导肉羊产业绿色发展,走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求必要性。
1 研究材料
本研究按照绿色认证程序及要求,有针对性地依据和引用下列最新的有效的相关法规和标准。选取了陕西某牧业公司、铜川某牧业公司、靖边县某牧业公司、陕西省某布尔山羊良种繁育中心、洛川县某家庭农场、洛川水渭村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安康市汉滨区某牧业公司羊场、安康康某牧业公司羊场等50个不同规模、不同品种的肉羊场和专业合作社作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对50个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品种养羊场和专业合作社进行深入调查,掌握肉羊生产的基本情况和生产水平。对涉及绿色肉羊相关法律法规[3-5]、技术标准[6]、管理政策[7-8]和同类研究资料进行搜集和归类,研究达到绿色认证,在肉羊养殖生产中涉及的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和节能高效的要求及指标。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根据对资料研究成果,紧密结合调查生产实际情况,起草《肉羊绿色养殖操作规程》。
3 操作规程
3.1 产地环境与圈舍建设
3.1.1 场址选择 符合《中华人民和国畜牧法》第四十条规定及当地土地利用规划,不在县级人民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内。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和NY/T 473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地形、地势及面积符合NY/T682。水电、交通、通讯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3.1.2 规划布局 羊场用围墙、栅栏或生物隔离带等与外界隔离,前、后进出口分设大门。按夏季主导风向,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生活管理区、生产辅助区、养殖生产区和废弃物处理区。各区间隔一定的防疫距离并隔离。干草棚、精料库、青贮窖布局在生产辅助区,相对集中。
生产区按夏季主导风向,由上而下依次排列公羊舍、母羊舍、产房、育成舍和育肥舍等。
隔离舍、医疗室、粪污处理及病死羊处理场所及设施布局在废弃物处理区。[9-10]整个场区要求净道污道分设,雨水污水分流。雨水由明渠汇集;污水经暗道排到处理池。
3.1.3 圈舍建设 根据不同类群羊的生物学特性,建设不同类型的圈舍,圈舍间隔5 m以上。满足冬暖夏凉和通风换气的要求,重点解决产房和羔羊舍冬春保暖问题。按绵羊1.5 m2/只、成年山羊1 m2/只、羔羊0.3~0.5 m2/只的标准设计栏舍[9-10]。圈舍地面、墙面平整,便于清扫消毒,墙壁和屋顶要坚固耐用,防寒保暖。在圈舍外修建运动场,面积为室内栏舍面积3倍以上。
3.2 设施设备配套
3.2.1 饲料生产设施 干草棚有足够空间,便于机械操作,须配备有防火、防潮设施。饲料库要将精料原料、成品饲料和精料加工分设。要求能防潮、防禽、防鼠等。参照NY/T2698修建青贮窖[11]。根据饲喂工艺修建或安装饲喂通道或饲槽,配备自动加热饮水设备。选购必需的铡草机、TMR机械等饲草饲料加工及饲喂机械设备。产房、羔羊舍等配套取暖设施。在生产辅助区修建配种室和精液化验制作室,并配器械和仪器。
3.2.2 疾病防控设施 在场区和生产区门口修建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消毒通道,圈舍门口配备消毒盆[12]。在废弃物处理区一侧修建兽医治疗室,配套治疗设施和器械等[12]。在养殖场外或废弃物处理区另一侧修建隔离舍[12]。
3.2.3 无害化处理设施 堆肥场要求上有遮雨棚,地面硬化,能达到粪便交替堆积发酵的要求。污水处理池,配备增氧机等设施,能达到三级沉淀发酵处理的要求。修建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厂房或化尸池,配套相关设施[13]。
3.3 引种与转运
3.3.1 引种 从非疫区的具有企业营业执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等证件齐全的种羊场引种[12]。实地考察拟引种的种羊场的育种生产和疫病防控情况,查阅育种档案和规定羊疫病的免疫、监测、净化等档案[12]。在国外引种应在农业农村部办理有关进口引种手续。
3.3.2 检疫 省内引种的,调运前应向当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下简称动监机构)申报检疫,并取得检疫合格证[12]。跨省引种的,在引种前30~60 d,向输入地省级动监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调运时,凭此手续向输出地县级动监机构申报检疫,并取得检疫合格证[12]。在国外引种的,应在海关检疫部门办理相关检疫手续。
3.3.3 运转 对运输车辆及工具进行高压冲洗后,用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消毒。运羊前6 h停喂鲜草、青贮等有轻泄作用的草料和豆类、饼粕类等易发酵的饲料。运输时要加装防护栏,厢内不能有钉子等尖锐物品,并采取防滑措施。运羊车辆不能途经疫区,行驶要平稳,防止剧烈颠簸与急刹车等。
3.3.4 隔离观察 引进的羊只,应在隔离场或饲养场内的隔离舍隔离观察45 d以上,经隔离观察合格的,方可混群饲养[12]。
3.4 投入品控制
3.4.1 饲草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购买精料补充料或饲料添加剂应从具有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并索取本批次产品检验合格报告复印件。使用的精料补充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最新修订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NY/T471的规定要求[14]。饲草、饲料原料应来源于绿色认证机构认定的绿色种植基地。饲料、饲料添加剂和饲草要分门别类进行存放、标识清晰,并做好防火、防潮工作。有草料搭配的配方和操作规程。应建立饲草饲料使用记录和留样制度,样品保留12个月以上。
3.4.2 兽药 使用兽药来源于具有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和GMP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口兽药来源于有进口兽药许可证的企业[15,19]。兽药使用应符合NY/T472要求。使用时应按照产品说明操作,处方药应按照兽医出具的处方执行。建立兽药采购和使用记录制度。兽药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储藏,过期药物应及时做无害化处理。
3.4.3 饮水 水质应符合GB 5749。经常清洗饮水用具,夏季每天清洗一次;春秋每周清洗2次;冬天每周清洗一次。晚秋、冬季和早春将饮水加热到20 ℃左右饮用,严禁饮用冰水。
3.5 生产管理
3.5.1 饲养人员 饲养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检查合格方可上岗[8]。饲养人员经培训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绿色食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等知识。
3.5.2 饲养管理 养殖场采取“自繁自育”模式和“全进全出”工艺进行饲养管理[16-17]。针对不同类群的羊,参照NY/T 816进行饲料搭配。根据不同类群羊和不同生长时期,调整合适的饲养密度。根据季节和气温变化等做好通风换气、采暖保温等工作,给羊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做好发情鉴定、配种、妊娠诊断、接产、断奶、去角、修蹄、剪毛等日常管理工作。
3.5.3 羊群观察 饲养人员每天到圈舍仔细观察羊的食欲、精神状态、饮水、粪便和行为表现等。发现异常情况,即时处理。
3.6 疫病防控
3.6.1 预防管理 对羊只加挂免疫标识。羊场不饲养其他畜禽。不得将生鲜羊肉及内脏、未加工的皮毛绒等带进场。采取措施减少啮齿类动物和鸟类进入圈舍。
3.6.2 消毒 根据本场实际制定消毒制度和消毒计划。选择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做好进场消毒、圈舍消毒、带羊消毒、环境消毒、无害化处理消毒等。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交替使用。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3.6.3 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羊群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制定免疫接种计划,做好免疫接种。对口蹄疫、炭疽、小反刍兽疫、布病等对肉羊威胁较大及当地常发疫病进行监测。对超过免疫保护期或免疫效果不佳的羊只及时补充免疫。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
3.6.4 驱虫 制定驱虫计划和程序,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3.6.5 治疗 对发病羊只采取隔离治疗,待恢复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
3.7 肉羊出栏
按品种、年龄、育肥程度等对出栏羊进行分类分级。不得将在休药期内和发病的羊只出栏。肉羊出栏时,须报当地县级动监机构进行产地检疫,索取检疫合格证。肉羊出栏时,应如实做好销售记录。经绿色认证的规范使用标识[7]。
3.8 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3.8.1 减量产出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单位产品所产生的粪污、病死羊、医疗垃圾等废弃物产生量。
3.8.2 粪污无害化处理 对羊粪采取堆积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对污水采取有氧和厌氧相结合的三级沉淀技术曝气处理[18]。
3.8.3 病死羊无害化处理 按农业部发布的《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选用合适处理方法对病死羊无害化处理。
3.8.4 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过期的疫苗等生物制品及其包装不得随意丢弃,应采取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3.8.4 资源化利用 羊场流转一定量的土地,将生产的有机肥和无害化处理的污水进行消纳。
3.8.5 废弃物排放 羊场不能资源化利用拟排放的污染物,须经无害化处理符合GB 18596。
3.9 档案管理
3.9.1 档案记录
3.9.1.1 记录内容 羊场根据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本场生产实际,设计出羊的配种、产羔、育肥、鉴定等生产性记录和饲料、添加剂、兽药采购使用、肉羊出栏、粪污处理及销售、病死羊的处理等畜产安全与环保性记录的表格。
3.9.1.2 记录要求 记录要求及时真实,不得弄虚作假。育种档案长期保存,其它档案资料保存3年以上。
3.9.1.3 记录的应用 羊场对各类记录进行阶段性的分析,查找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整改。一旦发生畜产安全和环保事件,确保记录可追溯。
4 小 结
本规程针对现行的技术标准数量繁多,系统性、操作性不强,给生产企业应用带来不便等问题,对大量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等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行研究和调查,涉及产地环境与圈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套、引种与转运、投入品控制、生产管理、疫病防控、肉羊出栏、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档案管理9大关键环节,涵盖养殖生产全过程,从羊产品有毒有害残留和环境污染两大方面控制切入,参照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绿色食品认定程序、认定标准,充分吸收了国际国内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采取科学集成的方法使之成为综合性的生产应用技术规程。使其既符合绿色食品认证要求,又能切合生产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该研究形成的《肉羊绿色养殖操作规程》(报送稿)有望成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行业标准,指导肉羊绿色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