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水稻+”绿色高效综合种养模式调研

2020-12-17道金荣吴叔康杨旭刘艳周琰

云南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值种养稻田

道金荣,吴叔康,杨旭,刘艳,周琰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昆明650106)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农技推广、水产、农业科研等多部门协作,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发挥资源优势,结合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把“水稻+”综合种养模式作为提升粮食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稻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口粮安全、生态安全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依托相关项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技术成果,探索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促进水稻生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1 基本情况

调查统计,近年来,云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每年以0.2~0.33万hm2的速度增长,随着品种搭配的不断优化和技术模式的完善配套,增收效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且在化肥、农药减量上效果十分突出。2016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推广面积7.33万hm2,2017年示范推广面积7.67万hm2,2018年全省示范推广面积8.33万hm2。全省16个州(市)都开展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相对集中的重点县(市、区)有57个。其中红河州1.22万hm2、西双版纳州5200hm2、保山市1.53万hm2、德宏州7000hm2、玉溪市2200hm2、昆明市1100hm2。

在“水稻+”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示范和推广中[1],各地结合当地的生态类型,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如元阳县的“稻+鸭+鱼+埂豆”模式、龙陵县的“烟后+稻+鱼”模式、新平县的“稻+鸭+鱼+埂种果”模式、红河县的“稻+鳅+菜”模式、勐海县的“稻+鱼+埂菜”模式、曲靖市的“稻+大闸蟹”模式、德宏州的“稻+土著鲶鱼”模式,丽江市的“稻+羊肚菌”模式,充分体现了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特点相适应的种养技术模式。

1.2 效益情况

1.2.1 经济效益分析

从示范效果看,示范区水稻产量稳定在7500kg·hm-2以上,平均增收由2013年的1.8万元·hm-2提高到2018年的2.25万元·hm-2。稻田增效50%以上,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35%以上。

“稻+鱼”模式:全省示范面积7.08万hm2,水稻平均产量7800kg·hm-2,价格以3.27元·kg-1计,产值25539元·hm-2;鱼平均产量613.5kg·hm-2,价格以29.76元·kg-1计,平均产值18255元·hm-2。合计产值43798.5元·hm-2。

“稻+鸭”模式:示范面积2500hm2,水稻平均产量7639.5kg·hm-2,平均产值29071.5元·hm-2;养鸭309只·hm-2,平均产值15405元·hm-2。合计平均产值44476.5元·hm-2。

“稻+鱼+鸭”模式:示范面积5100hm2,水稻平均产量7455kg·hm-2,价格以3.99元·kg-1计,平均产值29782.5元·hm-2;平均产鱼762kg·hm-2,平均产值26692.5元·hm-2;平均产鸭352.5只·hm-2,平均产值18669元·hm-2;平均产鸭蛋39600个·hm-2,平均产值59400元·hm-2。合计平均产值134542.5元·hm-2。

“稻+鱼+菜”模式:示范面积29.3hm2,水稻平均产量9000kg·hm-2,价格以4元·kg-1计,产值3.6万元·hm-2;平均产鱼750kg·hm-2,价格以40元·kg-1计,产值3000元·hm-2;一茬冬黄瓜产量45t·hm-2,价格以2元·kg-1计,产值90000元·hm-2;二茬四季豆平均产量12000kg·hm-2,价格以4元·kg-1计,产值48000元·hm-2。综合产值20.4万元·hm-2。

“稻+蟹”模式:示范面积207hm2,水稻平均产量7800kg·hm-2,价格以4元·kg-1计,产值3.12万元·hm-2;平均产蟹900kg·hm-2,价格以120元·kg-1计,产值10.8万元·hm-2,综合产值13.92万元·hm-2。

稻鱼轮作(稻后鱼)模式:示范面积1580hm2,水稻平均产量8250kg·hm-2,价格以3.2元·kg-1计,平均产值26475元·hm-2;鱼平均产1620kg·hm-2,价格以17.2元·kg-1计,平均产值27750元·hm-2。合计平均产值54225元·hm-2。

“稻+后作羊肚菌”模式:示范面积180hm2,水稻平均产量7050kg·hm-2,价格以2.6元·kg-1计,平均产值18330元·hm-2;鲜菇平均产量2250kg·hm-2,价格以120元·kg-1计,产值27万元·hm-2。稻+羊肚菌轮作模式平均成本投入约16.05万元·hm-2,平均收入约28.83万元·hm-2,平均纯收益约12.78万元·hm-2。

1.2.2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1)“水稻+”种养模式转变了水稻发展方式,提高了水稻种植质量和效益。稻田种养结合,缓解了资源环境制约,推动了农业资源立体综合利用,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技术创新,可有效解决稻田面源污染、水稻种植效益差、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稻田面积不断下滑的问题。

(2)“水稻+”种养模式适应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轻简化生产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是稻区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稻田种养结合重构了稻田生态系统,鱼、鸭、蟹(鳅)等在稻田的活动减少或免去了人工薅秧除草施肥,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鱼、鸭、蟹(鳅)等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稻田水草、浮萍、有机腐殖质、稻田昆虫、底栖生物作为鱼、鸭、蟹(鳅)的天然饵料;同时鱼、鸭、蟹(鳅)类还可以疏松水稻根系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稻田生态系统又为鱼、鸭、蟹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埂上种豆、菜或果,达到稻、鱼、鸭、蟹、豆(菜或果)和谐共生,综合产值每公顷高的有10余万元,低的也有45000~60000元,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水稻+”种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稻田种养结合,水稻可稳产、甚至略有增产,获得了“千斤粮、百斤鱼(或其他)、万元钱”,达到了“一水三用、一地多收”,促进了节本增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拓展了渔业、畜牧业或其他作物发展空间,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互补的模式,稻因鱼、鸭或蟹而贵,鱼、鸭(蛋)或蟹也因稻而珍,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4)“水稻+”种养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稻田种养结合,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35%以上,减少虫病,系统内相关物质循环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产的稻米、水产品、畜产品为“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从源头上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5)稻田种养还优化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养鱼的稻田可多蓄水2250~3000m3·hm-2,既节约了水利投资成本又增加了蓄水量,实现了“蓄水保水、抗旱减灾、气候调节”的生态效益,确保了区域生态安全。

总之,稻田种养结合既充实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还鼓起了农民的“钱夹子”,是稳定水稻面积,确保云南省口粮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最佳技术模式,是一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典型案例及实地调研情况

案例1:在省、州、县农业、农技推广部门支持下,元阳县云南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鸭苗孵化及鸭蛋、商品鸭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元阳呼山众创有限公司进行鱼苗孵化及商品鱼的收购、加工销售,培育壮大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进行梯田红米的收购、加工、销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种植大户”等方式,实施“稻-鱼-鸭”种养模式核心示范1300hm2。水稻平均产量7455kg·hm-2,平均产值29781元·hm-2;平均产鱼762kg·hm-2,平均产值26692.5元·hm-2;平均产鸭352.5只·hm-2,平均产值18669元·hm-2;平均产鸭蛋39600个·hm-2,平均产值59400元·hm-2。合计综合产值13.45万元·hm-2。2018年11月30日,在中国稻田综合种养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论坛上,元阳呼山众创荣获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特等奖。

案例2:红河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对接市场、农户参与等模式,切实抓好梯田泥鳅、鱼、鸭种苗的繁育供应和示范推广。近年来,引进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依托养殖专业合作社,按低于市场价提供水产养殖种苗,以保底价就地回收合格的养殖水产品。这一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养殖户缺乏养殖技术和营销困难等问题,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2018年勐龙村“稻渔共作”示范基地133.3hm2,水稻平均产量9000kg·hm-2,鱼平均产量900kg·hm-2,鸭年均产蛋3.24万枚·hm-2(平均年产蛋120枚·只-1),“稻、鱼、鸭”平均综合产值达14.58万元·hm-2,实现总产值1720.88万元,实现利润1047.18万元。

案例3: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省、州市农业、农技、水产部门支持和指导下,以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核心,发展“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在大理市凤仪镇华营村委会建立生产示范基地68hm2,开展稻鱼、稻蟹、稻鸭共育养殖结合的健康综合种养一体化示范。2018年68hm2“水稻+”示范区,选用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云粳37号,进行集中育苗和机插。其中稻鱼共育示范64.7hm2,平均产值195435元·hm-2;稻蟹共育示范2hm2,平均产值21.74万元·hm-2;稻鸭共育示范1.33hm2,平均产值18.19万元·hm-2。经有关部门检测产品达到了“有机食品”标准。

案例4:勐海县勐遮依布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114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2018年共示范“稻+鱼+鸭+蔬”模式面积48hm2,综合生态模式实现总产值达623.4万元,户均达54700元;实现纯收入达3379.32万元,户均达33300元;平均总产值为12.99万元·hm-2,扣除投入成本50850元·hm-2,平均纯收入达79024.5元·hm-2。

案例5:龙陵县龙江乡大力实施“烟—稻—鱼”水旱轮作模式,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促进烟稻共同增产增收。在开展的种养结合中,培育龙江乡“红细软”专业合作社、龙陵县清龙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1.1亿元。培育稻田养鱼家庭农场1户:龙陵县天风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培育稻田种养大户10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签订收购合同,实行“红细软”4.2元·kg-1、稻田鱼40元·kg-1的保护价收购,重点打造了龙陵“红细软”精米品牌,“老品种”、“土埂田”稻田鱼加工品牌,与农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农户发展稻田种养结合的信心和决心。

案例6:2018年新平县水塘镇现刀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稻+鱼+泥鳅”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示范3.3hm2。示范区选用德优4727优质稻品种,采用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稻田实施养鱼、养泥鳅,适时科学投放大规格鱼种750kg·hm-2、泥鳅苗45万尾·hm-2。实现收益32.99万元·hm-2,扣除成本15.73万元·hm-2,净利17.26万元·hm-2,投产比为1∶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府引导不够、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云南省已进入农业农村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省范围,但省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不够,目前仅有粮食生产专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补助资金可用于综合种养补助,缺乏有力的财政资金扶持,严重制约了“水稻+”综合种养的发展。“水稻+”综合种养成果未得到应有的巩固和扩大。稻田综合种养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模式,如果没有项目支持,推广难度较大。

3.2 配套的种苗培育、筛选能力弱,供应不足

“水稻+”综合种养配套的优质特色水稻良种、特别是鱼苗、鸭苗在生产中的搭配、适应性等有待深入研究。

3.3 技术集成和产业融合跟不上

“水稻+”综合种养实施过程中,涉及配套水稻栽培管理技术、配套水产品养殖技术、配套种养茬口衔接、配套施肥技术、配套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配套田间工程、配套渔的捕捞技术等。目前行业分割,沟通、融合不够,项目资源整合不够,学科专业交叉懂种养结合的技术人才缺乏,在技术融合、技术集成研究和指导服务方面跟不上,农民或合作社管理水平较低,养殖不规范,单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种养结合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体现。

3.4 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

云南省在“水稻+”综合种养示范推广中,产业融合度不够,全产业链打造缺乏,针对山区、坝区、梯田等不同产稻区,针对“稻+鸭+鱼”、“稻+鱼”、“稻+蟹”、“稻+鳅”、“稻+羊肚菌”模式,有待深入研究水稻品种、水产、禽品种的种养协同、搭配组合及绿色栽培技术,不同种养模式还需构建系统性的技术标准体系,以指导大面积应用推广。

3.5 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品牌打造跟不上

目前云南省“水稻+”综合种养在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企业参与经营、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滞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没有统一的规划、策划和开发,还未打造出具有“水稻+”综合种养特色的粮食、水产品品牌。

4 发展意见和建议

发展“水稻+”绿色高效模式,通过种养融合、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特色经作协调绿色发展,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渔业“要空间”的问题,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200多万hm2,其中至少40%适合种养结合,特别是中低海拔稻区,一些水稻单纯种植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的地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针对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坚持以粮为本和规范发展

发展“水稻+”综合种养应“以粮为主,规范发展”。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动摇,发挥养殖鱼、禽等增肥、除虫、除草的作用,促进稻谷增产和提高稻米品质,实现稳粮与增收双赢。严格按照“水稻+”综合种养田块边沟、鱼凼面积不超过10%的红线,禁止过度开发,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杜绝稻渔综合种养“非粮化”。

4.2 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

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围绕水稻保护区划定、优势产区,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推动制定一批省、州(市)县或企业的“水稻+”综合种养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确保“水稻+”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有序发展。争取将“水稻+”综合种养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补贴范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稻田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种苗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为“水稻+”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获得资金支持创造便利。

4.3 强化技术集成创新与标准制定

针对“水稻+”综合种养技术瓶颈问题,整合全省粮经和水产产业领域的优势科研、推广机构及企业,从优良新品种选育与筛选、良种繁育、综合模式研究与示范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制约云南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加强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的宣传,加快推动“稻+鱼、稻+鸭、稻+鱼+鸭、稻+蟹”等模式标准的研究制定,确保技术模式发展不走样。

4.4 完善技术服务和经营体系

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农技、水产、畜牧等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优势,积极构建与产业化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种苗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经营主体,不断提升产业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水稻+”综合种养产地环境和产品检验检测。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信息化,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积极培育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化经营,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

4.5 加强培训示范和融合发展

整合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搭建“水稻+”综合种养技术经验交流平台,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种养殖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和种苗等信息的交流传授和示范推广。做好“水稻+”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省示范推广一批先进技术模式。挖掘稻田综合种养功能,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农业、旅游业有机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现代田园综合体样板。

4.6 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和品牌创建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水稻+”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水稻+”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所发挥的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争取上下认可、多方支持。总结宣传各地涌现出来的典型模式、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推介“水稻+”综合种养公共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品牌价值,扩大“水稻+”综合种养优质稻米、水产品、禽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提质增效、品牌打造、价值链提升、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以产业创新发展助推区域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产值种养稻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