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思路与措施*
2020-12-17吴志兴凯里学院
吴志兴 (凯里学院)
一 基本情况
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11年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来,通过9年的教学和实践,原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支撑专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工商管理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和内涵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改革与实践,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突出时代特征,积极围绕“地方性、应用型”这条发展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转变理念,转向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紧密对接当地产业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1 工商管理专业体系的构建
当前黔东南州已经逐步形成了大健康、大数据、大旅游、大农业、大通航五大产业体系。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时要充分体现黔东南州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便于后期组织学生在企业开展实习、顶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毕业后就业阶段更能够契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凯里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建立就是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科学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四大知识体系。
2 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
把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教育与相应的职业资格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在目前已经开展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和职业走向,从国家人社部发布的最新《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筛选与专业适合的1~2 种职业资格证书推荐给学生参考,然后对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进行宣传、培训和辅导,但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按照“结合专业”“结合发展”的原则进行报考,避免学生“逢证就考、越多越好”的扭曲思维。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正在开展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主要有普通话、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和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认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认证、物流师资格认证、营销师资格认证、注册会计师、会计职称考试、经济师等专业资格证书。
(二)做好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与改革
1 专业课程设置
在未来3年中,凯里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依托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发以“实务-案例-问题-流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力争未来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100%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结构和比例,鼓励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加大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重,形成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专家带实务的理论与执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特色课程建设
在未来3年中,从贵州和黔东南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争取将创业基础、会计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应用型特征的特色课程。针对农村淘宝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农村电子商务课程,争取将农村电子商务打造成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
(三)加快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
按照校内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合办公司、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五轴联动”的思路,在未来3年内,加大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践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实践设施的投入,力争到2021年,建成能够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关重点实验室“工商管理类综合实验室”,提供计算机及配套教育科研仪器设备以满足师生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学院模式培养人才,整合校企的资源,打造了集“教学——实训——实践——就业”于一体的教学综合平台。
(四)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合理人才结构队伍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得具备实际的操作技能,不仅会讲课,还要会懂得具体怎么做,未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将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要建立一支合理的人才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引进、认证、激励等“三个机制”,校外引进、校内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五项措施”建设了一直“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非常注重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平台、两种资源”的建设与利用,通过校内建设实训室,校外深入企业,逐步引导、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1.专业课程中实训。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时间实训环节,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调研,感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具体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还有些课程,可以采取“随教随学随练”的方式,在校内课堂学习理论、实训室实践模拟、课后总结试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概念、原理、方法。
2.第二课堂实训。在学生中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度,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和利用周末、寒暑假采取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方式到校内、校外资源进行实习实践,打造学生政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的载体平台。
3.实践教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实训环节课程。该课程在校内集中实训周、课程实习在校内实训室通过沙盘、仿真系统、模拟软件、实操训练等方式进行;有的是寒暑假利用假期作业、“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方式开展。
4.企业顶岗、辅岗实习。主要是在每年的实习集中周、第七、第八学期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签约的实习单位或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在企业进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环节。
5.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主要在第七、第八学期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结合所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完成毕业实习、论文选题和写作,尽量做到真题真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习工作中的问题。此过程由企业的现场实习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完成。
三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1.认真组织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编制人才培养计划,增开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并将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按时组织实施。
2.逐步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完善管理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3.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确定深度合作协议,聘请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协助指导学生实习。
4.强化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建立双师型激励办法和职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为本地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
(二)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到达人才培养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才纵向和横向评价体系,使学生达到的专业教育水平,具备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所需能力和特性。在未来3年中,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由监控目标、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和依据、监控组织、教学质量监控对象与内容、监控手段、教学质量监控规章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反馈及改进体系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同时,积极引进行业和企业专家作为第三方评价机制,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在转型发展进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提升“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的地位,让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工作,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三)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通过建立激励制度,鼓励更多专业教师从多渠道、分层次加强自己“双师型”素质培养和塑成,为其创造成才环境。学校同时从政策、经费、实践等方面对青年教师予以保证和要求,鼓励更多教师主动走出学校,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多渠道有效促进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或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并在经费上予以一定资助;同时在岗位津贴、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加薪晋级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扶持,每年给予专项津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费等。
(四)建立高校服务地方的互动机制
1.利用现有的资源,与黔东南发改委、各县发改委紧密合作,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专业相关的项目的对接,吸纳相关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使校内的教与学紧贴黔东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实日常教学活动。
2.利用目前现有的教学科研平台,广泛调研本地企业所遇到的难题,协助解决。
3.对接地方企业在员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需求,组织对口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服务企业,开展咨询、培训服务。
4.针对地方企业员工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积极引导毕业学生到本地企业中去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