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药在苹果树化学疏花疏果中的应用技术
2020-12-17王东
王东
(三门峡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三门峡 472000)
苹果树疏花疏果技术在苹果生产中已被广泛采用,在解决苹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实现苹果优质高产方面效果明显。但是目前所采用的人工疏花疏果技术存在着人工成本高、工作推进缓慢,不适应果园企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管理要求,所以,苹果树化学疏花疏果应运而生,它与人工疏花疏果相比具有节省劳力、节省时间、成本低、速度快、适于大面积集约化生产的特点[1]。
1 化学疏花疏果研究概况
苹果化学疏花疏果研究与应用于1930 年在美国开始,随后该技术在美洲、欧洲陆续开始应用,1980 年日本开始从事此项研究,并投入生产应用,在全球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我国从1970 年也开始此项研究,多为模仿、跟进式研究,没有突破性、实质性进展,2000 年后,我国全面推进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从而推进了无公害化学疏花疏果研究方面的突破[2]。
苹果树化学疏花疏果以其省工省时、节约成本等优点几乎取代了人工疏花疏果。在劳动力昂贵的发达国家像日本化学疏除药剂的筛选一直受到重视,他们已把研究和开发成本低、省时省力、对人畜无毒无害、对访花昆虫安全、对环境无污染的化学疏花疏果剂定为中长期战略目标。
2 生产上常用的化学疏花疏果剂
2.1 西维因
又名胺甲萘(C10H7OCONHCH3),属氨基甲酸酯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西维因作为疏花疏果剂最早于1960 年由Batjer 作了报道,该研究结果证明了西维因为疏果剂,但未解决中心果保留问题。西维因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和较弱的传导作用,在进入树体的维管束组织内,明显地抑制和干扰树体养分、激素的运输,使部分幼果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而脱落。因西维因传导性弱,故在施用时应尽可能喷布到幼果和果柄处。在苹果树盛花期施用浓度1 g/L 进行疏花,也可在花后14 d 用浓度1.5 g/L 进行疏果,对坐果容易的品种可用2 g/L 喷雾疏果[3]。
2.2 石硫合剂
又名多硫化钙(CaS),能通过渗透和侵蚀病菌和害虫体壁来杀死病菌、害虫及虫卵,是一种集杀菌、杀虫、杀螨为一身的无机硫制剂。石硫合剂的疏花作用在20 世纪50年代见诸于日本研究,并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在生产上应用。石硫合剂只能作为疏花剂,其疏花机理是喷洒后灼伤雌蕊的柱头,使雌蕊不能正常授粉而脱落,从而起到疏花效果。石硫合剂只能作为疏花剂,不能用来疏果。它对目前大多数苹果品种都有疏除作用,在中心花开后施用,浓度为0.2~1.5 波美度。边花正开时以0.2~0.4 波美度效果更为稳定[4]。
2.3 萘乙酸
又名NAA(C10H7CH2CO2H),是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常在植物扦插时使用,促使发根。NAA 在苹果开花后喷洒对幼果具有疏除作用,但在落花后施用疏果作用更为明显。该技术1960 年在美国陆续应用,后推广到加拿大。NAA进入树体后,激素的代谢、运输促使乙烯形成,从而导致幼果脱落。通常使用浓度为20 mg/kg,在盛花后14 d 喷洒。
2.4 敌百虫
别称 O,O-二甲基-膦酸酯(C4H8Cl3O4P),为有机磷磷酸酯类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杀虫剂,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作用,也有渗透活性。敌百虫作为疏果剂,主要是抑制或减弱“生物源”、“生物库”的作用强度,从而加剧短果枝组织内碳水化合物短暂缺乏,致使幼果生长速度减慢,直至脱落。敌百虫作为疏果剂作用于幼果和叶片,生产上常用 96~1 200 mg/kg 在盛花后 10~15 d 喷布,对苹果幼果有显著的疏除作用。
2.5 二硝基化合物(dONC)及其同类化合物
二硝基化合物种类繁多,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作为疏花作用早在1939 年就有报道,随后又进行了系列试验,结果表明,Sodiom 4,6-dinitno-o-creaylate 效果最好。喷洒该药后引起花粉灼伤、雌蕊柱头破坏,阻止花粉发芽、花粉管伸长,雌雄蕊受精受阻不能正常受精而引起落花。在苹果花60%开放时施用为宜,常用喷洒浓度为0.8~2.0 g/L,若此期因故延误,也可在落花期前进行补救喷洒。
2.6 乙烯利
又名乙烯磷(C2H6CIO3P),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刺激伤流、调节性别转化等效应。大量研究表明,乙烯利可对果树进行化学调控、有效促进花芽形成,花期和花后使用则有良好的疏花疏果效果。其作用机理为抑制花粉管伸长,同时乙烯利自身分解生成的乙烯促进了内源乙烯的生成,促使了果柄形成离层引起苹果幼果脱落。在苹果盛花期喷布300 mg/kg乙烯利对苹果具有一定的疏除作用。
2.7 6-苄基腺嘌呤(6-BA)
6-BA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将氨基酸、生长素、无机盐等向处理部位调运等多种效能,广泛用在农业、果树和园艺作物从发芽到收获的各个阶段。在苹果花后 25~29 d 施用浓度 0.1~0.2 g/L 为宜。
3 近年来研究的新型疏花疏果剂
3.1 丙基双氯茉莉酮酸酯(PDJ)
PDJ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体内的诱导剂,研究证明该制剂具有抑制伸长生长,促进茎秆、叶片老化,抑制种子发芽,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等作用,Andrea 等1998 年报道应用该制剂在苹果花前14 d 喷洒0.15、0.25、0.50 g/L 疏花疏果效果不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2 吲熟酯(Ethychlozate)
吲熟酯是一种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Yokota 等认为以浓度0.1 g/L 在苹果盛花后喷洒对富士的疏果作用与西维因相同,但对其他品种疏除量过大,要慎用。
3.3 NSK-905
NSK-905 是一种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横田清等报道NSK-905 具有疏花疏果作用,在苹果中心花开放后14 d 内喷洒,疏除效果理想,但疏除的花果难以脱落,有待进一步试验解决。
3.4 2-甲基-4-氯丁酸乙酯
2-甲基-4-氯丁酸乙酯是一种合成的植物激素,Yokota等首先证实了它的疏花作用,在苹果中心花开放后1~3 d施用浓度为0.01~0.02 g/L。
4 混合制剂在苹果疏花疏果中的应用
由于单一药剂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经近年试验发现,几种药剂混合后效果明显增加且稳定,主要用于苹果的有以下几种配方:1 000 mg/kg 西维因 +15~20 mg/kg 萘乙酸;200~300 mg/kg 乙烯利 +10~20 mg/kg 萘乙酸;900 mg/kg敌百虫+10~20 mg/kg 萘乙酸。施用时期均为花后10~14 d。
5 化学疏花疏果注意事项
5.1 严控疏除剂使用浓度和时期
化学疏除剂具有高效灵敏的特点,不同浓度、不同时期使用结果截然不同,必须把握好用药的浓度和时间,否则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疏除作用,而且会引起药害。
5.2 在当地小面积试验后推广
化学疏除剂疏除效果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生产上应用时,应根据树势、树龄、品种、气候因素作适当调整,最好在当地进行小面积试验,找出适宜当地条件的浓度和时间组合。
5.3 化学方法和人工方法相配合
化学疏除方法只能从宏观上起调节作用,疏除大部分过多的花及幼果,微观上人工疏除调节和补充仍是必需的。化学疏除后,人工疏花疏果调整花果布局,确定合理的留花留果量,是发挥化学疏花疏果作用的有力保证。
5.4 留出一定的保险系数
有些品种对疏除剂比较敏感,有些品种生理落果较重,因此,在疏花疏果时,宁可疏除不足,不能疏除过头。在有晚霜和其他气候灾害的地区,在疏花疏果时,可比实际多留20%左右,以防不测,但到安全期后要及时疏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