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
2020-12-17王占可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占可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也要求要“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则明确提出,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实现该类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提高该类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实现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进而实现该类课程服务于育人全过程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需要从课程相关的各个主体和环节入手,创新该类课程信息化的途径和体系,最终实现课程建设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一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对不对、途径行不行、效果好不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师生身上。教师是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信息化的水平和实施程度。对于该类课程来说,由于其内容的理论性和教学目标的价值性,需要任课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剖析宣讲和价值引导能力。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和大多数时候也需要任课教师加强和发展这种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都比较重视理论传输和价值引导能力,比较看重理论讲授的深度和学生认知的广度,希望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彩的课堂讲授,来达到知识传播和价值认同的双重目标。而对于形式新颖、花样繁多的信息化手段,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太认可,至少认为不能运用太多,以避免信息技术“反客为主”,使该类课程走向形式化而失去其实际应该发挥的作用。因此,促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使任课教师愿意信息化,而且有信息化的能力。
首先,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一些试点或取得成效的课程信息化案例,影响并促使任课教师逐步接受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趋势和优势,引导他们赞同并积极投入到该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中去。
其次,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通过培训、实操和助教,不断提高任课教师使用、调配、开发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使相关教师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现高校思政课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从根本上提高该类课程的信息化效果和水平。
最后,任课教师要注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度。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功能是理论传输和价值引导,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最终衡量课程效果的标准是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信息化本身。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时,需要坚持政治的正确性、理论的逻辑性和价值的科学性,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积极作用,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二 推动课程本身的信息化
高校思政课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是要体现在课程本身的信息化上。不管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还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都要求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高度融合,提高思政课的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及各个高校的质量考评和教学工程都要求任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目前,教育部主导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课程数字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各个高校的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合格与优质课程、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也都稳步推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本身信息化的水平,扩大该类课程信息化的优势。而且,课程本身的信息化也是高校思政课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对于其他课程多元思维、创新发展的要求,思政课更需要的是教学资源的优化集中和价值理念的科学统一。高校思政课更需要课程本身的信息化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课程教学服务,汇集更多的优质资源来提高课程教育教学水平,使该类课程全面发挥在高校立德树人和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信息化,首先要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教学团队共享资源上入手。要调动各个高校和机构的优质资源为课程教学服务,就必须从在线共享的渠道入手,使更多的教师和学者能够集中智慧、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思政课的教学和改革。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教学团队网络平台,基础较薄弱的学校可以从其他学校获得优质资源和有效方法,重点难点问题的解答也容易形成集体合力,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家”的理念指引下,利用信息化课程建设,推动教育力量凝聚和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加大思政课“网络学习空间”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国家精品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学习空间”等教育部主导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在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大的“多维立体化教育教学体系”,清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人大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武大的“思政课慕课”旋风等等,都积极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政课自主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达到学习无处不在,互动随时随地的境界,更能够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最后,要提高在线平台的开放度。课程本身的信息化,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因此提高开放度是课程信息化的基本要求。课程在线平台面向更多的教师、学生,资源和内容的广泛开放、共享和下载的便捷性和可编辑性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在线平台的认可度、影响力和教育教学合力的形成,使课程建设信息化发挥实际的效应。
三 优化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学生是课程的受众和教育对象,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达不到一定的水平,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意义,其信息化优势也无法真正发挥。当然,对于网络就是生存和生活方式之一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渠道自然不在话下,大多数学生的信息化能力都比教师要高。但对于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和合理利用能力,青年大学生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革命使他们大大拓展了生活学习、交往娱乐和信息传播的空间和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虚无和割裂传统的危险。”更是有许多学生沉沦于虚拟游戏和网络空间而不能自拔,迷茫于多元价值和是非真假而不能明辨。因此,加强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提高其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发挥高校思政课信息化优势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坚持疏导和管控并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大多数时候是由于信息技术手段有绚丽的新颖性和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弱和理想信念的缺失而导致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直接是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且,信息化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能回避,更不能阻止。因此,通过限制或截断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来解决此类问题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科学的,而是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提高信息化的科学素养和能力。要注意坚持疏导和管控并重的原则,通过梳理和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促使学生加强自律精神和规则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素养。
其次,要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双刃剑的认识水平,加强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关键是看我们如何使用它。因此,要从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盲目使用和相信信息技术是不合理的,一味依赖信息产品也是不科学的,关键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是发挥信息技术积极性,体现信息化优势的最好途径。
再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去,提高他们的课程学习成就感和融入感。学生是也应该是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和参与者。因此,引导其积极参与到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中去,可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的需要,有力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实现,从而提高课程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 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考核的信息化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的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情况下,大班授课、闭卷考试是该类课程普遍采用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方面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诸如到课率问题、抬头率问题、互动问题、挂科率问题、知识考核与价值目标的矛盾问题等等。因此,该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的信息化。
首先,要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在大班授课情况下,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相对比较麻烦,也是制约任课教师执行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基于人工的教学管理,需要耗费任课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部分教师对日常教学管理很纠结。如果加强教学管理,就会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放松教学管理,就会容易导致学生在考勤、听课、作业等方面的消极放纵。而快捷准确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可能会改善这种局面。基于社交网络和社交软件的助教系统是目前能够采用的比较方便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从笔者的使用来看,至少实现了快速考勤、学业预警、作业管理、课件共享等功能,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与管理之间的矛盾问题。
其次,要实现课堂教学与互动的信息化。基于大班授课的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内容多、理论强、互动少、感情弱的问题,束缚了任课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发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入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类似于上述信息化助教系统的优势,就能够利用较少的时间和空间实现随机提问、手机抢答、在线互动、网络答疑、自媒体讨论等功能,不但能够提高该类课程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还能够在不过多限制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通讯和娱乐工具。
再次,要实现课程考核的信息化。课程考核是课程实施效果的主要检验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课由于其实践性和特殊的价值考核目标,更应该按照“三个面向”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实现课程考核的信息化。信息化的考核,有利于对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扬弃,从而提升大学生合理的信息化素养,并增强他们的信息化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课程考核的信息化,使相对枯燥的考试或考查形式更加新颖,时间更加灵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无纸化考核和自媒体考核的方向更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五 把握自媒体辅助教学的趋势
由于自媒体技术的丰富和发展,自媒体融入教育教学更成了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和要求。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使高校思政课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包括繁杂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多元价值的无限制碰撞、学习意识的娱乐化倾向以及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完善等等。同时,“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也使高校与整体社会大环境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促使大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社会性转化”,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新平台、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的新途径以及师生交流互动的新空间等机遇。高校思政课要及时抓住机遇,牢牢把握自媒体融入教育教学的趋势,促进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该类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首先,任课教师要熟悉并投入到自媒体发展之中。自媒体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回避或排斥,而是要积极努力顺应这一趋势,熟悉并利用自媒体技术,主动融入自媒体社会中去。有条件的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可以自主申请并运营课程公众自媒体,如公众号、服务号等综合网络平台。其他任课教师也要利用微博、空间、朋友圈等渠道积极创作并传播课程相关内容和正能量信息,以提高课程和任课教师自身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其次,教师要树立网络阵地与平等传播理念。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信息平台,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思想阵地。如果思政课教师不守好并用好这块阵地,那么思政课不但会失去一个有力的战略支点,而且网络平台也会容易滋生杂乱不良信息和内容,甚至成为思政课的对立面。因此任课教师要树立网络阵地理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另外,在自媒体条件下,师生信息传播与交流和传统师生互动不同,自媒体互动没有了权威与听从、主导与主体、强制与被动等特征,转向了平等、自由和隐性,而且更容易体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要树立平等传播与对话理念,充分发挥自媒体优势,形成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相长。
最后,要利用自媒体辅助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自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在线互动和交流答疑,并在课堂中利用自媒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思路,形成立体化、交互性、多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在课程建设中融入自媒体因素,利用自媒体提高高校思政课影响力,形成隐性教育效应。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顺应和抓住信息化的趋势和机遇,实现其“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效果的最终发挥,还要以任课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为基础,离开了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信息技术也只能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而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课程的根本宗旨和理论本质,坚持课程的知识要求、价值目标和现代手段的根本统一,避免喧宾夺主和技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