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肉羊养殖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概述
2020-12-17张凯凯徐龙鑫
张凯凯, 冉 江, 王 鑫, 徐龙鑫, 刘 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5)
贵州作为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地带,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最复杂的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复杂,物种资源丰富[1]。其中羊作为贵州省重要的畜牧资源,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生活物资及重要经济收入来源。省内主要有黔北麻羊、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等地方山羊品种,是我国4大肉羊产业优势区域重点省份之一。同时贵州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天然牧草资源丰富,非常规饲料利用潜力大,为发展肉羊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天然条件[2]。近年来,在相关政策引领及科学养殖的带动下,贵州肉羊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贵州农村山地生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养殖户养殖方式较为传统落后,加上市场流动性增大,羊寄生虫病逐年增多,影响了肉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贵州肉羊养殖实际,将常见多发寄生虫病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1 肝片吸虫病
该病是我省乃至我国羊养殖中较为严重的1种寄生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又称肝蛭)寄生于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虫体的刺激使胆管壁增生,可造成胆管阻塞、肝实质变性、黄疸等[3]。肝片吸虫摄取宿主的养分,引起营养状况恶化,生长发育受阻,肥育度与泌乳量下降,危害很大[4]。
1.1 病原肝片吸虫背腹扁平呈叶状,成虫体长约30 mm,宽约10 mm[5]。虫体前部较后部宽,前端呈圆锥状,后端呈双肩样突起,在头椎的前端有一口吸盘。虫卵呈椭圆形,金黄色,长约140 μm,宽约80 μm。
1.2 临床症状症状表现因感染强度、机体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异,一般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6]。其中急性型与幼虫在肝脏组织中移行的过程有关,慢性型与成虫在胆管中的寄生期有关。(1)急性型:多发生于夏末秋初,病羊初期发热,衰弱,易疲劳,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腹胀,体温升高,很快出现贫血、黄疸和肝脏肿大等,多在数天内死亡,特别是羔羊死亡率较高。(2)慢性型:常由急性型转为慢性型,多在冬春季节发生。主要表现为贫血,食欲废绝,被毛杂乱,步态蹒跚,行动迟缓,黏膜苍白,眼睑及体驱下垂部位发生水肿,肝肿大和肠炎,极度消瘦,经过1~2个月后病情逐渐恶化,衰竭死亡。
1.3 防治
1.3.1 预防(1)定期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性驱虫,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第1次在4—5月份,第2次在10—11月份。(2)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防止羊吞入囊蚴。可在湖沼、池塘周围饲养鸭鹅吞食螺体;也可用5%硫酸铜溶液5 000 mL/m2喷洒杀灭椎实螺。(3)处理好粪便及病原感染物:粪污无害化发酵处理,病羊肝脏等内脏组织应深埋或烧毁。
1.3.2 治疗常用驱虫药物:硝氯酚4~5 mg/kg体重,加水内服;硫双二氯酚40~60 mg/kg体重,加水内服;丙硫咪唑5~15 mg/kg体重,加水内服;硫溴酚25~35 mg/kg体重,加水内服[7]。
2 消化道线虫病
消化道线虫病是由寄生于消化道内的各种线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的总称,寄生于羊消化道的线虫种类多样,常混合感染,是每年春夏季节造成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8]。
2.1 病原羊消化道线虫主要有毛圆科血矛属、奥斯特他属、马歇尔属、毛圆属、细颈属、古柏属,钩口科仰口属,盅口科食道口属、夏伯特属,毛首科毛首属的线虫,多数寄生于胃肠中[9]。
2.2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黏膜苍白,贫血,腹泻,消化紊乱,胃肠道炎症,腹泻;严重者生长发育受阻,易形成僵羊;少数病例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减弱,因身体极度衰竭而死亡。
2.3 防治
2.3.1 预防(1)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驱虫,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及时清理并高温发酵处理。(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饮水清洁干净,合理补充精料、矿物质、多种维生素,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避免在露水草地或低洼湿地放牧。
2.3.2 治疗主要药物:左旋咪唑6~10 mg/kg体重,口服,连用3天;丙硫咪唑10~15 mg/kg体重,口服;伊维菌素0.2 mg/kg体重,皮下注射[10]。
3 肺线虫病
肺线虫(也称肺丝虫)病是羊常见的蠕虫病之一,由网尾科和原圆科的线虫寄生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实质引起,以支气管炎和肺炎为主要特征[11]。
3.1 病原网尾科线虫较大,为大型肺线虫,致病力强,在春夏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可造成羊尤其是羔羊大批死亡;原圆科线虫较小,为小型肺线虫,种类较多,由于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参与,故危害性比较大[12]。
3.2 临床症状首先表现为干咳、打喷嚏,继而成群咳嗽,运动时和夜间更为明显。继而出现精神沉郁,不愿走动,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并由干咳转为湿咳,频繁咳嗽并甩头喷鼻,常咳出含有成虫、幼虫及虫卵的黏液,并伴有啰音及呼吸急促,鼻孔处有黏液分泌物,导致呼吸困难。同时病羊表现贫血,被毛粗乱,颌下、胸下和四肢水肿。
3.3 防治
3.3.1 预防流行病区每年对羊群进行1次集中驱虫,以左旋咪唑和丙硫咪唑联合用药,收集粪便集中热发酵处理;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防止潮湿积水;羔羊与成年羊分群饲养及放牧,避免在低湿沼泽地放牧,饮水保证清洁干净[13]。
3.3.2 治疗主要药物:左旋咪唑30 mg/kg体重,配成10%溶液口服;丙硫咪唑5~15 mg/kg体重,口服;苯硫咪唑5 mg/kg体重,口服。
4 球虫病
4.1 病原球虫病是羔羊的1种主要寄生虫病,寄生于绵羊和山羊体内的球虫有多种,其中致病性较强的有浮氏艾美耳球虫、阿氏艾美耳球虫、错乱艾美耳球虫和雅氏艾美耳球虫4种[14]。
4.2 临床症状1岁以内的羔羊多发且表现症状较为明显,成年羊感染一般症状不明显。潜伏期2~3周,临床症状分为温和型、急性型、最急性型3类。温和型表现为食欲减退、慢性腹泻;急性型排出暗红色血痢,甚至混有血凝块;最急性型表现急性综合症状,常于24小时内死亡[15]。
4.3 防治
4.3.1 预防保持圈舍干燥,减少饲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适当补充粗纤维饲料;对病羊及时隔离治疗[16]。
4.3.2 治疗常用药物:磺胺二甲氧嘧啶0.1 g/kg体重,口服,2次/天,连用1~5天;氨丙啉25~50 mg/kg 体重,混入饲料或饮水口服,连用2~3周;安普洛里20~50 mL/kg体重,口服,连用3~5天[17]。
5 羊莫尼茨绦虫病
5.1 病原羊莫尼茨绦虫是羊体内寄生的1种大型虫体,患羊通过粪便排出孕节和虫卵,并随粪便散布,虫卵被中间寄主地螨吞食,40天后在地螨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似囊尾蚴,羊在放牧时如果采食到这种地螨就会感染此病。
5.2 临床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羊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通常成年羊基本不会表现出症状;幼羊感染后往往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质虚弱、发育缓慢等,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腹痛及下痢,并能看到白色孕卵节片排出,贫血并极度消瘦,淋巴结肿大,反应迟钝,最后由于腹膜炎而死亡[18]。
5.3 防治
5.3.1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羊舍清洁卫生;定期驱虫,每年5—6月份要进行驱虫,驱虫后做好圈舍的清洁工作;多雨季节尽量减少到潮湿洼地放牧[19]。
5.3.2 治疗常用药物:丙硫咪唑10~20 mg/kg体重,口服;硫双二氯酚75~100 mg/kg体重,配制成悬浮液口服;1%硫酸铜溶液(医药用)15~40 mL(1~6 月龄羔羊)、45~60 mL(6月龄以上),用冷开水稀释后灌服,隔2~3周重复用药1次[20]。
6 羊脑包虫病
6.1 病原羊脑包虫病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引起,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地,羊常因吞食虫卵污染的牧草而感染此病。多头蚴寄生于羊脑部,因此俗称脑包虫病。
6.2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羊表现离群,目光无神,减食,运动迟缓且异常;体温、呼吸正常,但消瘦;间断性癫痫发作(1日数次,每次5~10 min),表现多种神经症状(主要是转圈运动),或直线前进时用头顶树木、圈门和墙壁等阻挡物;随着多头蚴发育,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垂头呆立;脑包虫寄生的部位头骨往往变形变软[21]。
6.3 防治
6.3.1 预防防止家犬感染多头绦虫;病羊的脑和脊髓烧毁或作深埋处理,禁止家犬吃食;定期给家犬驱虫,驱虫后排出的粪便集中焚烧处理。
6.3.2 治疗(1)吡喹酮50 mg/kg体重,口服,1次/天,连用5天[22]。(2)手术治疗:根据羊转圈运动的方向确定寄生部位(一般向右侧转寄生在脑右侧,向左侧转寄生在脑左侧)。也可用小叩诊锤敲打两边颌骨,通过声音区别确诊寄生部位,一般寄生部位为低实音或浑浊音。然后对该寄生部位进行外科手术,将多头蚴取出[23]。
7 羊鼻蝇蛆病
7.1 病原是由羊狂蝇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和鼻窦内引起的疾病,又称羊狂蝇蛆病,主要引起慢性鼻炎和鼻窦炎[24]。幼虫发育分3个时期,成虫淡灰色,体长10~12 mm,全身密被绒毛,外形似蜂。
7.2 临床症状危害随虫体发育不同时期可持续数月,感染后不久呈急性表现,到末期疾病表现更为剧烈。夏季由于成虫侵害,羊表现摇头、不安、奔跑、低头,以鼻端贴地或将头藏于其他羊的腹下避之,久而影响羊的采食和休息,造成营养不良、精神疲惫、身体消瘦。当羊狂蝇幼虫在鼻腔和额窦内爬动固定时,以口钩及刺损伤黏膜引起炎症并造成细菌感染,鼻孔常流出黏液或脓汁,有时带血。鼻液干涸堵塞鼻孔而呈现呼吸困难,表现打喷嚏、精神萎靡不振、可视黏膜淡红,最后食欲废绝极度衰竭而死。
7.3 防治
7.3.1 预防该病防治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
7.3.2 治疗主要药物:(1)精制敌百虫0.12 g/kg体重灌服,或0.1 g/kg体重50%稀释液肌肉注射,也可用1.5%精制敌百虫软膏涂抹,间隔5天重复用药1次。(2)来苏儿配制成3%水溶液喷入羊鼻腔内,每只用量20~30 mL。
8 疥螨病
又称疥癣、疥虫病、疥疮等,是由疥螨寄生于羊皮肤内引起的1种接触性传染的慢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对山羊危害严重,常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25]。
8.1 病原疥螨虫体呈圆形或龟形,浅黄色,肉眼很难看见。疥螨整个发育过程寄生在羊的皮肤,带虫羊通过与其他羊接触而传染,同时也可通过圈舍、用具传播。
8.2 临床症状该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感染后3~6周发病。发病初期患羊表现皮肤剧痒,不断在圈墙、围栏处摩擦,皮肤出现水泡和脓疱,破溃流出液体,随着病情加重,痒感更为剧烈,被毛脱落,皮肤增厚,失去弹性。山羊多发,绵羊主要发生在头颈部,病变部位形成坚硬的白色胶皮样痂皮[26]。
8.3 防治
8.3.1 预防预防本病必须加强羊场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药物驱虫。对新调入的羊应隔离检查后再混群,及时治疗和隔离可疑羊。
8.3.2 治疗(1)皮肤涂药:适用于小群、小面积患病情况。可用克辽林1份、酒精8份,调和涂擦患处。或用来苏儿5份溶于100份温水中,再加5份敌百虫混匀涂擦患处。(2)药液注射:适用于大规模羊场治疗,省时省力。可用阿维菌素0.2 mg/kg体重,1次皮下注射。或伊维菌素注射剂0.2 mg/kg体重,对初期感染羊1次注射,严重感染者间隔7天后再次给药具有良好的杀螨效果[27]。
9 硬蜱
9.1 病原及临床症状硬蜱寄生于体表,吸血时羊的皮肤受损,造成伤口痛痒,骚乱不安,摩擦或嘴咬,因而引起皮肤炎、毛囊炎和皮脂腺炎等。当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皮毛质量和产乳量下降等[28]。硬蜱也是传播某些传染病的媒介之一,应注意防治。
9.2 防治
9.2.1 预防(1)改善自然环境,如改良土壤、种植牧草、植树造林和铲除杂草等,以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硬蜱。(2)用敌百虫溶液喷洒羊舍的栓栏和木桩,也可用溴氰菊脂乳剂喷洒羊体或羊舍。
9.2.2 治疗阿维菌素0.2 mL/kg体重,皮下注射,间隔1周重复用药1次;用0.2%~0.5%敌百虫水溶液涂洗羊体,温暖季节每15天1次;或选用1%马拉硫磷、0.2%辛硫磷喷涂羊体,每次用量200 mL/只,间隔3周重复用药1次。
10 羊虱
10.1 病原及临床症状羊虱寄生于羊体表,分为以血为食的吸血虱和不吸血而以毛、皮屑为食的食毛虱。患羊通常体质瘦弱,皮毛粗乱无光,精神烦躁不安,常咬踢患部,或在羊舍立柱、墙壁、围栏上摩擦止痒,易致皮肤损伤,引起羊生长发育不良;吸血虱可致羔羊贫血、抵抗力下降并继发其他疾病,严重者死亡[29]。
10.2 防治
10.2.1 预防加强羊舍卫生管理,经常清扫,保持通风、干燥;控制羊圈内羊的密度,定羊定圈,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定期驱虫工作,可用0.5%敌百虫水溶液给羊群池浴或喷雾驱虫。
10.2.2 治疗可用伊维菌素0.01~0.02 mL/kg体重,或碘硝酚0.05 mL/kg体重,1次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