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性*
2020-12-17杨东晓成都大学
杨东晓 (成都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如何理直气壮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明确指向。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 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程功能性的认识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时代条件的变化,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程在培养人方面的功能。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一)“培养什么人”
当前,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但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仍未得到彻底扭转。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发展趋势中,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导地位,是现阶段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而高校学生又是青年人的先锋队,是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高校学生也应自觉、积极、充分地加强对思政课的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感受马克思主义这本“真经”的魅力,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中践行“真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成一个文化强国。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社会思想越是多元,就越要确立主导,越是多样,就越要凝聚共识,越是多变,就越要激扬主流。
(二)“怎样培养人”
新形势下,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必要首先要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是我们现阶段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更加关注的问题。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正因此,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些现实变化给高校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作为教学培养体系中的主体力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欲要育人,必先育己、修己也。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树立此一为师之标准,并积极践行之,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同时,还应明确一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触及人心灵中最内在、最深层、最根本的部分,即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这里不能外在地改变,而是需要内在的触动,更进一步地说,要取得真正的效应,就要通过这种内在的触动,使之成为一个人的价值认同和追求。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柏拉图认为,人的行为有三个主要动因,即欲望、情感和知识。在教育工作中,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是实现学校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仅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而没有情感的熏陶、欲望的克制,智育方面要出问题。能力强,思想品德出问题,对于社会的危害更大。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在整个培养过程结束以后,要多出合格品、优质品,少出次品,不出危险品。那么,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注入时代内涵,使高校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明确且正确的着力点,是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为谁培养人”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想青年有力量,对国家、民族有担当,就必须更好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其成为能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金课”。
二 当前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教育事业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随着一系列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状况显著改善,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问题也依然存在,在一些方面,甚至影响了教学效果,对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也形成阻碍。
一是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不够。思政课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坚持教与学的双向配合,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促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实现,充分展现课堂的价值。当前,在思政课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部分教师一味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接受程度、认识状况和心理需要,导致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倾情投入、精彩纷呈的开展教学,学生却难以在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幸福,疲于应付、反映消极。反之,另有部分教师在“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一味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性学习自主权,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实则放空式教学,未有启发思考,仅余呆滞放空,缺乏对学生学法的必要性指导,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幌子下,最终沦为让学生“放任自流”。
二是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尚有不足。教学总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而教学内容的构建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党的众多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但如今,仍然存在部分教师未能深入理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未能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浅出、活灵活现地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未能充分把握思政课教学以思想理论引导价值认同的特殊性,导致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时,或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或仅将理论当作知识点讲解,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素的全面把控有所欠缺。思政课程有其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独特属性——意识形态性。正因如此,也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深化教学内容建设,了解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制定教学设计,并使之最终贯穿到课程教学实施中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这是对教学要素形成全面把控的必要思路。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也带来了诸多新事物,如网络、高新技术、新媒体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与新时代新事物有效对接,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领域。而一些教师过分推崇利用上述新鲜事物来提升课堂吸引力,缺乏对教学系统其他要素的应有关注。比如,课堂教学需要重点把握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贴合学生需求,综合利用图片、视频、数据、新技术手段等来生动鲜活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思想的魅力和理论的魅力,而不是纯粹的图片展示、视频欣赏、数据罗列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三 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功能性的方法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期,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
首先,构建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是重要途径。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平等、尊重、自主、开放和多样。优质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可以平等的姿态平等的展开对话基础上的。短时间内让学生彻底扭转对思政课程的刻板印象还较有难度,但是打开对话的大门,用知识搭建桥梁、让思想展开碰撞,却是实实在在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招。充分结合学生的关切、贴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秉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理念之下,用开放的话题、多样的形式,让每一位愿意参与的同学都能有机会自主地就热点新闻、敏感事件畅所欲言。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也要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力求做到把道理讲清楚、把热点讲透彻、把难点讲明白,让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成为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学业学习、学生精神成长、师生共同进步的有价值、有作用的部分。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是关键。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主战场,能否把握住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否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想真正发挥思政课的应有作用,其教学内容必要充分体现理论性、时代性和科学性。这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政教师的理论武装就要及时跟进一步,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为此,应做到“三要”:要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确保课程内容及时彰显、反映、跟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根据学生需求与期待,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要注重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关心的故事、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学生自己身边的故事来讲述中国的国情、社情和民情,来触动学生的爱国情、思国情、忧国情,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再次,构建系统完备的教学体系是增强理论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学体系由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其中,教学目的即预期规定的教学结果,意在表明“进行教学是为了什么”,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系统的其他要素无一不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充分发挥教学目的的引领性作用,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辅以其他教学要素的紧密配合,是打造思政“金课”的必由之路。
同时,如何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也是当前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延伸扩展到各门各类全部课程,实现了队伍上的扩充、载体上的拓展、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当前,各大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结合当前趋势,既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因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又要坚持重点突破,聚焦传统思政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之体现、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