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时期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2020-12-17张先超毕文华

云南农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职业农业教育

张先超,毕文华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呈贡 650504)

明朝时期农业职业教育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业职业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促进了明朝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明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明朝并未产生狭义的学校教育,因此本文从广义的农业职业教育出发进行研究。

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是劝农政策,朱元璋认为“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他多次教育百姓归耕,还规定司考课官吏“必书农桑、学校之绩,违者降罚”;二是屯垦政策,明初大力推行垦荒屯田,使大量脱离生产的农民与土地重新结合;三是水利政策,为巩固河防,屡次征发上万夫役疏浚河道,修筑河堤;四是蠲免政策,按照轻徭薄赋、均力负担的原则,实行按田征赋、按丁征役的赋役制度,鼓励进行农业生产;五是储备政策,明代仓库设置较为完备,如史书记载“明初,京卫有军储仓。洪武三年(1370年)增置二十所,且建临壕、临清二仓以供转运。各行省有仓,官吏俸取给焉。边境有仓,收屯田以给军。州县则设预备仓,东南西北四所,以赈凶荒。”这些国家政策的颁布实施,使百姓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生产力的进步

明朝时,已经有门类齐全、生产配套,适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生产工具。如犁、耙、碌碡等整田工具;耧车等播种工具;锄、耘爪、铁耙等中耕工具;镰刀、稻铗、桑剪、推镰等收割工具;龙骨水车、玉衡水车等灌溉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式机械农具“代耕架”(也名木牛)的发明与应用。史书记载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陕西遇连年旱灾,耕牛严重缺乏,总督李衍“取牛耕之耒耜,反观索玩,量为增损,易其机发”,制成“坐犁”“推犁”“抬犁”“抗活”“肩犁”五种“木牛”,带头推广,人们普遍反映“此具,其工省,其机巧,用力且均,易于举止”,广泛适用于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条件,二至三人力即可日耕三四亩。生产力的进步促使农民不断学习各种农业工具的使用及制作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该时期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政府下令解放奴隶,指出凡因战乱流散为奴隶的,要立即放还;因饥荒而典卖为奴隶的,政府代为赎还。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使社会劳动力迅速增加,加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百姓已占有了部分土地,后又积极垦荒,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耕地面积增至1161.89万hm2。农民拥有自耕土地和人身自由后,进行农业生产及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迅速提升。

二、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的社会分工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副业和综合业五大领域越来越细化,农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播也已经专业化、精细化。

(一)种植业职业教育

在耕作技术上,《农说》一书中明确指出:“农家栽禾启土,九寸为深,三寸为浅”;耕地深浅应随原隰土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应以深耕为佳;对耕地要求耕透耕熟,力求平整,为的是消灭两犁犁底之间所形成的隔条,以利于根群发展,避免造成“缩棵”的生长停滞现象。在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上,首先,百姓认识到肥料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从而概括出了“惜粪如惜金”“粪田胜如买田”的农谚;其次,《农政全书》指出凡落叶腐草、沟泥和豆苗绿肥等皆能做肥料改良土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从而加强作物抗风兼耐水、旱的能力;再次,除施肥改土的方法外,还有通过耕作来改良土壤;最后,在选种技术上,耿荫楼《国脉民天》讲到“必先仔细择种”然后选取条件好的田地,加倍上粪,播种株行距“比别地又须宽数寸”,中耕除草俱“加数倍”,并及时灌水,收获的种子要特别注意保藏“晒种”,再从这样的种子田挑选“上”“极大者”作为第二年留种地的种子进行繁殖。这些在书中及生产劳作中的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等通过多种方式教授给下一代。

(二)林业职业教育

明代人口较多,众多地区的林木砍伐都呈过量状态,从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对林木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林业职业教育主要是由统治者颁布相关法律条文实施,如景泰帝曾令各地开垦屯田,在适宜种桑、枣、漆、柿等地方种树, 并将垦田数和栽种的桑枣树木造册檄交,违者“并听巡抚、巡按等官纠察拿问, 奏请罢黜”,反映出对桑、枣等经济林的重视及教育。

(三)畜牧业职业教育

我国古代传统中兽医医学的形成始于唐代,至明代中叶以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明嘉靖年间,太医院北景惠殿设三皇庙祭祀,从祀的历代名医共27人,其中就有兽医始祖马师皇。明制“医者之子得优先为医”,且中央到地方各级均设医师培育机构,据史料记载,明代刊刻印行的兽医书《司牧安骥集》曾被国子监学生当作教材来学习使用,其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饲养及治疗牲畜疾病的知识和技术。

(四)农副业职业教育

明朝的农副业职业教育集中于园艺业和蚕桑业,主要通过书籍进行传授与传播,指导生产实践。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园艺业的发展。

1.园艺业。一是栽培技术,出现了“匕头接”和“寄枝”的嫁接方法;二是预防技术,《农政全书·树艺》提出南方常绿果树预防冬季寒害的一些措施,如“此树(柑、橘)极畏寒,宜于西北种竹,以蔽风寒,又须常年搭棚,以护霜雪,霜降搭棚,谷雨卸却”;三是灌溉技术,出现了和现代滴灌原理相同的“滴灌”技术,并采用果树休眠期灌溉的形式。

2.蚕桑业。蚕桑业是明朝农民的传统性副业,《天工开物》中描述了天露浴、石灰浴和盐卤浴三种蚕的浴种方法,此外,对杂交优势的认识是蚕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成就,《天工开物·乃服》记载“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用一化性的雄蛾与二化性的雌蛾相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新的良种。

(五)渔业职业教育

明代百姓已懂得充分利用地力开展综合经营,进行生态渔业,据广东《高明县志》记载,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不稼”的经济效益。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发展,该生产技术和经验后来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广传播。

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丰富广泛的教育内容

明代的农业职业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如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书中不仅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农业技术,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在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马一龙的《农说》一书从理论上分析和总结了水稻的耕作技术,如深耕与根群之间的关系、施肥与地力的关系、密植与土壤肥瘠的关系、中耕与除草的关系、留种与丰产的关系等;喻仁、喻杰两位民间兽医编撰的《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中,记有相法、针灸法、外治法、内服药方等治疗方法,还有一套仿自“金元四大家”的医病理论。

(二)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明朝对农业的职业教育是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首先,通过自身学习及家庭成员间的传帮带,或以直接手把手地做示范、交谈、问答、咏唱歌谣农谚等形式,传授各种劳动技巧、农具应用和农业生产知识技术;其次,包括朝廷官员、知识分子等农业专家的传授,朝廷官员一般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分子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总结生产经验,并进行科学研究;最后,中央到地方设立相关机构进行传授,官府设立农业管理机构指导农业生产,各地设立劝农主簿、劝农参政等职,民间成立农业劝督组织,还编著农书传播农业知识技术和经验。

(三)以农为本的教育思想

国家层面上,朱元璋极为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立国根本,并采取奖励垦荒、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轻徭薄赋等措施,积极进行重农教育。民间层面上,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君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故圣人治天下,必本于农”,明确阐述了君、民、食、农的相互关系,旨在说明为政治国、安邦育民必须重农,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并提出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和教农、劝农、忧农的思想,对今天的农业生产发展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农业教育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