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蚕桑全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对江浙两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

2020-12-17白雪龚美霞李莉黄梅梅韦素萍虞崇江乐波灵

广西蚕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蚕桑丝绸产业链

白雪,龚美霞,李莉,黄梅梅,韦素萍,虞崇江,乐波灵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 530007)

“全产业链”概念起源于中粮集团在2009年提出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农资供应与采购、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仓储与物流、农产品加工与深加工、品牌建立与营销、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1]。农业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是一种农业产业化创新经营模式,从效率角度来看,农业全产业链涉及种植、农资、农技、生产加工,再到流通、销售和金融等众多的环节和部门,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其运作关键是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经营的有效协同,不仅涉足不同的产业链,还打通了各链条的上下游,融为一体[2-4]。2020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20〕75号)提出,将实施10大工程,力争3年(2021—2023年)内全区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超过1万亿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其中“特色产业增效工程”明确“发展优势种植业。发展水果、蔬菜、蚕桑、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业,建设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富硒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全产业链发展”[5-6]。全产业链发展是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在种桑养蚕、茧丝绸产品生产销售、蚕桑资源综合应用产品开发销售以及蚕桑丝绸文化发掘利用等环节上进一步创新突破,并促进不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种桑养蚕—茧丝加工—丝绸产品生产—蚕桑茧丝产品消费服务”之间的畅通无阻。本文结合《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组赴江苏省、浙江省调研考察所获资料及相关文献,分析广西蚕桑全产业链在优质原料茧生产、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茧丝绸加工发展以及蚕桑产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进广西蚕桑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参考。

1 江浙两省在蚕桑全产业链发展上的先进经验

江苏省、浙江省是中国蚕桑生产传统强省,在蚕桑全产业链发展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广西借鉴学习。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就编制《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组织了专题调研组赴江苏省、浙江省调研考察。此次调研主要围绕优质原料茧生产、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茧丝绸加工发展以及蚕桑产业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内容,参观考察了中丝鑫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鑫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海安市大公镇群益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朱平山蚕业家庭农场、射阳县王村村(蚕桑村),中国丝绸博物馆、海宁县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等知名茧丝绸加工企业、蚕桑特色乡镇(农场、村)及蚕丝文化相关主题场馆,并进行了多场专题座谈交流,对江浙两省蚕桑全产业链发展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1 原料茧生产革新技术强调优质

江浙两省对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十分重视,有完整有效的蚕桑生产技术规程和具有良好素质的蚕桑生产指导与科研的技术队伍,蚕种、蚕茧与生丝的生产水平、质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7]。一是蚕桑生产具有良好基础,蚕农种养技术水平较高。江浙地区种桑养蚕历史悠久,现行推广的蚕品种主要有菁松×皓月、秋丰×白玉、华康3号及适宜人工饲料育蚕品种等,以优质高产的品种为主。其中菁松×皓月的推广量最多,全国6A级生丝大多是由该品种原料茧生产而来。蚕桑大户普遍种养技术水平较高、生产经营积极性较高,应对市场茧价波动的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二是政府部门大力稳桑保桑,促进蚕桑适度规模生产经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茧丝绸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海安市政府和当地蚕茧收购企业共同实施蚕茧保护价收购,防止茧价过低损害农民利益。通过鼓励支持蚕桑大户规模经营,海安市蚕桑产业能够做到虽然蚕农户数减少但桑园面积不变,保证产业发展稳定。三是企业积极参与蚕桑种养环节,政企合力培养蚕桑基地。鑫缘集团等茧丝绸龙头企业非常注重蚕茧质量的保证与提升,能够为蚕农提供稳定完整的技术支持服务,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关二次返利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起蚕农“种好桑、养好蚕、产好茧”的积极性。四是敢于创新,运用现代工业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化养蚕的创新点在于改变几千年的传统养蚕方式,克服了传统蚕桑生产受季节、气候等的限制,并在蚕种改良、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高密度饲养工艺以及机械化配套饲养工艺、蚕具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蚕桑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8]。

1.2 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着眼高新政策有力

拓展蚕桑综合效益,变单纯依靠1粒茧、1根丝的单一经济为蚕桑的多元化经济,增加农民综合收入的理念已被江浙两省蚕业管理、科研部门和蚕农所接受[9]。一是企业主动进行蚕桑资源高科技产品研发推广,产品多样化、品牌化。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的市场价值,江浙地区近年来在蚕丝蛋白、蚕桑生物资源等开发利用上成效显著,建立了鑫缘、源生堂、七战七捷、康脉等品牌并大力推广。二是挖掘生态功能,推广高效生态桑园复合经营模式。如“桑+菌”“桑+菜”“桑+禽+蛋”“桑+银杏”等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蚕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生产的组织化能力,减少农户分散经营的风险。三是设立了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浙江省整合、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在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从技术推广、设施设备、项目安排等多个环节上予以重点扶持[10]。

1.3 茧丝绸加工定位明确发展全面

江浙两省蚕业发展有完善的茧丝绸产业链支撑,具备从“蚕、桑品种选育→蚕种繁育、桑苗繁殖→优质蚕茧生产→丝绸加工→丝绸贸易”的完整产业链[9]。一是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建立茧丝绸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如海安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市级茧丝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挂帅每年组织活动4次以上,成立市级茧丝绸产业培育办公室,专门从事产业上下游的指导服务工作。2020年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海安市深入开展扩桑三年行动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对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支持,为打造海安丝绸名片不断努力。二是企业持续创新,坚持品牌优先。江浙地区的茧丝绸龙头企业除了加强生丝、绢丝、捻线丝、包履丝、绸缎、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生产外,对于丝绸画、丝绸墙纸、印花面料、桑叶茶、桑果食品、桑黄保健品(酒)、丝胶护肤品等特色产品也加大了投入,建立了专业研发推广团队,将蚕桑茧丝绸产业链精品化、多元化发展推进得有声有色。

1.4 蚕桑丝绸文化传承依靠优势形式多样

江浙两省对于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在蚕丝文化场馆建设、相关产品设计和销售、文化宣传活动上都给予大力支持推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丝绸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11],进一步推进了浙江蚕桑丝绸文化的发掘和利用。一是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蚕桑产品文化价值。不论是鑫缘集团、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等茧丝绸龙头企业,还是射阳县王村村、海宁县周王庙镇云龙村等蚕桑特色乡村,都积极建设了关于农桑、蚕丝文化的主题展示场馆或基地,借助江浙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为农桑、蚕丝文化的宣传造势。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建立蚕桑研学基地。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近年来以“品蚕俗文化,绘品质生活”为目的举办多场蚕俗文化旅游节,并于2019年通过凯喜雅集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原蚕桑农业基地的基础上打造“小云龙蚕桑乐园”,让青少年接触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文化,了解中国悠久丝绸文化历史,增强文化自豪感。

2 广西推进蚕桑全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蚕茧生产效益提升缓慢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茧丝价格波动较大、蚕桑病虫害暴发、微量农药中毒、土地资源不足等因素对广西蚕茧生产比较效益提升的影响逐步增大。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9》数据[12],2018年桑蚕茧生产每667 m2平均总成本为4 494.04元、人工成本3 474.42元、土地成本248.77元,较2013年分别上升8.6%、8.6%、26.2%,桑蚕茧生产每667 m2净利润118.80元,较2017年下降14.69%[13]。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出口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2018—2019年生丝价格波动较大,广西蚕茧收购价格也随之受到影响,蚕农收益减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根据《2019年全国蚕桑生产情况汇总表》显示,2019年广西每667 m2桑园产值为5 611.35元,较2018年的5 745.22元下降2.33%[14]。同时,近年来广西粮食、甘蔗等战略性产业基本保持稳定,特色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不断上升,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加大了广西发展蚕桑产业的土地资源压力[15]。部分老蚕区甘蔗、水果与蚕桑争地争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蚕桑老区连片桑园因被甘蔗、水果等插块种植,桑蚕农药中毒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甘蔗药肥的频繁使用导致蚕桑生产风险提高,蚕农被迫放弃继续种桑养蚕。

2.2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不高

广西蚕桑产业2012年起才真正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对蚕桑资源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投入有限,从事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的科研人员较为短缺,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应的技术平台,当前仍然是以传统产业链模式“种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制衣”为主导。广西桑枝、桑果、桑叶、蚕沙、蚕蛾等蚕桑资源丰富,仅河池市宜州区一年就可产生桑枝30多万t,但当前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特别是桑树资源利用率低,附加价值和潜在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广西各地均有发展桑果酒、桑叶茶、蚕丝被、桑果食品等企业,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对蚕桑资源应用的认识不充分,规模与资源数量不匹配,发展方向过于单一,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生产和加工设施都比较简陋,很多还是小农作坊式生产,现代化设施生产和加工的较少,产品大多停留在粗加工阶段,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如桑果酒、桑叶茶等相似产品泛滥、市场饱和。广西对资源的开发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利用上,缺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生物及医药等保健产品,桑黄、桑枝灵芝、蚕丝蛋白护肤品等高附加值资源产品仍处于探索研发阶段,现代工厂化生产桑枝食用菌、桑椹酒、桑椹饮料、桑叶茶、桑叶饮料等产品的企业少,精深加工程度不高,难以提高蚕桑综合利用的行业竞争水平,整体经济效益较低[16-18]。

2.3 产业链延伸滞后

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数据统计,中国2019年丝绸商品出口主要省市排名依次为:浙江(同比下降16.14%,占比31.52%)、广东(同比下降43.04%,占比30.66%)、江苏(同比下降12.59%,占比12.2%)、上海(同比下降8.81%,占比6.63%)、山东(同比下降14.7%,占比5.06%),前5位省市出口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6.07%[19]。尽管近年来广西丝类产品出口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广西茧丝绸加工仍以缫丝为主,生丝品质以4A级为主,5A~6A比例仅占30%左右,6A以上高品质生丝占比更少,无法满足高速剑杆织机所需的高品质生丝需求;织绸刚起步,制衣等领域几乎空白。广西茧丝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集群化发展尚未形成,茧丝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弱。广西目前尚未搭建起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茧丝产品市场交易平台,企业依靠自身出口贸易份额低,产品主要以生丝销售到江苏、浙江加工或转口贸易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未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主导权和主动权[20-21]。

2.4 蚕桑丝绸文化挖掘利用不足

相对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蚕桑生产传统强省,广西目前在蚕桑丝绸文化的挖掘利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一是在蚕桑丝绸文化主题相关场馆的建设上,自治区农业农村相关部门通过项目筹建的场馆为小型场馆,展示场地、人员配备和接待能力非常有限;企业或者基地自建的场馆专业程度不足、涵盖范围较窄,未能真正与商业、旅游业充分融合发展,无法发挥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二是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推广上,创新创意程度不足,蚕桑资源产品、丝绸产品与蚕桑丝绸文化结合程度不够,不注重包装策划,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三是在蚕桑丝绸文化的整体宣传科普上,没能通过有效的宣传突出广西是中国蚕桑第一大省(区),公众对广西蚕桑发展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不高,文化没能很好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5 行政推动力和资金扶持力度有所减弱

蚕桑产业虽为广西在全国占比最大的产业之一,但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产业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对种桑养蚕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养蚕技术培训指导力度不够,导致基础设施陈旧简陋,饲养方法粗放简单,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也是造成养蚕成功率低,蚕茧产量少、质量差的原因之一[22]。同时,相比较“十五”以来广西实施的“优茧工程”等多个项目资金支持,“十二五”以来国家以及自治区政府用于农业方面的蚕桑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有所减弱[23]。一是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渠道单一,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很少投入,资金保障乏力,资金整体短缺。投资周期较长、回报率不稳定,资金回笼速度慢制约了资金投入方式。二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试验室设施设备条件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气候与生产环境,广西的家蚕和桑树品种选育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三是产业扶持资金大部分已经切块下达到各个县区,但各地对蚕桑产业重视程度不一,投入资金量相对不足。

3 推进广西蚕桑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

江浙两省凭借其良好的蚕桑生产基础、先进的丝绸加工设备、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水平和适宜的自然气候等优势,生产出了在国际丝绸市场占绝对优势的中国茧丝绸精品[8],拥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借鉴江浙两省发展先进经验,针对广西蚕桑产业存在的蚕茧生产效益提升缓慢、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不高、茧丝绸精深加工延伸滞后以及蚕桑丝绸文化挖掘利用不足等问题,本文探讨提出以下推进广西蚕桑全产业链发展的5点对策。

3.1 生产优质蚕茧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进一步选育推广蚕、桑优良品种。开展适宜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多元化家蚕新品种研发,加大适宜人工饲料育蚕品种桂蚕5号和多抗新品种桂蚕8号、天然黄色茧新品种桂蚕10号的推广应用;重点开展多元化桑树品种的选育,培育多元化专用桑树品种。二是要鼓励茧丝绸加工企业扶持蚕桑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茧丝绸加工企业在各乡镇蚕桑主产区建立蚕桑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企业通过对蚕桑生产环节的定向资金投入、定向服务和定向收购,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经济共同体和蚕茧保护价的风险机制,实现蚕桑生产与企业共同发展。三是要推广蚕桑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扶持培育壮大一批蚕农专业合作组织、小蚕共育户、家庭农场、养蚕大户等,加大服务指导,转变生产方式,全面强化提升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蚕桑生产水平、蚕茧质量和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蚕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优质茧基地的稳定性。四是要加快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应用。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在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上的创新发展证明人工饲料养蚕具有省时省力、节约人工、安全防病、可工厂化规模化养殖等优势。广西目前在小蚕人工饲料育方面进行了试验示范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仍需在技术普及、饲料成本控制等问题上下功夫,下一步将大力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省力化条桑育、地面育,提升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3.2 开发多品类蚕桑资源应用产品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要积极研究与开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利用桑果加工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桑果膏、桑果酱等系列产品;桑叶制成桑芽菜、桑叶茶、桑叶粉等产品;桑枝栽培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开发、保健品或药用等。发挥蚕桑具有与畜禽、食品、药品、生态等产业之间融合的优势,促进蚕桑产业与其他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二是要推进企业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上的支撑和引领。结合主导产业发展优势,通过企业、合作社、规模大户等主体带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蚕桑资源利用模式。三是要建立循环模式为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探索挖掘桑树资源,总结形成高效生态循环模式,充分释放蚕桑资源在畜禽养殖、食品开发、药品和保健品开发、生态应用上的潜能,推广桑园套种套养等循环种养模式,增加蚕桑综合效益。四是大力发展蚕丝被产业。随着当前茧丝绸国内消费比例的大幅提升,绿色环保的蚕丝被及相关家纺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广西要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地的优势,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蚕丝被加工生产基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形成新的增长点。

3.3 延伸桑蚕茧丝绸产业链向高端精深加工发展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利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契机,与区内外有关机构建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探索开展招商活动。充分利用东盟博览会、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广西投资合作洽谈会等契机,深入考察,充分交流,全面合作,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加快发展广西茧丝绸产业。借鉴江浙经验,推进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或参与建基地,或将蚕茧经营公司、缫丝企业参股控股等整合资本运作方式,真正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协作机制作用,与蚕农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以防止茧丝行情低潮时给企业和基地带来的波动,并最终实现全产业链建设新发展。二是要扶持优势本土企业积极打造自身茧丝绸品牌。鼓励企业采取先进的生产销售方式,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建设品牌形象店和产品营销网络,培育和打造优势名牌产品。三是要有效提升茧丝绸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益增强市场话语权。发挥广西在桑蚕茧丝绸产业上的自然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政策优势,给织绸、印染、丝绸服装、家纺发展创造条件,引进茧丝精深加工相关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茧丝绸产业链有效地向高端延伸,实现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3.4 挖掘蚕桑产业文化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要打造广西蚕桑科普文化示范基地,积极开展蚕桑文化科普活动。通过建设集蚕桑科普文化展示馆、果桑休闲采摘体验园、桑树品种展示园、蚕桑研学体验中心、蚕桑茧丝绸产品展销中心、蚕桑系列餐饮文化体验中心等为一体的蚕桑科普文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蚕桑丝绸文化,示范性开展蚕桑农旅结合,并推动蚕桑科普工作。二是要在广西蚕桑主产区建立集蚕桑基地、蚕桑生产、蚕俗文化、蚕桑旅游、蚕桑产业链延伸等为一体的特色“蚕桑小镇”“丝绸小镇”,积极开展有意义、有规模的蚕桑民俗活动,宣传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因地制宜发展蚕桑文化旅游及农家乐等,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形成产业良性发展。

3.5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稳定产业发展步伐

一要科学制定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围绕广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目标,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汲取各蚕桑强省发展成果,突破发展瓶颈,以宏图愿景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税收、土地、环保、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丝绸工业园区在用电、用水方面予以优惠。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从区外转移到广西的茧丝绸深加工企业予以政策优惠,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三是要积极争取各方的资金支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如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相关蚕桑基地建设、蚕桑资源产品加工利用、农业机械补贴,国家商务部的茧丝绸发展资金,国家发改委的重大投资项目等。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整合资金,向广西的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倾斜。

猜你喜欢

蚕桑丝绸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遥望“丝绸路”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