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的生态旅游价值与开发
2020-12-17韦晨
韦 晨
蚕桑产业的生态旅游价值与开发
韦晨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苏南京21000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以蚕桑产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的价值,结合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蚕桑产业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
蚕桑产业;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是基于对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开发的自然旅游。由于诸多生态资源都在农村地区,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形成旅游业与农业和谐发展的局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蚕桑业在“东桑西移”工程实施过程中,极大地优化与调整了其产业结构,但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实现以蚕桑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开发,就必须重视提高土地生产率、资金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其现代化进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1 蚕桑产业生态旅游价值
1.1 有助于蚕桑产业结构调整,扩展农民就业途径
近些年来,在“东桑西移”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国蚕桑产业结构得到了有益调整,以往对于蚕桑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基本是种桑与养蚕,而如今,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旅游、环保、加工等要素,有效带动了服务业、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在发展中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2 有助于实现绿色扶贫
在开发蚕桑生态旅游业过程中,城乡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多,增加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交换,也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并对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加做出了很大贡献。另外,可以在扶贫过程中发挥蚕桑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过,在开发贫困地区的蚕桑自然资源时,要有长期规划,不能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地提升,需要基于对当地蚕桑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一系列产品,这样既能受到游客的欢迎,也可以拓宽当地农民的就业致富渠道[1]。
1.3 有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
蚕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渗透于古今社会、文化、经济和农业多个方面,给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开发蚕桑旅游业过程中,将蚕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既能丰富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也能为蚕文化传播提供新的途径。例如,广东顺德自古就有“南国丝都”的美誉,当地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同时,与餐饮业联动发展,使游客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更多的蚕桑文化,满足其旅游需求。
1.4 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蚕桑生态旅游业发展中,需要改善当地环境卫生,并结合实际情况建设特色人文景观,有利于解决农村道路硬化、环境差等问题,对改变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有积极影响。此外,生态旅游以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设计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相关项目,会更加科学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大化程度发挥自然生态资源的价值。
2 蚕桑产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我国发展蚕桑产业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第一,我国蚕桑业生产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每个地区的习俗、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还有许多与蚕桑有关的诗词歌赋,文化形式丰富。对于蚕桑产业生态旅游而言,都是可以开发与挖掘的资源。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具备发展蚕桑产业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
第二,投入少,收益高。以蚕桑业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其建设费用相对较小,可以就地取材。以观光类的蚕桑业建设来说,其建设周期短,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包括生产与旅游两个方面的收入,同时两者的融合发展明显优于传统农业。例如,过去桑椹需要在采摘以后,经过运输、销售等环节,才能到人们的手里,而通过与旅游业的融合,游客可以在旅游过程中直接采摘桑椹,这既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也增加了旅游的互动性,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2]。
2.2 蚕桑产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深度与广度不够。目前,国内蚕桑业生态旅游还在起始阶段,既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支持,也缺乏实践经验和基本的资金、人力与物力,开发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未能形成开发蚕桑业生态旅游项目的成熟模式。
(2)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与政府引导,服务水平较低。目前蚕桑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既没有统一的规划、引导与管理,也缺少基本的服务设施,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使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挖掘蚕文化内涵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观光是现阶段蚕桑业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模式,其未能充分利用农事活动,让生态旅游与农家生活联系起来。同时,没有发挥生态旅游业特有的资源,推出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的旅游项目,游客难以获得深刻体验,与当前旅游市场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不符。
3 开发措施
目前,我国以蚕桑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开发情况并不理想,蚕桑业旅游基本包含在大小型农业生态旅游框架中。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开发以蚕桑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行业效益的增长,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发展思想
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所以在开发以蚕桑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时,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市场为导向,从示范农业、蚕桑文化、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与景点的差异性出发,实现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达到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目标。
实际开发过程中,可以将主题定为文化、自然、绿色、生态与休闲等,基于“循环、协调、整体”的原则进行开发,同时秉持文化性、整体性、乡土性、可持续性等开发理念,合理确定渔、农、副、林的比例,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科学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关系,从而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和谐、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农民的收入。
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保证开发的整体推动,形成开发科学化、产业多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经营集约化的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经营体系,其中涉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产品销售等[3]。
任何实践活动的落实都要有科学的目标作为指导,关于以蚕桑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开发,其目标是建设生态、生产、旅游于一体的蚕桑业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以改善、保护与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地方经济的稳步增长。此外,还要明确开发的基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生活功能、辐射功能等,使其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具体开发对策
首先,为了防止开发蚕桑业生态旅游成为概念炒作,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蚕桑业生态旅游管理机制,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在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健全中,应涉及这些方面:设置协调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由各个部门抽派,但要保证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与职业素养可以正确地行使检查与监督职能;完善规范企业、个人行为的相关规章制度等;还应涉及相关组织所制定的生态旅游标准、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为规范等内容。
其次,树立品牌意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项目。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求新思维、创新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当地特有品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开发模式应该以老少边贫地区和景区边缘地区两种模式为主,而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则比较适合都市郊区型的发展模式。设计生态旅游项目时,需要深度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特点、旅游体验,如开展蚕丝文化名人名村探访旅游等。
再次,开发多元化旅游模式,挖掘更多的功能。以往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是观养蚕、采桑葚等单一的观光模式,并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要在设计蚕桑业生态旅游产品过程中,融入文化、娱乐与休闲等模式。还可以设计主题景观,如“蚕桑的故事”主题景观,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可以将避暑养生、认养桑苗、租种桑苗等时尚元素纳入其中,策划许愿树、爱情林等农艺体验项目,营造富有情调、温馨浪漫的氛围。为了增强其文化气息,可以增加一些典故传说、影视歌曲等,开发制作桑葚汁、桑茶等产品,推出服装服饰、书画艺术、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店。另外,还可以赋予其教育功能,通过与中小学校合作,让学生体验学习蚕桑生产过程。挖掘增收功能、生活功能,可以建造具有生态特色的度假景观房产[4]。
最后,通过构建网络营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不可贮藏性、异地性和无形性等是生态旅游产品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因此比较适合在互联网上开展销售活动。对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蚕桑生态旅游业来说,网络营销平台十分适合,其受众广、成本低,可以按照不同的市场推出具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项目,有需求的游客可以在网上下订单与预约。并且,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村旅游的信息化程度,有利于增加相关产业附加值。
4 小结
开发以蚕桑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城镇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而这也是蚕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对于蚕桑业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立足各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与生态旅游相关理论,科学规划,既要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的商业服务和更好的生态旅游产品,也要避免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良好地发展。
[1]李海韵.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9(15):100,102.
[2]吴建文.加快现代蚕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29.
[3]曾磊,汪永萍.农村生态旅游的价值、问题及实践创新解构[J].农业经济,2019(8):47-49.
[4]周金彪.农村生态旅游的环境艺术开发模式构建及实践分析[J].新农业,2019(16):47.
韦晨(1984-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10.3969/j.issn.2095-1205.2020.11.03
F326.3
A
2095-1205(2020)1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