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2020-12-16谢成莹
谢成莹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承担继承、渗透传统文化的重任,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增强学生的思维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文章基于此点,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措施探讨
只有继承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才能够凸显人文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我国的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及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自己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注重汉字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汉字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历史文化得以呈现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着的深层含义。识字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对汉字有充足的掌握,才能够展开后续阶段的阅读和写作。因此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与识字教学相融合,让学生透过一个字感悟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帮助他们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个汉字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将汉字所反映的形象和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对《春》一课的生字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让学生从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四个方面,分析这些字所属的类别,进而让学生感受这些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对于“抖擞”这个词属于一个典型的形声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这个词的意思,甚至可以找一些含有这个词的古典诗文,让学生能够体会这个汉字的由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在汉字的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联系,以此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立足于古诗词教学,引入传统文化
传统古诗词意境优美、形式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通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真正意义上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民族气节以及传统美德。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深挖其中的内涵,以此来感染和塑造学生,让学生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古诗词,也包含了作者深切的情感,比如坚贞不移、敢于拼搏、忧国忧民的品质,教师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在教学“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就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在教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古人浓厚的思想情感。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精神气节。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古诗词教学,带领学生充分挖掘这些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并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它是真实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从我们的言行舉止中都能够反映出文化,因此要想感受文化的内涵,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就要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桎梏,走出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意,实现有效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节日着手,渗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端午节的信息,例如端午节的由来、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歌、屈原的生平以及他的优秀诗作、端午节的习俗等等。在查询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查询的内容进行展现,深化他们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端午节背后所蕴含着的独特民族文化。
其次,教师也可以从传统美德着手,比如“孝道”,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辈尽孝的行为,进而向学生讲解孝道的含义,整理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孝道的内涵,进而让学生运用于实践,有效地渗透传统美德,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内涵,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感染学生,让学生塑造高尚的思想人格,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霍斌斌.在渗透中传承——例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0(24):75-76.
[2]胡彩虹.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一)[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