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中药材产业“十三五”发展成就及展望
2020-12-17但成丽杜玉婕郑明强吴德涛
但成丽, 杜玉婕, 曹 云, 郑明强, 吴德涛
(1.遵义市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贵州 遵义 563100; 2.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贵州 遵义 563100;3.遵义农业科学研究院, 贵州 遵义 563100)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产业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生态环境和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承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朝阳产业。遵义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八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安排部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日渐凸显,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产业发展新路。对其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及其“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十四五”发展作出展望,以期为促进遵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遵义市发展中药材产业优势
1.1 政策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国务院还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全市八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立了由市领导领衔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遵义市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助推遵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遵义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9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列入贵州省农村产业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成立了由省领导领衔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强力推进。
1.2 环境和资源
遵义市属于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带,四季分明,光热水同季,立体气候十分显著。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高度一般在1 000~1 600 m。全市山间平坝面积占7.4%,丘陵占30.7%,山地占61.9%,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丰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小生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天然优势。山银花、金钗石斛、天麻、黄精、白及、党参、杜仲等中药材,品质好、产量高,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3 区位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国家规划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经济区综合开发重要区域,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是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2 遵义市中药材产业“十三五”发展成就
2.1 种植规模全省最大
全市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11.59万hm2,占全省中药材总面积的26 %,居全省第一,产量、产值分别为27.2万t和32.1亿元,分列全省第四位和第二位。主要品种有山银花、杜仲、天麻、金钗石斛、黄精、太子参、白及、钩藤、玄参、党参、厚朴、黄柏等,种植面积达10.19万hm2。
2.2 品牌培育持续加快
赤水金钗石斛、绥阳山银花、正安白及、道真玄参、道真洛党参、播州杜仲等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2.3 种植标准化持续提升
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建成以赤水市金钗石斛、绥阳县山银花、播州区杜仲、道真县党参玄参、正安县白及、余庆县太子参、道真县钩藤、习水县厚朴等核心生产基地。其中绥阳山银花、赤水金钗石斛2个品种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全市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6.13万hm2,其中20 hm2以上的基地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达150家以上。
2.4 经营主体持续增加
培育种植经营主体418家,其中大户118家、合作社204家、企业96家。2020年累计带动农民56 662人,其中贫困人口27 631人。种植方式主要有林下仿生栽培、露地种植、立体套作等,组织方式主要有“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
2.5 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有中药材加工企业72家,基本形成初加工、饮片加工、精深加工产业链。其中,初加工企业有贵州众恒、贵州颐凤、贵州元亨利、贵州仙草生物、道真玄阳、务川绿源、播州恒丰豪等58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80.56%,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3家;饮片加工企业有赤水信天斛满堂、贵州珍安、遵义银花等4家,全部通过GMP认证;精深加工企业有贵州三仁堂、贵州万胜、遵义联盛、遵义廖元和堂、道真千山等10家,通过GMP认证的6家,主要生产胶囊、饮片、饮料、颗粒等。全市最大的药业园区——遵义市医药健康产业园现有医药生产企业7家,拥有国药准字药品72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牌12个、保健品16个、国家基药16个。山银花、金钗石斛2个大宗品种基本实现产地加工全覆盖,山银花加工产品主要有花茶、叶茶、红茶、绿茶、凉茶、牙膏等;金钗石斛加工产品主要有石斛冻干花、石斛饮片、石斛粉、石斛浸膏、石斛酒等15个系列40余种。目前,绥阳县已收购、加工山银花1 500 t,实现产值1.5亿元,山银花预计叶子2 000 t,产值4 000万元。赤水市2020年度加工金钗石斛花1 000 t,产值1亿元,预计加工金钗石斛鲜条6 000 t、完成产值2.4亿元。
2.6 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全市中药材主要通过以下渠道销售:一是自产自销。单家独户的种植户常把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就近在农贸市场销售,也有少部分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二是商贩收购,为遵义市中药材销售的主渠道。中药材收获季节,药材经销商或经纪人自行到产地收购,形成季节性产地交易市场,如山银花、金钗石斛等,也有部分种植合作社同时兼营经销业务,然后再集中贩运到成都荷花池、安徽亳州等中药材交易市场。三是订单销售。由中药材加工企业组织订单生产或订单收购,涉及山银花、金钗石斛、太子参、钩藤、天麻、黄精、白及、何首乌等品种,目前全市订单生产或订单收购面积达0.29万hm2。现有中国中药、贵州百灵、天津盛实百草、贵州国韵生物、贵州众恒等13家企业在遵义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
2.7 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针对金钗石斛、太子参、天麻、钩藤、花椒、吴茱萸、黄精、前胡、天冬等品种进行现场培训或集中培训,2020年度共开展技术培训指导2 845人次,服务农户21 222人。培养了一批中药材品种繁育、栽培管理、初加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帮助农民提高了种植水平。
2.8 基地与园区建设不断推进
已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试验研究基地6.67 hm2,收集中药材资源943份,325个品种;已开展山银花、白花前胡、半夏、黄精、杜仲等品种的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累计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1个,主要涉及石斛、山银花、天麻、白及、党参、玄参、钩藤、杜仲等单品,基地建设面积335.07 hm2,年供应种植面积1.45万hm2。另外,盛实百草、太极集团、贵州威门药业、贵州珍安药业等药企分别在余庆、播州、赤水建立太子参、玄参、头花蓼、天麻、黄精等品种的“定制药园”4家,并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有序推进中药材订单种植。
3 遵义中药材产业“十四五”发展展望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系统谋划“十四五”规划、确保良好开局的重要一年,提前谋划好2021年重点工作,对于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攻克劣势短板,抢抓利好机遇,应对威胁挑战,聚焦优势区域、重点品种和道地产区,突出“大健康、大产业、大产区、大品种、大扶贫”发展战略,按照“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基本思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工业化、品牌化为目标,以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为中心,以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重点,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创新链发展,把中药材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全面小康成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