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地区青蛙繁殖和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2020-12-17赵华彪陈祎宁谌金吾潘兴锋胡世然

农技服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卵块蝌蚪水温

赵华彪, 陈祎宁, 谌金吾, 潘兴锋, 胡世然, 陈 杰

(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18℃,山多地少,常年气候条件复杂,水产养殖业发展一直相对较为薄弱。自2017年库区网箱养殖全面拆除后,许多水产养殖户寻求新的养殖出路,青蛙养殖作为一项新兴的养殖产业,备受广大养殖户青睐,黔东南很多地方纷纷建起了青蛙养殖场,从外地选购种苗,但由于长途运输以及地域环境差异大导致强应激,同时由于缺乏种苗投放关键技术等原因,种苗成活率不高及养殖效益不理想。黔东南地区虽有部分种苗繁殖基地进行蛙苗生产,但多数基地由于繁殖生产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和规范管理,近亲繁殖导致生产中孵化率、成活率、种苗质量偏低。为推进黔东南地区青蛙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笔者等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养殖经验,依据黔东南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总结出当地青蛙繁殖和蝌蚪饲养管理技术,以期为养殖场(户)提供技术支撑。

1 蛙池的建造

1.1 种蛙池

种蛙池设计为长方形,呈“回”字形水环沟,池边用20网目以上网片围起,网片底部埋入土中0.2 m,网顶留0.15 m网片与围网呈90°角向池内延伸。考虑饲养管理、繁殖观察等原因,种蛙池一般面积设计为50~150 m2,宽度保持6 m以上,池两边设宽1~1.2 m的陆地,供种蛙摄食需要。水沟设计绕池子呈“口”字形状,宽1.2 m,水深0.4 m左右,可用水泥、防渗膜以及素土夯实等方式建造;进排水口对位设计,设置20网目拦网,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子和种蛙逃出。池中心设小岛作为种蛙休息区,可栽种香蒲、黄豆等植物供种蛙栖息和捕食昆虫。

1.2 孵化池

孵化池设计为长方形沟槽,宽度保持2 m,水深0.4 m,长度可根据场地情况确定,以便于孵化时换水以及蝌蚪的收集。沟槽两端分别设进排水渠,进排水口需设置20网目拦网,以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子和蝌蚪逃出。

1.3 蝌蚪饲养池

蝌蚪饲养池可依据幼蛙养殖池的属性综合设计为长方形,宽度5~10 m,长度根据场地情况确定。用高为1.2~1.5 m网片(20网目以上)将整个池子围起,网片底部埋入土中0.2 m以上,网顶留0.15 m网片与围网呈90°角向池内延伸,池子纵向两端设1.2 m宽的陆地供蝌蚪变态发育时登陆休息以及训食。池子横向两端分别设进排水渠道,采用上进底排模式,进排水口需设置20网目拦网,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子和蝌蚪逃出。

2 繁殖

2.1 选择种蛙

种蛙需要从有养殖资质的养殖场选购,禁止从野外捕捉野生蛙作为种蛙。选择个体健壮、形态端正、腹部膨大、无病无伤、体色鲜明、体重大于100 g的蛙作种蛙,强化培育后第2年繁殖前再选择1次[1]。种蛙雌雄比例按2∶1或1∶1配对,9—10月投放,密度为10~12个/m2。入池前要对种蛙池彻底清理及全面消毒,减少种蛙在饲养期间的发病率。

2.2 培育种蛙

为保证蛙卵数量和质量以及幼蛙质量、幼蛙成活率等,必须做好产前培育工作,定期对种蛙池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氨氮、亚盐等理化因子超标,pH保持在6.5~8.0。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蚯蚓、蝇蛆、黄粉虫等动物性饲料为辅,也可以黄粉虫、蝇蛆、蚯蚓为主,配合饲料为辅,日投喂量占青蛙体重的4%~7%,以投喂后2 h内吃完为宜;投喂时间一般在17:00—19:00,每天投喂1次。种蛙越冬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洞穴、草堆、塑料越冬箱等方式,如遇寒潮提前来临,应及时放干种蛙池水,刺激种蛙进洞越冬,防止天气突变导致种蛙冻死冻伤。

2.3 产卵

4月初,随着气温回升青蛙开始出洞,寻找水域抱对产卵。由于黔东南初春昼夜温差大,如让青蛙自由产卵会导致孵化率以及蝌蚪成活率大大降低。为提高孵化以及蝌蚪和幼蛙质量,应在青蛙未出洞前放干种蛙池中的水,保持种蛙池处于无水状态,待气温相对稳定,水温保持18℃以上时再往种蛙池中注水;保证注入的水在种蛙池中保持清澈状态,防止产出的卵块被污水沉淀覆盖导致缺氧,从而降低孵化率。控水产卵是整个繁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产出的卵应及时捞出,避免其他青蛙抱对产卵时碰到,导致翻转及分裂影响孵化率;可用80网目的网盘(不能长时间转运,捞好即放)或光滑的盆收集卵块,注意转移时不能翻转卵块,即保持动物极在上,植物极在下。

2.4 蛙卵的孵化

2.4.1 孵化前的准备 开展孵化工作前,水泥池和底覆膜池需要清理全部淤泥及杂物,土建池需灌水冲洗,待水体呈清澈状态即可,并做好消毒工作。水深0.2~0.4 m即可,离池底0.1 m处平放用60目纱网制成的网盘,防止卵块在孵化时沉入池底而导致局部缺氧,也为刚孵化出的蝌蚪提供附着物。同时对孵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体符合孵化标准。

2.4.2 孵化操作 孵化可分为直接孵化池孵化和网箱孵化。网箱孵化池底不需要放置网盘,箱底离池底0.1 m以上。孵化池直接孵化节约成本,网箱孵化有利于蝌蚪的收集与转移,不同期的卵块(产卵日期超过3 d)不宜放在同一孵化池及孵化网箱中孵化,避免先产出的蝌蚪吮吸掉还未孵出的蛙卵。孵化时将收集好的卵块缓缓放入池中或者孵化箱中,切勿将卵块翻转。卵块投放密度为3~5个/m2,可根据水中溶氧及水质情况调整。

2.4.3 孵化管理 采用微流水方法进行孵化,孵化期间加强对水温和pH的监测,水温宜保持15~22℃,pH保持6.5~8.0,溶氧保持5 mg/L以上。5~8 d即可孵出蝌蚪。孵化池水深的控制由浅至深,刚孵出蝌蚪时控制在0.2 m,然后逐渐加深水位至0.4 m。刚孵出的蝌蚪3 d内不用投喂粉料。蛙卵和蝌蚪堆积时,要及时用光滑的玻璃棒及筷子轻轻拨开,以免造成死亡。

3 蝌蚪的饲养管理

3.1 投放密度

为使蝌蚪长势快、质量好、变态期成活率高以及发病率底,应合理控制好投放密度。一般可分为2种投放模式:一是一次性投放,可投放200尾/m2;二是分级投放,即第1次投放2 000~3 000尾/m2,当蝌蚪长到3~4 cm时,再分级饲养。

3.2 水质

蝌蚪的质量及成活率与水质好坏息息相关,因此保证水质对整个蝌蚪饲养阶段尤为重要。蝌蚪入池前做好饲养池消毒及肥水工作,保证整个养殖水体达到肥、活、嫩、爽。水体透明度控制由高到底,保持0.20~0.35 m为宜,水色呈嫩绿色为佳。水中溶解氧含量保持5 mg/L以上,pH保持6.5~8.0为宜。

3.3 温度

蝌蚪对水温敏感,一般水温控制在15~23℃为宜,初春水温相对偏低,可采取降低水位的方式,让太阳直射水体提高水温。夏季天气炎热需加深水位、设置遮阳棚及栽种水草等防止水温升高。养殖过程中加强对水温的监控,短时间温度差不宜超过3℃,防止水温急速升降导致应激死亡。

3.4 投喂管理

蝌蚪可投喂豆浆、蝌蚪专用粉料等,以化水泼洒及瓢泼洒等方式投喂。投饲率控制在体重的3%~8%,5~15日龄蝌蚪10 000尾投喂30 g左右粉料;15日龄以上蝌蚪进入生长旺盛期,需要增加投饲量,具体根据天气以及蝌蚪吃食情况灵活变动,投下的饲料在2 h内吃完为宜;后期可用颗粒料投喂,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和污染水质。在离池底0.1 m处放置100网目网盘作为食台,防止饲料沉入底泥造成浪费及增加底质耗氧量。变态期的蝌蚪少吃少动,靠尾部营养来维持各器官的发育,应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以减少饲料成本以及防止饲料过剩导致水质污染。

3.5 变态期管理

蝌蚪经30~40 d培养开始长出后肢,2个月左右长出前肢,尾巴逐渐萎缩,逐渐爬上岸进行两栖生活。为保证变态期蝌蚪的成活率,应对岸上陆地提前做好消毒工作,采取措施帮助变态期蝌蚪上岸。提前设置好陆地训食饵料台,以活性饵料(蝇蛆、黄粉虫、蚯蚓等)搭配全价青蛙配合饲料进行训食投喂,投喂期间要保证料台清洁和饲料新鲜。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饲养,蝌蚪完全变态成为幼蛙,便可转移饲养或留在原池养成商品蛙。

4 病害防治

4.1 气泡病

蝌蚪气泡病分为真气泡病和假气泡病。真气泡病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较为少见,是由水中溶氧过于饱和、水体过肥导致,表现为尾部有气泡,严重时引起出血。假气泡病为肠道内充气、有透明液体,腹部朝上在水面浮游,主要由水体中存在大型浮游动物以及蝌蚪摄食水中浸泡过长的残饵、不易消化的藻类引起。气泡病主要以预防为主,蝌蚪养殖前期避免水体过肥,发现水体变浓变绿,要及时换水,保持水体清新,科学投喂饵料,防止其过剩变质。真气泡病的治疗可采取复合碘加戊二醛稀释泼洒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治疗,假气泡病可采取阿维菌素水体杀虫加内服助消化药物治疗。

4.2 水霉病

水霉病由于水体过于清瘦,蝌蚪皮肤损伤导致水霉菌丝深入肌肉引起,发病蝌蚪游动失常,瘦弱至死。蝌蚪入池前应对养殖水体进行生石灰消毒预防,治疗可用高锰酸钾溶液5 g/m3浸泡30 min。

4.3 肠炎病

肠炎病的致病因素很多,水质差、投喂不当、饲料过剩导致变质、气候以及水温突变等均能导致肠炎病的发生。应科学投喂,注重水质的监测与调节,发现该病及时治疗。治疗该病采取外用杀虫杀菌药(复合碘加戊二醛),内服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加维生素C。

4.4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养殖密度过大、蝌蚪入池前没有充分消毒导致。患病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尾部发白,常浮于水面上,丧失游动能力,最终死亡。可采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治疗。

猜你喜欢

卵块蝌蚪水温
海里的巨头蝌蚪
一种估算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卵粒数量的简易方法
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与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
从蝌蚪到青蛙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
水温加热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