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云县蚕桑生产存在问题与分析

2020-12-17杨再斌

广西蚕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桑园

杨再斌

(百色市凌云县蚕业发展推广中心,百色市 533199)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广西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具有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蚕桑产业是该县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凌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秋高气爽。年平均日照1 443 h,年平均气温20.0~20.5℃,全年气候温和,素有“天然空调”的美誉,无霜期达350 d,年平均降雨量为1 718 mm,每年从3月中旬至11月上旬都可以采桑养蚕。这些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蚕桑产业的发展。

凌云县现有蚕桑龙头企业1户——凌云羽腾制丝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是凌云县目前唯一一家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企业,共有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以5A、6A优质白厂丝和优质蚕丝被等为主导产品,年生产白厂丝达320 t以上,其中厂检5A丝占85%,6A丝占10%,年产值2.4亿元。2009年该公司被评为百色市第四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9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企业的带动之下,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带动全县养蚕农户走上种桑养蚕致富之路,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蚕桑产业对凌云县经济做出贡献,但是蚕农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存在桑园管护不到位、养蚕技术不注重,蚕茧质量不高、产量低下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蚕农收入和整个蚕桑产业发展。因此,如何稳定全县蚕桑生产,成为各级蚕桑部门的重点工作,笔者通过对蚕桑生产的调查分析,就全县蚕桑生产存在问题现状,产生主要原因和应对措施加以浅要分析,以期为凌云县的蚕桑生产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凌云县蚕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凌云县自2003年始发展种桑养蚕至今,全县8个乡镇80个村参与种桑养蚕,其中覆盖贫困村44个,非贫困村36个。2019年全县累计桑园面积已突破5 400 hm2,饲养大蚕11.5万张,产鲜茧4 660 t,实现产值2.05亿元,全县种桑养蚕5 98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 329户,蚕农户均养蚕收入达3.42万元。目前全县累计桑园面积达6 000 hm2。

2 凌云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桑园种植方面

2.1.1 桑树品种的选择与栽植 凌云县地处大石山区,旱地多、水田少,旱地又以坡地多,要养好蚕,要根据凌云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高产耐旱盛产期长的桑树品种种植。旱地宜推广桂桑优12优良品种,水田宜推广桂桑优62、桑特优1号、桑特优2号。凌云县因群众习惯种植农桑14号桑树,“桂桑”系列品种种植相对少一些。凌云栽植农桑14号品种每667 m2按1 500株,行距80~90 cm,株距50~60 cm规格进行。因群众按照喜好选择桑树品种,在种植时未重视桑树栽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譬如:(1)栽种不规范。群众领取桑树苗后,未翻地碎土、未施底肥,直接挖坑种植桑苗,桑园栽植密度过大,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多,待桑苗生长后直接进行施肥锄草,桑园缺肥,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2)桑园多年未进行翻耕。桑园每年作业频繁,采叶、伐枝、施肥经常踩踏以及雨水淋渍,导致土壤板结,土质变差,不利于根系的生长,桑树长势差。(3)桑园锄草不到位。蚕农未及时清除在桑园内的杂草,杂草数量较多,而且繁殖快,生命力旺盛,过多消耗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对土壤通风造成严重阻碍,导致桑树出现生长不良等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桑树枯萎,给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严重影响。

2.1.2 桑园病虫害防治 凌云县夏季气候多湿,冬季不严寒,桑树常见的桑园害虫: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蚕桑牛、桑毛虫、桑瘿蚊等,常见的桑树病害有:桑赤锈病、桑根结线虫病、桑青枯病、桑花叶病等。蚕农对桑树病虫害防治未能重视,轻管重收,不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冬伐时桑枝留在桑园内未及时带至园外集中处理,虫卵残留桑园中;桑树病虫害防治力度不够,只是待到来年时发现桑树上有虫害才进行杀虫,造成病虫害危害增大,影响桑树正常生长发育,继而桑叶产量及质量均较差。

2.1.3 桑园的水肥管理 要想桑树高产,桑园水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桑树一年两剪伐(冬伐、夏伐)十分必要和重要。冬伐可以全面清除桑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等,不留病虫卵的越冬寄生场所,优化桑园群体结构,促进桑树春芽多发,增加有效枝条数和叶片数,保证桑园桑叶的优质高产,可以有效预防桑树花叶病、赤锈病等病虫害发生。夏伐可以减少长高的桑枝吸取养分,减少和预防病虫害对桑树损害,可以产出更多桑叶,增加养蚕批次,提高养蚕的收入[1]。由于蚕农在对桑树两伐存在剪伐不合理和施肥不规范问题,造成水肥管理跟不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剪伐不合理。一是夏伐高度过高,存在“步步高、年年高”的现象,造成树形紊乱,生长势下降[2]。蚕农在剪伐过程中,多采取近似有拳剪伐,造成主干、支干层次不明,抽条能力大幅度下降。二是冬伐高度过矮,冬伐剪梢、留条过矮,造成桑树留芽苞过少,来年枝芽生长少,更甚者会伐至嫁接口下,生长出实生苗,极大减少产量。三是蚕农在采收叶时不注重留叶养树,导致桑树自身生长的营养积累不够。(2)施肥不规范。种桑养蚕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年富力强、有技术的劳动力,而农村的青壮劳力多选择外出务工,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从事种桑养蚕。劳动力的流失和种养人员的文化水平影响桑园的合理种植和管理,经常出现施肥不规范,直接将肥料堆放树下,不用土覆盖继而导致肥效降低的情况[3]。由于无法给桑树提供生长时所需要肥料,导致桑树长势差,产量低下。有的桑园甚至一年只施1~2次肥,而且N、P、K施用的比例不合理,往往有机肥、钾肥施用量太少,影响桑树生长[4]。

2.2 养蚕方面

2.2.1 小蚕共育方面 蚕农在小蚕共育的孵化过程中,不能很好掌握温度、湿度等,降低了蚕的孵化率,同时造成了蚕的孵化参差不齐。蚕农对小蚕各龄期的生活环境条件不够重视,不会管理,影响蚕的正常生长发育。一些蚕农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养蚕方法等,导致了小蚕期桑叶老嫩不一、分布不均匀、给桑不够及时等。另有蚕农不能及时对蚕进行分批处理,而出现青头、眠蚕与起蚕同在的情况。

2.2.2 蚕室建设方面 蚕室建设的好坏决定养蚕成功与否,在蚕室建设中,蚕农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认为有地方养蚕就可以了,随便搭建一个简易蚕棚直接养蚕。部分蚕农因资金困难,人蚕混居,导致既是蚕房,又是住房,消毒防病不方便、不彻底,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

2.2.3 饲养方面 家蚕的饲养环节是蚕业生产最为关键的部分,养得好坏,直接影响蚕农经济收入。该环节蚕农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如下。一是桑叶的质量,蚕农饲喂桑叶不够新鲜及给桑量、给桑次数不够。二是蚕室的温度与湿度掌控不好、通风条件较差,极易引起蚕病。三是消毒做得不彻底或消毒不到位。

3 凌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3.1 继续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资金支持

种桑养蚕是一项“短平快”致富项目,能快速增加农民的收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可提高经济效益,是贫困户致富增收较快捷的项目之一。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扶持,将蚕桑产业继续做强做大。

3.1.1 政府重视,加强引导 加强领导,制定激励政策措施及工作方案,配足配齐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蚕农培训和入点进园进行技术指导,认真做好养蚕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饲养成功,狠抓蚕桑产业发展,带动蚕桑种植效益的增长。

3.1.2 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蚕桑产业扶持 政府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在建设标准大蚕房、小蚕共育室、蚕沙池产业道路等设施中给予资金支持,通过产业奖补,无息贷款,免费发放种苗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县蚕桑产业扩大发展。

3.1.3 培育龙头丝企发展 积极引进和扶持蚕桑加工龙头企业,做好蚕茧深加工的政策支持,形成蚕茧加工产业集群效应,解决企业招工难、资金短缺和新引进企业落地难等主要问题。不断发展“订单式农业”。通过政府引导,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引广大种植户加入订单式农业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和贫困农民增收。

3.1.4 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蚕桑项目发展 每个村给予30万~50万元发展项目经费,把蚕桑列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投入建设项目产权归村民合作社所有,长期用于蚕农生产发展所用。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对发展种桑养蚕主体(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扶持,发展种桑养蚕业。

3.1.5 服务科技创新,提基强园 积极推广优良桑树新品种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蚕品种,提高蚕桑生产效益,引导大户流转土地建园和改造低产桑园;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省力的养蚕技术和先进切桑机、省力化桑叶剪、蚕药喷粉机、电动剪枝机等机械化设备,减少养蚕用工;积极引导农户规模化栽桑养蚕,加强与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服务合作,示范种植和培育一定规模、品质优、桑园连片成带的现代蚕桑高标准桑园产业基地,提高养蚕效率和效益,稳定行业发展。

3.2 继续加强技术支撑与培训指导

凌云县蚕业发展推广中心继续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主要是从加强蚕桑科技服务入手。一是建设蚕桑服务组织,深入培训。以县蚕业发展推广中心技术员为主抓,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农业技术员,聚集村级力量,组建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确保每个乡镇经常有技术员深入指导蚕农养蚕技术。通过“高产桑园建设、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蔟具改良”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在蚕桑生产上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在每年冬季每个乡镇完成冬伐、清园、标准化栽培桑苗培训2期以上,第二年6月前利用会议、田间地头形式,完成养殖户的蚕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30期以上。二是抓好小蚕共育培训。利用网络、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小蚕共育好处。实行统一标准化催青,提高一日孵化率,让蚕农用上放心小蚕。实行蚕种补贴,降低蚕种到户价,让蚕农养好蚕,提高茧质。

3.3 继续加强制丝企业合作

3.3.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大对茧丝绸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增加茧丝绸结构调整资金规模,充分发挥茧丝绸结构调整资金在企业技术改造、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国内外市场开拓、蚕桑科技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整合引导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向茧丝绸产业倾斜,争取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安排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财政扶持的茧丝绸产业项目的管理,建立项目实施跟踪监督机制。

3.3.2 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对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按国家现行优惠政策执行,给予一定税收奖励,扶持企业发展。

3.3.3 给予金融支持 协调全县金融机构主动作为,加大对茧丝绸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茧丝绸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同时可通过财政扶持的办法建立专项担保资金,解决蚕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积极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养蚕保险业务。

3.3.4 扶持规模化发展 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和自治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国家蚕桑项目和茧丝绸风险基金项目,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3.3.5 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 鼓励茧丝绸企业主动参加国内外各种推介会、展览会、洽谈会等专业展会,开展国际产品和质量认证,扩大对外宣传,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等资金予以支持。

3.4 继续引导蚕农稳定蚕桑生产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全县蚕茧价格下降,群众养蚕积极性受挫,为激发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让蚕农保桑稳桑,发展养蚕信心,需要有效的发展措施,让蚕农吃上“定心丸”,保证蚕农放心养蚕、养好蚕,才能确保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3.4.1 销售补贴 政府与制丝公司签订合同,按照市场价格杠杆规律,制定本县蚕茧的最低保护价政策,定最低保护价40元/kg,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政府给予蚕农直补足额,如当地鲜茧(上茧)市场收购价格高于40元/kg时,政府不再对蚕农进行补贴。

3.4.2 政府启动鲜茧收储 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避免不良商贩投机套取政府补贴行为。并可根据市场需求,当地政府向上级区市汇报,争取政策支持,投入资金,组织收购鲜茧、租用冷库、鲜茧冷冻保鲜储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3.4.3 推广省力化设备 在建设蚕桑产业集中区,统一建设自动化设备利用程度高的蚕房,使用机械化给桑叶、自动化上蔟翻蔟;桑园集中区采用无人机进行统一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利用机械化、自动化设备节省劳力,降低生产成本。

3.4.4 小蚕共育补贴 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提高养蚕成功率及蚕茧质量,节约养蚕时间。凡是本县蚕农的小蚕通过小蚕集中共育到3龄后养殖成功结茧的,对蚕农给予每张小蚕适当补贴,减少蚕农一些投入。

3.4.5 适当提高产业奖补 积极推进疫情期间贫困户桑园管护补助的产业奖补政策,及时落实兑现贫困户桑园管护补助,做到应补尽补,不漏一户,不漏一亩。

3.4.6 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 强力推进农机补贴政策,及时宣传动员蚕农购买手提电动采桑机、手提电动修剪机、自动脱茧机、微型耕作机、植保无人飞机等农机,及时兑现农机补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蚕农收入。

3.4.7 积极开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增加蚕桑生产附加值 加强与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合作,在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加西村开展蚕桑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扩大。积极组织合作社、养蚕大户开展生产桑枝食用菌、桑饲料养鸡、猪羊等畜禽等试点工作,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蚕桑保健枕、桑叶茶、桑椹饮品等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蚕桑生产附加值,带动蚕农增收。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