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开放性问题设计,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020-12-17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阮小静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阮小静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够活跃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提高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策略进行切入,希望对教师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问题设计基础——小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
小学数学学科与其他科目不同,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记忆力外,还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小学生还处于成长的启蒙时期,所以,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来增强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符合他们目前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教材“认识图形(二)”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思绪转入有关图形的学习中。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就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小东西: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易拉罐等,同时在课堂开始前将粉笔盒、粉笔、黑板擦也作为教学工具,并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随后,在数学课堂开始后,我就将这些准备好的小玩意向同学们一一展示,询问他们:这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图形?你们知道在体育课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乒乓球是什么图形吗?它与我们接力跑时需要用到的接力棒有什么区别吗?在一年级上册时,学生就学习过“认识图形(一)”的内容,对生活中的物体也有所了解,甚至在课堂开始前,学生已经将课本内容浏览了一遍,所以,我所准备的物品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的。当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图形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我向他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图形,你知道你的周围有什么图形吗?通过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小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思考在教室里的物品都是什么图形,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课堂问题的活动中来,促进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当然,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依托,不能设计一些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生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来源,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是为了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有关“认识图形(二)”章节的内容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就是由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组合而成,比如睡觉的床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体,喝水的水杯就是一个圆柱体,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是什么形状呢?这样贴合实际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也运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防止一些毫无意义的虚假问题出现。
二、问题设计目的——深化数学知识学习
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可以发现,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堂中数学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高数学成绩。但是,仅仅将提高数学成绩作为数学问题设计的目的太过片面,这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学学科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多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中数学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中有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深化学生对本章节知识内容的学习。笔者在对该部分内容展开教学时,先向学生展示了两张动图,一张是火车在水平方向运动的图片,另一张则是电梯上下运动的图片。之后,我就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有同学坐过火车或者坐过电梯吗?你们知道火车和电梯都是怎样运动的吗?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呢?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提出,我先将课程内容引导出来,然后再按照课程教学的设计,展开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运用了平移或旋转的知识呢?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化了解,从而促进学生自身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时候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利用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方式来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例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首先准备一些漂亮的图形,可以是蝴蝶形的纸片,也可以是花朵形的纸片,然后在课堂中将纸片对折,让学生仔细观察,最后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告知学生。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利用了轴对称图形?最后再挑出代表向全班同学说明一下理由。这样,教师就创造了一个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当然,教师与学生也需要加强沟通,在课堂上进行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在课后进行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基础。
三、问题设置限度——掌握问题开放的程度
开放性问题设计这一思想的提出,就受到了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学生无法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在开放性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关注问题设置的限度。尽管开放性的问题确实能够促进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开放的限度,就会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所以,数学教师在运用开放性问题时一定要把握好限度,使得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测定方向》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就需要着重把握问题设置的限度,因为在这一章节的问题设置中,极其容易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这章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方向的有关概念,如,假设我面对的位置是东面,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四周都是什么方向。在这个问题中,首先我向学生说明我面对的方向是东,那么学生就需要先明确他们背对的方向是东面,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理论依据判断他们四周的方向。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所有事物都有一个具体的方向,但是方向并不是凭空而定的,需要依靠具体的参照物,你们知道自己家的位置方向吗?这个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还把握了设置问题的限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观。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对有关方向的知识进行拓展,但是,如果教师设置了一个超限度的问题,那么就会使得学生无法参与课堂问答活动,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如:小名家的门与傍晚的向日葵朝向是同一个方向,请问你们知道小名家与门相对的窗户是在哪个方向吗?这个问题的设置没有考虑到二年级小学生是否知道向日葵的朝向变化,极其有可能超出学生能够回答的范围,无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数学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不要过于复杂,而是应当进行适当的开放,掌握好开放的程度,防止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失去信心。同时,在一节课程中,教师也不要设置太多的开放性问题,而是应当有一定的规划,对重点问题进行着重提问,从而发挥开放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培养更多的思维逻辑人才。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