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策略研究

2020-12-16胡炼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师应心理策略

胡炼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一直是困扰教师正常教学的一个难题,尤其是正处于基础教育黄金期的小学生。在实际调查和探究中,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学生单方面的原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直接表现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本文从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成因分析、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注意力不足、上课交头接耳、破坏课堂纪律等现象。这些问题行为对学生的基础发展和素质培养产生了消极的作用。通过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将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外向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干扰心理,如上课捣乱、同学间容易发生矛盾等;二是内向型,如沉默寡言、不合群、不主动发言等。

二、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会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存在以下几点自身因素。一是学情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问题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二是心理因素,学生内心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更多关注,进而在课堂活动中常以捣乱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三是自控能力不足,在课堂提问中,部分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喊出答案,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和质量。四是家庭因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有效的育儿方法,在日常的教育引导中存在不当的言论和行为。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间接性的影响。第一,备课不足,课堂活动的安排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第二,教学手段不足,没有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开小差”的现象。第三,教育方式不当,处理问题行为时,教师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影响师生关系。

三、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针对小学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的行为意识,保证课堂秩序。面对不同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提醒方式和策略,从而达到纠正小错,稳定课堂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应考虑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的内在感受,使学生既纠正了问题,又维护了“面子”。

教师应认真思考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保持“找问题”的探究态度。如在某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课堂走神、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较多,那么教师就应该分析是否是自身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存在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教学效率。

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认真、仔细地探析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事物入手,展开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感受,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建设和素质发展。除了与学生增加沟通外,教师还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科学调整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应对手段,不仅能幫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保持课堂活动的有序性,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能得到最大化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在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工作中,需要广大教师,立足学生本质,不断优化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堂教学。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小学教师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的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XJKX19B19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应心理策略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心理小测试
Passage Four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