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北经济区“旅游+农业”融合经济效应调查分析

2020-12-16陈瑾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乡村旅游

[摘要]采用线上线下共同发布问卷的方式,对川东北经济区5个城市的部分农户及游客进行抽样调查访问,对该区农旅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以期探索出农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为农旅融合研究添砖加瓦,为该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调查分析;川东北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毫无疑问其中可行的一种方式,既能为农民增加收入,又能推动农村农业的发展。

1调研方法

此次调查,是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布问卷的方式进行的,线上发布问卷星进行调查,线下通过对川东北广元、广安、达州、南充、巴中各个城市的部分农户以及游客进行的抽样调查访问,收回调查结果602份,其中乡村旅游从业者382份,旅游者218份,样本随机,容量满足调查需求。

2调查结果分析

2.1农民家庭纯收入得以提升,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绝对收入偏低

从业者均认为从事乡村旅游后,家庭收入普遍提高了,但绝对额度偏低。从事乡村旅游前有54.32%的家庭处于年收入3万以下,只有8.640/0的家庭能达到10万以上。可见大部分家庭在种植经济农作物的情况下,实现食物自给自足之余之外,能够换取经济利益的农作物并不多,此类情况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

从事乡村旅游后有28.4%的家庭年收入能够达到5-10万左右,家庭年收入有明显上升。乡村旅游促进了交通、餐饮、住宿,以及娱乐和网络等设施与服务的发展,还提高了乡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乡村与城市交流与融合。

2.2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就业

调查显示54.32%的家庭里至少有1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14. 81%的家庭里至少有2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12.35%的家庭里至少有3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6.17%的家庭里4人从事旅游工作,12.35%的家庭里5人以上从事乡村旅游工作。

从事乡村旅游66.67%的家庭會雇佣1到2人来帮工,18.52%的家庭会选择雇佣3到5个人,4.94%的家庭会雇佣6到8人,9.88%的家庭能够雇佣9人以上。表明了目前乡村旅游对乡村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担社会就业压力,也证明了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对于农村的城镇化,加快了步伐。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带动的产业发展有了一个明显的概念,家庭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数,相较于乡村其他产业的从事人数,覆盖更广,参与度更高,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

2.3政府政策支持促进了乡村旅游从业者数量不断增加

40.74%的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因为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政策的力度是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一环,扶持政策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计划或规划纲要时,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倾斜、优先扶持某些产业或部门的措施,促使它们优先发展,快速发展,以期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4乡村旅游模式多为农家乐、民俗风情旅游等

58.02%的乡村采用的是农家乐旅游模式,此模式也是川东北地区常有的农村+旅游发展方式,其优点在于,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空气清新,环境放松,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因此受到很多城市人群的喜爱。46.91%的乡村采用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川东北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2.5川东北旅行住宿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乡村旅游项目多为常规旅游方式,吃住行游购娱缺一不可,对于乡村旅游提供的项目或者服务,此六项是重中之重,大多数旅游者对于旅行的考量在于住宿方面的硬件要求,所以川东北地区的旅行住宿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相较于普通的住宿酒店,此类民宿,对于旅行者吸引力很大,认为住宿占据首要位置的乡村有76.54%。民宿的住宿方式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住宿场所。

2.6乡村旅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食宿收费

有71.6%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旅客的食宿收费。农特产品实地销售以及特色工艺品销售分别是55.56%和54.32%。

对于川东北地区而言,麦秸工艺品以及木雕工艺品最为畅销,麦秸生产的人造板质轻、强度高、保温、隔热,可锯、钻、刨、钉,机械加工性能好,产品质量能达到美国ANSI标准( A208.1-93)中的M-3级工业用板的要求,完全可与木质人造板媲美。在售卖纪念品之余,还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而木雕工艺品在川东北各旅游景点都有相似之处,其作为旅行纪念品,更容易赋予其民俗文化,风景外貌,是一种常见的旅游附加产业。

2.7从业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初期投入偏低

目前川东北地区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工作者、参与者,有一年左右经验的占据了56.79%。76.09%的从业者初期投入5万元以下的资本,经营一段时间后,约63.89%的从业者追加了8万元左右的投入。

2.8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行业的协调与指是从业者的普遍诉求

乡村旅游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不仅如此,提供资金,规范旅游市场环境,加强对行业的协调与指导,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电商平台,加强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加强居民信息化教育,招商引资,帮助开拓融资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渠道等也是川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需要的政策支持。

2.9安全是游客最关心的问题

被调查游客月收入普遍在6 000—10 000元,普遍认同川东北乡村旅游服务,安全是游客最关心的问题。被调查游客表示愿意尝试新形式的乡村旅游模式,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旅行方案极为看好。农家乐旅游模式、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等模式是最能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模式,体验乡村风情的游客,民宿和露营成了他们的首选。

在旅游行为中,习惯2—5人出行,对于旅行过程中的消费能够接受在1 000—3 000元之间,大多游客是通过宣传视频以及报纸杂志和旅游网站同旅行社了解到川东北的乡村旅游模式,出行原因是为了休息度假,放松自己,或是体验乡村民俗风情。同时对于游玩过程中,交通安全、餐饮安全、游玩安全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问题。3结论及建议

(1)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开发,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川东北农业资源丰富,各市应根据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导向,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环境、交通条件,制定和完善农业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A级景区为中心点,建立不同资源特色的农业旅游发展带,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另外,在农业旅游景点的产品配合上,通过统一规划,将农业资源与旅游需求相结合,从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科普、农耕文化体验等方面,推进农业各产业环节与农业旅游深层次融合,开发更多创意农业产品。

(2)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川东北农家乐数量较大,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效果并不理性,拥有农业旅游经营“三证”的农家乐数量占比不到50%。对此,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旅游审核调查制度,实行部门联动,分级管理的方式,严格执行农家乐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业旅游接待点的服务设施、资源环境、卫生条件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并加强对农业旅游经营者的农业旅游知识培训和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的规范经营意识。鼓励农户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集体合作组织,通过转变公益性服务供给主体,发挥农村集体合作社的协调作用,弥补政府公益性服务的缺口。同时,联合农业旅游协会的力量,搭建农户沟通协调平台,强化行业自律。

(3)旅游企业、社区、农户合作开发,挖掘农村文化,丰富农业旅游产品内涵。差异化是促使旅游者产生动机的因素之一,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异除了反映在自然环境上外,还反映在乡村文化上。乡村文化包括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的经验智慧,包括旱地水田、梯田平川、牧场果园等生产理念以及相应的农事劳作方式。这些资源本身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转化为旅游产品后必然是当地突出的文化特色。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建立农耕文化博览园或农事体验园的方式,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活动,提升农业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4)构建营销网络,提高行业竞争力。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一般是周边县市,宣传手段主要是口碑或发传单,对一定范围之外的游客吸引甚微。而且经营者大多是农户,缺乏营销意识差。当前川东北农业旅游需要加快营销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户外媒体、专业媒体等传统营销渠道,创新性地利用网络宣传平台、节庆活动、旅游交易会等行销渠道,搭建景区间以及景区与旅游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新产品信息,受理并协助处理游客投诉。

【参考文献】

[1]江东芳产业融合趋势下乡村旅游结构优化[J].农业经济,2018 (04).

[2]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 05).

[3]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一一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 14).

[4]杨惠玲,江雨.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为研究对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 (07).

[5]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 (08).

[收稿日期] 2020-07-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川东北经济区基于城乡协调的‘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JGYQ2018037);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川东北基于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农旅融合产业链构建研究”(编号:LY19-59)。

[作者简介]陈瑾(1985-),女,四川旺苍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乡村旅游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