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读题的指导
2020-12-17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陈 英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为此,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教学指导。解题中正确读题习惯的形成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予以重视。
一、读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读题中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在阅读完题目的内容之后,学生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对其中要考查的知识点认识不足,感到无从下手,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学生知晓其中的考查点,也能够联系自己所学内容,然而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师引导之后,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方式有了理解,但解答同类问题时又会重复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
二、认识正确读题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需要对正确读题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教师可以进行一个测试,选择学生解答存在困难的题目,要求学生对题目中需要应用的知识点、题目的考查方向进行分析,明确学生解题出现困难的原因。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题目的阅读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可见,题目阅读的重要意义。
其次,题目的阅读是一个思维流动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就不能达成应用所学理解题目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对题目的内容进行合理分析,提取其中的要点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下,虽然一些学生会由于基础知识薄弱难以应用正确的知识点解题,却能够了解解题思路与题目考查点,进而提升思考能力。
三、对于学生读题过程的指导策略
1.应用特殊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两极分化趋势,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然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本质学习能力差异不大,数学知识整体的数量与结构构成也较为简单,学生读题能力的提升与学习信心的增长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应用罗列条件的方式,让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题目中的未知条件与已知条件,通过对这些条件的分析,确定需要应用的知识点与问题的解答方向。
2.对学生的读题过程进行指导
学生有了良好的读题习惯,就能够按照正常的程序对不同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解,并且能够有效提升读题速度,为题目解答提供更多时间。
在题目的阅读中,一些题目题干较长,学生在迅速阅读一遍之后,对于题目给出的多种条件容易出现遗忘现象,这种情况下,对题目的解答就会毫无头绪,往往需要再次阅读题目。为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在读题中存在的问题,对题目的阅读过程做出明确规定。首先,要控制题目的阅读速度。例如,教师可以在解题引导中强调“慢慢来,比较快”,让学生在读题中形成慢速意识。即使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条件反射地对题目中的内容进行慢速阅读。其次,需要学生应用重点标识的方式对文字信息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名词、关键词、数学术语以及数据等进行标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标识部分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思考的连贯性,关联题目中的种种关键性信息。
3.对于难题应用特殊的读题方式
初中数学题目的总体考查综合性较强,学生在题目的阅读与解答中出现困难很正常,一些情况下,学生在面对教师讲解过的同类型题目时容易出现解题困难的情况,这时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题目阅读。
例如,应用原有题目中教师的分析思路对新题中的各种条件等进行标识,找出其中存在的共同点。借助教师在原有题目中的解答思路对新题目进行分析,明确题目中考查的知识点与要解答的步骤。这种方式适合学生平时在个人的学习与作业的完成阶段应用,不能在考试中应用。因此,在发现同类型题目仍旧存在解答困难的时候,学生就需要强化对这种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当学生能够迅速地对题目的内容进行解构与分析时,解题的难度就会有所降低。
4.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词汇量
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词语的含义阅读能力不足,例如,不能理解“毛利润”“总体数额”等词语的含义,造成对数学题目的阅读困难。由于这一原因导致的解题困难并不少见,不同学生的数学名词掌握量以及基本的文字信息阅读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题目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对其中存在的数学名词词汇、特殊的术语性词汇进行总结,借助专题课专门引导学生拓展数学词汇量。
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读题指导,对学生解题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读题能力对于数学解题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读题,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读题训练,降低读题速度,形成良好读题习惯,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进而增强他们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