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诚·慧·容”校训 赋能校本课程开发

2020-12-17□张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校训长江育人

□张 晖

校训是通过简约的文字向师生传递蕴含丰富哲理的关键所在,是对育人目标的个性化阐释。从长江区域文化中,学校提炼出“诚·慧·容”校训,并且以培养“诚信、智慧、包容”的合格公民为育人目标,同时从校训中衍生出学生应该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文明儒雅、慎思善言、聪慧大度、阳光向上,家国情怀。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全面优化育人体系,并且以校训为文化内核开发校本课程,由此提供明晰的实施路径与有力的课程支撑。

一、设置“诚·慧·容”主题德育课程,让育人落地有“生”

结合当前学生存在的自我中心明显、与同伴相处困难、处理矛盾方法欠缺等问题,学校以“诚·慧·容”为主题,在整合、融合、拓展教育资源中开发校训课程,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丰富德育内容,彰显德育主题,让文明儒雅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育人更有方向性,更具时代性。

校训理解课程: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校训,学校围绕“诚·慧·容”内涵,整合六个年级的思政课程,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经典和历史故事,分别开发三个系列的校训理解课程:“诚”课程指向诚实、诚信、诚恳;“慧”课程指向智慧、聪慧、慧质;“容”课程指向宽容、包容、兼容。以小故事为载体,以小启发为教育策略,以传统美德为提炼对象,结合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建设育人目标明确的理解课程。比如,二年级以“六尺巷”为课程,组织学生了解六尺巷产生的历史故事,讨论六尺巷形成的原因,了解康熙年间张英的相关知识,提炼“六尺巷”故事蕴含的优秀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要有包容之心,宽容大度,方能成人、成已之美,方能与人为善、和睦邻里、广交朋友。校训理解课程促使学生充分理解“诚”是品行、“慧”是思想、“容”是气度的校训内涵,将校训精神根植于心、外显于行,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精神品质。

人际交往课程:当前父母过度的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过于自我,不会与人交往。与人交往是学生未来必备的生活技能,真诚、包容、智慧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创设人际交往实践课程。一方面,模拟生活情境,根据课程的年级目标,创设指向课程目标的现实情境,渗透与人交往的方法,在反思重构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三年级以《别人的误会》为课程,虚拟现实情境,直观展现处理误会时可能出现的几种结果,组织学生进行辨析,体会与人交往时真诚和包容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智慧地处理矛盾;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实践、宣传、服务等志愿者活动,走进车间、走进田间与社会不同的群体进行交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诚·慧·容”校训,提高交流能力。

“八礼四仪”课程: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既是道德要求,又是行为规范。学校将“诚·慧·容”校训成为礼仪课程的核心内涵,将知礼、懂礼、行礼、明礼做成课程,将文明儒雅作为育人的根本目标,了解礼仪的历史演变,知晓礼仪的具体要求,按不同年级制定文明礼仪的达标要求,在传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观赏之礼课程,结合现实的视频素材,组织学生对照学校制定的具体要求,从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观看、礼貌喝彩、礼让他人等方面进行角色代入式研讨,帮助学生掌握观赏之礼的相关要求,促使学生认识到观赏的礼仪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与形象,更是一项美德。另一方面,将传统礼仪教育转化成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举行一年级入学仪式、十岁成长仪式、毕业仪式。穿汉服、拜孔子,拱手行礼,在传统仪式中践行礼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走红毯、拓手印、道心声,在仪式中懂感恩,知成长,让育人无痕。“八礼四仪”以课程方式来承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厚度,更能增加学生对校训的理解深度。

二、设置“诚·慧·容”学科融合课程,让育人落地有“深”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打开学科的边界为基本动作,以“诚·慧·容”为实施策略,聚焦学科教学中的问题,突破学科学习的局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让聪慧大度、慎思善言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在适度整合和拓展中建设学科融合课程。

第一,设置语文读写共生课程,以“诚”的姿态直面学科学习的问题。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方面,只有将读和写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读写的共生、共融、共长。在广阅读中迁移好出布局结构、描写方法、写作技能等,在品析中运用,用仿写中内化,在共读中提升。在写作前开展针对性阅读,针对同素材的细节刻画,针对同体裁的写作手法,针对同主题的谋篇布局,在针对性阅读中对比辨析、提炼总结,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同主题阅读让读写共生有厚度,群文赏析让读写共生有广度,方法迁移让读写共生有深度。这样,立足于以读写相融的课程,让学生既能读万卷书,才能写好千字文。

第二,设置数学实践体验课程,以“慧”的视野拓宽学科学习的空域。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数学实践体验课程,让思考看得见。以一个时期内的数学学科内容或数学学习经验为活动内容,以整合学科内外、融合数学史、契合生活实际为手段,以综合运用、实践体验为活动策略,建立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教育密切联系的主题活动、与学科情感密切联系的游戏项目活动、与数学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寻根活动。立足于学生所学知识,丰富拓宽数学学科的外延,丰满数学学习的过程,充实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不仅利于学生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智慧处理直观经验和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而且利于激发学习学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设置英语趣味阅读课程,以“容”的气度整合学科学习的资源。着眼于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和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围绕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开发英语趣味阅读课程。低年级以英语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趣味故事为主,阅读与分享相结合,定期分享展示阅读成果,阅读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解读内容背后的异国文化,阅读与情境表演相结合,趣味阅读中享受快乐。融合了趣味、知识和文化的阅读课程促使学生在阅读赏析中积累词汇量,培养学生学科情感,在情境对话中培养语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文化包容中拓宽眼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三、设置“诚·慧·容”综合实践课程,让育人落地有“声”

学校致力于校训精神的进阶,开发以跨界和统整为方法的项目化课程,让阳光向上、家国情怀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诚·慧·容”为底色,打开学科间的边界,打开区域间的边界,以“诚”的合作、“容”的姿态、“慧”的思考创设主题项目课程,厚植校训精神,锤炼关键能力,拥有必备品格。

四季课程:为了加强学科融合,发挥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学校实施以四季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比如,以“春”为主题的项目课程,各年级紧扣育人目标,分年级确定研究主题,一年级桃花、二年级燕子、三年级春风、四年级春雨、五年级春游、六年级惊蛰,从而构成低中高年级的主题版块:鸟语花香、春风春雨、胜日寻芳。课程跨越时间界限,很多课上了月余;课程跨越学科界限,所有主题所有学科一起参与,没有配角;课程跨越空间界限,所有课程都需要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上述的课程是学科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体现。

长江课程:生于柴墟,长于高港,日日与江水为伴。学校以长江为主题,以项目研究为中心,统整课堂内外,贯穿历史长河,跨越学科界限,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一年级聆听长江之歌,观长江、画美景、吟唱童谣,在欢声笑语中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二年级畅想长江之梦,诵读文学作品,收集江边故事,探寻千年大桥梦,描绘这一脉相承的梦想。三年级探索长江之源,顺江而上,探文化之源,画长江之形,展长江之姿。四年级礼赞长江之势,在三峡驻足,数古今变迁,领略长江的雄姿英发,气势磅礴。五年级涵泳长江之韵,赏析诵长江之诗词歌赋,探索沿江楼阁之结构,寻找古代劳动人民的足迹。六年级塑造长江之魂,体悟磅礴雄浑之魅力,估测蜿蜒流经之宽度,让民族的坐标深深扎根于每个孩子的心中。在课程的开发实施和合作探究中,凝练校训精神,将“诚·慧·容”相融成学校的文化内核。

家国课程:“诚·慧·容”校训挖掘于母亲河长江所具有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优秀品质。学校开发家国项目课程,在课程研究中体会“诚·慧·容”的时代力量,感受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树立家国情怀。围绕“中国有什么”这一主线,一年级研究大好河山,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吟诵精彩诗篇。二年级研究多彩民族,探究民族习俗,学唱民俗歌曲,学跳民族舞蹈,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三年级研究骄人科技,探索科技奥秘,体验科技进步,树立远大志向。四年级研究风流人物,重温奋斗历程,讲解勤学故事,感受伟大人格。五年级研究浩瀚诗词,探寻诗词之端,品析诗词之美,解读背后之意,埋下文学之根。六年级研究磅礴力量,敬仰仁人志士,感受精神力量,纵观发展历程,感受文化力量,经历伟大复兴,感受民族力量。用课程厚植爱国心,以告白抒发爱国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土壤,开发主题德育课程,着力让校训成为师生的做人之基;开发学科融合课程,着力让校训成为师生的创新之本;开发综合实践课程,着力让校训成为师生的立身之魂。学校开发以“诚·慧·容”校训为文化内核的校本课程,以课程滋养学生成长,用校训助力立德树人,从而推动育人目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校训长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长江之头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长江之歌(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