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在劳动中品尝生活滋味

2020-12-16赵娜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30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劳动教育

赵娜

摘  要: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应通过家校合作,把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把学校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把社会教育的能量发挥出来,聚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通过在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于课程研究中深化劳动技能,在公益活动中改善劳动态度,通过研究性学习更新劳动观念,促使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成为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

关键词:家校合作;劳动教育;劳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0-0025-02

Home school cooperation,taste the taste of life in labor

ZHAO Na  (Daish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Nanji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Labor is the most basic practical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which has a uniqu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society.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through home school cooperation,should play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 education,give play to the energy of social education,gather into the force of labor education,help students establish labor consciousness,cultivate labor habits,and improve labor ability. Through cultivating labor habits in daily life,deepening labor skills in curriculum research,improving labor attitude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and updating labor concepts through research-based learning,students can be encouraged to respect,love,work hard and work honestly,thus becoming a new force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Keywords】Home school cooperation;Labor education;Labor curriculum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價值,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在教育中,依托于家校互动,结合班级情况及各种教育资源,笔者对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断深化学生的劳动技能、改善他们的劳动态度以及通过学习更新劳动观念的尝试。

1.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劳动,而家庭则是劳动教育“最早”的课堂。但在现实中,由于家长的溺爱以及对于劳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不愿劳动、好逸恶劳的“小皇帝”“小公主”随处可见。如果不在家庭中真正解决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问题,哪怕学校的劳动教育设计得再完美,最后的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只是认认真真地走个过场。作为老师,从低年级开始,便要有意识地联合家长,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家庭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与劳动态度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以及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老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养成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提醒家长应和学校合作,重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识劳动、学会劳动。

在学校,教师则以班级为主体,实施班内小组量化考核,从打扫班级卫生抓起。首先,教师对班级卫生进行合理分工,然后结合班级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人员的分配。在接下来值日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及时发现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劳动方法方面的指导。再通过班级的评比,及时对同学们进行表扬,促进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让学生爱上劳动。教师要和家长联手,将学生在校的日常值日这一劳动,从学校的硬性任务,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劳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2.课程研究深化劳动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根据校情、学情,主动联合家长,巧妙设计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尤为重要。从三年级开始,依托于学校的“班级宴会”校本课程,学生对于“创造性”劳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班级宴会”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之一,每学期开展一次,要求学生每次要准备一道不同的拿手好菜,然后在举行宴会那一天,到学校的食堂大展身手,和班级的伙伴们共度一顿难忘的晚餐。

“班级宴会”是一个家校联手,深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好机会。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集合班级同学,共同制定菜谱,要求每桌菜品不重样,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随后一段时间,由学生在家练习,家长可以进行方法的指导,但不能越俎代庖。同时,家长可以拍摄学生练习的照片发到班级QQ群中,让老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方便营造氛围。因为劳动教育的独特性正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教育所维持的静态平衡,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氛围,使“德”与“才”的关系在一个更加符合期望的准则上进行传递和凝聚。在这样的劳动氛围中,学生对于劳动自然也就有了新的体验。

在班级宴会这一天,学生们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娴熟地进行烹饪。从菜品的准备到晚宴的制作以及饭后餐具、灶台的整理,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通常更加生动、具有活力,这样的创造性劳动更容易成为学生未来行动的指南,也具有更加强大的支配力量。

3.公益活动改善劳动态度

劳动是促使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劳动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更要通过劳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因此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公益劳动教育互动模式。

在家庭,父母除了鼓励和要求孩子参加家庭中的劳动之外,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和创造劳动的机会,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积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使他们在各种公益活动中进行角色的体验,获得生活的感悟,完善劳动的态度,帮助其形成尊重每一种劳动的价值观念。在学校,我们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参加不同种类的社会公益劳动。比如,通过学雷锋等校内形式的公益劳动,让学生可以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进行劳动实践,亲自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出校门,以社区为单位,认真进行适度、适合的校外义务劳动活动。当学生们对于劳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后,也必然会将自己劳动教育中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劳动是促使个体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公益劳动,对于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联合家长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更有利于他们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

4.研究学习更新劳动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成为“五育”之一,教育应该“五育并举”。“由于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决定了我们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多路径的实施和多形态的结合。”

对此,教师应积极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的德育功能,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对于入校不久的一年级新生,我们便会组织“我们爱生活”的生活技能大赛;三年级以后,每学期一次的“班级宴会”更是让学生从亲自做饭、与同伴共同分享的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寒暑假期间,学校还为学生制订了假期劳动表,给孩子布置假期劳动任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注重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渗透,在课程中探索劳动教育的外延,激发学生劳动创造的强烈意识和浓厚兴趣。

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无论学习何种知识,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学校根据校情、学情,研究制作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行系统性的“更新”。比如,《大国工匠》这一研究报告是要求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的纪录片后完成相关的研究,从这群不平凡的劳动者身上,体会他们的匠人精神,学习他们的匠人品质,完善学生对于勞动的认识,促使学生“崇尚劳动。”这其中蕴含着学生对劳动的崇高性的认同与自我内化。它不仅反映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将来对职业劳动的认识和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劳动教育也呈现出新特点,担负起新的使命。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把家庭教育的能量发挥出来,把学校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把社会教育的正能量发挥出来,聚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将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成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亦冰.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J].上海教育,2019(09)

[2]赵兴龙,许林.如何推动劳动教育转型升级[N].中国教育报,2018:11-21

[3]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19

[4]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2-03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