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畅享学习精彩
2020-12-17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尹坤香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 尹坤香
阅读是输入知识、扩展视野的最好办法,而写作则是将知识进行提炼、内化的唯一方式。阅读和写作本身是一体两面,因此不能有所偏废。只有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将输入的知识及时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着眼语文教材,培养读写意识
小学是个体进行知识增长的黄金时期,更是学生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文章的取舍。过于艰深的文章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而且学生也很难将所学内容进行提炼并输出,增加了学生的吸收消化难度;太过简单的文章也不能锻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无法实现信息增量的目的。而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小学语文教材,从教材的角度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读写意识。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从文本入手:“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从这句描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闲散”一词进行探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同时联系上下文思考“闲散”一词在文章中的含义;接下来,思考这个词语更适合放在哪些语境里使用;最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考虑怎样的状态才能称作是“闲散”。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闲散”表示一种状态,即清闲而无约束、闲着不使用的。此时,学生只完成了阅读层面。为了促进读写结合,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闲散”这个词除了其本义外,是否还有其他引申含义?于是,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句子,或者鼓励学生用这一词语造句。很快,学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如,“闲散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强调的是不疾不徐、闲看花开花落的淡然。”“闲散的心境,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体会到“闲散”一词的涵义及其精妙处,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起到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小学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基本都符合小学生年龄、学情要求,因此最适合用来作为读写结合的素材。案例中,教师并未让学生进行长篇大论写作,而是用造句的方式促进读写结合,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写意识。
二、关注文本内容,指导仿写练习
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方式是仿写。尽管如此,仿写的参照文章却不能随意选择。小学生处于学习启蒙阶段,因此学习的知识都比较基础、简单,无论是阅读的文章还是写出的文字,都相对简单。因此,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小学生学情的文章,这样才能提高仿写效果。而小学语文教材是最佳的模仿范例,不仅包含众多的文体、题材,而且很多都是名家之作,对提高仿写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时,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因此,为了促进读写结合,教师第一步要求学生先熟读课文,感受这篇课文的韵律感、画面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这篇课文从黄叶、蟋蟀、大雁、秋风四个典型的秋之意象入手,写出了不同的秋之声,最后汇聚成浓浓的秋情。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随堂练笔,其一仿照文章形式,发散想象写出“我”心中的秋之声;其二,另起炉灶,可以试着写“听听,春之声音”等。有了阅读的铺垫,学生很快写出了一段段灵动的文字。比如,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听听/秋的声音/云彩在聚拢/秋雨在叮咛/沙沙/那是秋雨送别的声音。”还有的学生不走寻常路,写了《听听,冬的声音》:听听/冬的声音/树梢是干硬的/树叶早已无踪迹/呼呼/那是风的呜咽声。”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而且也能写出独一无二的文字,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仿写是一种高效的、能够有效促进读写结合的方式。通过仿写,学生既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写出真正动人、优美的文字,可谓一举两得。
三、贴近生活实际,促进读写结合
小学生是一群年龄在6~12岁的孩子,因此不可能有太丰富的人生阅历,其生活经验也相对匮乏。因此,生活阅历的不足很容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很多学生即使看了很多书,仍然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如何才能破解这一尴尬的局面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小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感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出具有情感性的真实文章。
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类文章。作者用优美而富有灵性的文字描写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秋天,将秋雨写得既传神又生动。这样一篇美文,当然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之所以写出这样美的文字,原因在于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即作者既爱观察生活,同时也善于观察生活。所以,为了促进读写结合,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良好、细致的观察力是写出一篇优质文章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抓住每一个下雨、下雪、雨过天晴的瞬间,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也许是墙角的几丛野花,也许是春光照耀下舒展枝叶的植物,也许是落雨的残荷等等,都是学生需要观察的对象。只有认真观察生活,同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才能写出真正诗意、具有灵气的文章,读写结合才能落在实处。
在培养读写意识的同时,教师不能只为了追求表面的融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灵气”。何为“灵气”,即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充满好奇的心灵。只有充满灵气,才能写出灵动的文字。
四、设计课外作业,拓展读写范围
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读写结合的巧妙时机。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注意力放在导入方式的取舍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忽略了课后作业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布置课后作业不仅仅为了巩固学生当日所学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既然促进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教师就需要抓住每一个环节进行读写意识培养。而课后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布置更多读写结合任务,强化学生读写结合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了文章《慈母情深》后,教师与其布置生字词造句、课课练等作业,不如升级一下作业形式,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那么,随之出现的难题是,怎样才能既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兼顾学生兴趣的要求呢?我认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母亲的亲子关系,可以试着给母亲做一个小礼物,或者和母亲一同参加亲子活动,并将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表现、感受、和母亲在一起的心情进行如实记录,重点是写出自己的情感、心情的变化,写出真情实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开展专题班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课堂分享,说说自己的创作初衷,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还拉近了亲子间的情感距离,对学生读写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可谓一举数得。
课后作业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更不是只为了巩固学习所得。事实上,课后作业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针对语文,则是布置一些读写结合的作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总之,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的必然趋势,更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教学方向。通过读写结合,既能深化学生对所读文本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