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险”为“机”
2020-12-16薛邦岭
薛邦岭
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或问题,如实验演示失败或现象异常,学生实验的进程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结果等。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既定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其实,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性格特点各异,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实验中出现偶发事件或意外情况是难免的。但是,有些教师在出现实验意外后不知所措,要么对学生埋怨责备,要么掩盖发生事实,回避矛盾,这些做法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从而将教学意外直接转化为教学事故。
[案例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片段
老师:“好!大家就动手试一试,究竟谁的预言是真理?具体分工是,第1、3大组探究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2、4大组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话毕,教师投影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秩序井然。不一会儿,就听见第3大组的个别同学小声嚷嚷起来:“天平保持平衡,质量不变!”可是,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同学还在不停地添砝码,换砝码。(也许是学生缺乏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这时,老师连忙指导学生说:“锥形瓶连同所有物质的质量大约在130克左右,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及烧杯总质量在160克左右。”听到指令,学生如获至宝,不一会儿反应前的总质量称好了。可有部分学生不高兴,嘟嚷着轻声自语“差一点儿,我们就称出来了”。(或许,学生自己摸索体验会更深刻)
此时,课堂又进入有序轨道,1、3大组学生给锥形瓶加热片刻后,有学生兴奋地嚷嚷起来,“气球鼓起来了!”持续一段时间后,教室里的声音开始趋向一致:天平保持平衡。就在这时,角落里却冒出了一句不协调的音符,“左边变轻了!”霎时,同学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目光都投向那一缕白烟,原来是那组男同学的锥形瓶上的气球没有系紧掉了。(或许还可能是他们想看看不系气球时天平是否平衡呢!)
“请大家把目光收回来,他们总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刚才观察到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前后天平都保持平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呢?”刚才的小插曲被老师的提问平息了。
老师:“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轻不符合质量守衡定律,这种说法对吗?请设计实验验证。”
果然,有学生提出“把蜡烛点燃后放在密闭的连有气球的集气瓶内,并称量前后质量。”(也许是对于同一类问题,学生已接受了老师的思路)
老师追问:“那么,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用天平称量,天平会怎样呢?”
教室里只听见一个声音:“变重!”老师愣住了,教室内难得片刻宁静。奇怪的是,还是那一对男同学在下面轻声说道:“我们认为是变轻!”其他同学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们,好像他们每次都是故意捣乱似的。
老師向那两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真理有时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教师用镁条燃烧进行实验求证,一试教室里顿时出现了一片惊讶声:“真的变轻了!”(其实该实验“变重”“不变”“变轻”三种结果都有可能。)
【分析】案例1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为了完成课时教学任务,直接将实验数据结果告诉学生或随意打断学生实验,从而将学生的实验进程强制固定在自己的教学节奏范围内。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剥夺,长期以往,将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二是将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固化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中,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意外现象置若罔闻。这会扼制学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反驳、质疑、争论的机会。
[案例二]《氧气的性质》教学片段
这是一堂关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采用边讲解边实验的模式,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感性认识,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最后得出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上课以后,我按照教学设计步骤,依次演示了硫、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对比实验现象得出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的结论,实验中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但当我在做铁丝与氧气的演示实验时,本来应该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而结果却只看到火柴燃烧的火光,学生顿时表现出惊奇不解。我马上意识到这次演示实验失败了,由于这种突发教学事件,课堂也陷入被动,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我马上把话锋一转,叫学生同老师一起分析实验为什么不成功。我问学生:“产生火光似乎是不正确的。我们来推断一下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应当是什么?”学生:“应当是四氧化三铁。”我又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学生异口同声答到:“不能。”我顺势提问:“那么,导致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学生:“收集的氧气不纯,铁丝生锈了……”我说:“非常正确!刚才由于我的贪功冒进,铁丝伸入过快,开始燃烧的是火柴,而不是铁丝。下面我再做一遍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并与刚才的实验对比。”通过重做实验,学生看到此反应真实的现象很兴奋。
【分析】案例二中,教师在演示实验失败时,不回避事实,冷静机智地处理,因势利导,紧扣实验“意外”引导学生分析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原因,真正做到了化“险”为“机”。这样的巧妙处理,不仅使学生深刻地了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实质,而且还受到了科学态度的教育,对教师的坦诚也感到钦佩。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为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意外,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化学课堂充满活力。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对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实验的目的、装置、试剂、操作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一个多棱镜,在太阳的光辉下可以反射不同的光芒;一件事情,由不同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感觉其中不同的性质。课堂上的一件突发事件,可以是一个引起课堂秩序混乱的一处败笔,它可以是引起师生冲突的导火线,但它也可以为你的教学增添几许意外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良好时机。而这其中,关键是能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加以教师无限的智慧,这样,才能把握住一个个意外降临的契机,创造一个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