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在听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12-17朱红娟
朱红娟
(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宿迁 223900)
听神经瘤属于颅内良性肿瘤的常见类型,起源于内听道前庭支神经鞘细胞;颅内肿瘤中约有10%为听神经瘤,而桥小脑角区肿瘤中约有80%为听神经瘤。影像学检查在听神经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成为肿瘤诊断中重要检查手段。本研究将MRI 应用于2019 年7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的诊断中,旨在探讨MRI 在听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其在听神经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9 年7 月—2020 年2 月在我院拟行手术治疗的148 例听神经瘤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143例经病理确诊为听神经瘤,3 例为脑膜瘤,2 例为蛛网膜囊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 检查,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听神经瘤临床症状;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器质性疾病者,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有听神经瘤病史或脑部手术史者,合并颅内肿瘤患者,颅内出血患者,有MRI 禁忌证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其中男83例,女65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3.94±6.07)岁;临床表现:耳鸣伴听力下降81 例,头晕58 例,头痛61 例,面部麻木26 例,行走不稳19 例。
1.2 检查方法
头颅MRI 采用西门子Skyra 3.0T 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头部专用线圈,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SE 序列:T1WI(横断面TR/TE 为500ms/15ms,矢、冠状面TR/TE 为350ms/7.8ms),FSE 序列:T2WI(TR/TE 为4000 ms/108ms),层厚1.5 ~5mm,间隔0.5 ~0.8mm,矩阵256×256,造影剂选择钆喷葡胺(Gd-DTPA),0.1mmo/kg静脉注射给药;对病灶的大小、位置、病例特点等进行分析。
1.3 评价标准
以术后病例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对MRI 用于诊断听神经瘤的检出率、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及误诊率进行分析。
2 结果
148 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听神经瘤143 例,脑膜瘤3 例,蛛网膜囊肿2 例。148 例患者MRI 检查结果:听神经瘤144 例,包含病理确诊的143 例听神经瘤。MRI用于诊断听神经瘤的检出率100.00%(143/143),准确性为97.30%(143+1/143+1=0+4),特异性为80.00%(4/4+1),敏感性为100.00%(143+143+0),误诊率为20.00%(1/1+4)。
3 讨论
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良性颅神经肿瘤,好发于中年男性,多为单侧发病。听神经瘤发病早期位置多在内耳道,随病情发展体积增大可能进入桥小脑角区,此处血管、神经穿行较多,手术治疗风险大[1]。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术后由于面神经损伤导致面瘫发生率高且易复发,影响预后;且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加,压迫神经导致的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也越来越明显[2,3];因此,在听神经瘤直径较小时早发现、早确诊对提升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是动脉斑块的常用检查手段,CT 检查由于颅底骨伪影及对小听神经瘤容易漏诊导致其在听神经瘤诊断中应用受限。MRI 具有软组织对比度良好、可多参数多平面成像、可明确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关系、无骨质伪影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在肿瘤诊断中还可显示是否发生囊变、出血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听神经瘤检查中;且对直径较小的小听神经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4,5]。听神经瘤的MRI 表现因其性质不同有所差异,实性肿瘤主要表现为T1WI 及T2WI 等信号;囊实肿瘤主要表现为T1WI 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 呈等高混杂信号。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MRI 检查听神经瘤应与脑膜瘤和蛛网膜囊肿等桥小脑角区肿瘤相鉴别;脑膜瘤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 等或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但应注意脑膜瘤的位置多数不在内耳道外口,且信号多数没有听神经瘤高;蛛网膜囊肿MRI 表现为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但是增强无强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143 例经病理确诊的听神经瘤MRI检查均检出,MRI 用于诊断听神经瘤的检出率100.00%,准确性为97.30%,特异性为80.00%,敏感性为100.00%,误诊率为20.00%。
综上所述:MRI 用于诊断听神经瘤检出率、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听神经瘤临床检查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