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对少先队员发展影响的研究
2020-12-16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书记副校长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书记、副校长 陈 敏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未明确规定、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历。少先队工作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学校隐性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队员在学校中不仅总是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们还可能额外地接受特定的社会规范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同样,他们也可能学到一些工作中的道德规范、一些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和一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会强化或弱化他们的某些行为。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进行了对主体性德育、少先队活动等隐性课程对队员发展影响的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分析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早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经验与教育》中谈到课程概念时,就已经包含有隐性课程的含义。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曾指出,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他所谓的“附带学习”。在他看来,“附带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语文、历史、地理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对未来生活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杜威的学生,“设计教学法”的倡导者克伯屈阐述了杜威的思想,他认为,整体性学习应包括三个方面:“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其中“附学习”指的是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同时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从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已经触及了隐性课程问题。我国学者在国外对隐性课程研究的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隐性课程。从以上的一些概念、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在学校文化中教学计划之外,并非与一定科目相联系且并不是教师直接教授的,而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二、 隐性课程的研究范围及少先队文化在隐性课程中的体现
1.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成为少先队日常的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的实践体验。
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建立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少年儿童总是通过周围的人去学习和认识自己,从而产生与他人联系的需要。学生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发展了自我观念,将别人的评价与对自己的评价加以平衡,并对别人的评价做出选择,有所批判。学生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游戏的团体与伙伴关系。学生所处的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抱负、个性的形成,乃至对社会、世界的看法有极大的影响。同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才会产生教学相长的互补效应。
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性文化与非制度性文化使传统少先队活动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
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师生的行为准则等;非制度文化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校风、班风等。学校和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使新到这个环境的师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克制和改变原来不适应新环境的行为作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具有有条不紊的教学制序、活泼紧张的生活作风、强烈求知的读书风气,它就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使他们自然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并成为他们前进不息的一种动力。同时这种精神面貌一旦形成也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自觉要求维护它,而破坏和污染这种精神环境的人和事便自然地会受到大家的抵制和谴责。这些都说明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构成了隐性课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 隐性课程对队员心理发展影响的启示
1.开辟一条有利于队员持续发展的教育途径。
充分开发活动性隐性课程是德育的载体,队员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意志力的增强,都有赖于在活动中完成。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强调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尤其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力地培养队员综合能力,促进队员可持续发展。学校大队部坚持年年组织队员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考察活动,活动使我们发现考察在对队员学习行为的影响中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
每年的重大节庆都蕴涵了多种社会教育要素,这些要素也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契机,为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氛围。为了更好地依托这些重大契机,学校大队部以“指导立足学校,后援依托社会,活动面向社会”为行动方针,组织队员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考察活动,旨在让他们在参与实践中感受。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学校抓住这一重要教育契机,组织队员们开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考察活动,各考察队利用假期及双休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考察活动,亲身感受到上海在迎接世博会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社会考察的形式培养和增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和提高队员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打下基础。学校大队部还结合道德教育组织各类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考察活动,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结合科学教学内容,确立了三大板块、八个主题,“我认识的小动物”“认养小树”“地球,别哭泣”等,依据主题进行系列活动,让队员了解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能用学到的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并尝试付诸于行动,从而增强队员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教会队员在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并用环境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社会考察有助于增强队员们的感性认识,并引发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队员们从感受巨变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感,并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真正地让书本插上了行动的翅膀!
2.培养一种有利于队员完善发展的心理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队员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是长期不良习惯沉积的结果。德育的改革,使他们开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新树立起学习和上进的信心。为了使这种积极的变化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学校大队部尝试以积极推进主题性德育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开展体验式少先队小队活动,这些引起了队员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体验式小队活动也成为了培养队员心理品质的有效载体。通过少先队组织提供的这种体验环境,充分调动队员的兴趣,主动、生动、有效地参加队的活动。小队实践体验教育不仅是小队活动简单积累,而是伴随着队员主体意识的同步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使队员向独立、充实、完善的方向发展。
自我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少工委决定在全区少先队员中开展“队旗飘飘龙陵行”体验式小队活动以来,学校大队部向全体队员发出号召,要求队员们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同时,还举行了以“龙陵行”为名的创新体验式小队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大赛大大激发了队员们的活动积极性。每年寒假,学校三——五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展开了丰富的实践。学校与区域内徐光启纪念馆毗邻,基于逐步完善以学校办学特色为主、以区域人文景观为辅的社区文化艺术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展和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功能,加强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队员的政治素养,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学校积极与徐光启纪念馆合作,设计序列活动。
少先队体验式小队活动重在队员的实践和体验,重在队员的亲身经历,使少先队员们在实践活动中善于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勇于发挥自己。与此同时,能极大地发挥学校大队部的力量和社会教育资源,体现了教育全方位、教育一体化。活动不仅使队员们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更使队员们对龙陵、徐光启纪念馆有了新的认识。大家都感到这里已不仅仅是瞻仰缅怀先烈的地方,它还是博物馆,开展文艺活动的好地方。其中的活动不仅可以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活动还可以沉浸在文化和艺术的氛围中。活动拓展了队员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激发队员的民族自尊心,提高队员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使校内的活动在校外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3.形成一支有利于队员成功发展的激励机制。
人是需要激励的。特别是对那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欢乐的队员,更需要有人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他们提供积极前进、争取成功的动力。红领巾奖章活动是少先队组织自下而上配合学校基础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战略转变的现实途径。它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分解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区差异,引起少年儿童兴趣、富有挑战性的具体目标,即一枚枚奖章。少年儿童在争章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服务、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全面素质。
学校少先队工作向来很重视争章工作的推进,在抓好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创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的特色来,经过这几年来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的争章活动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大队部干部三方面齐抓共管的。大队部在各年级分别设立通过必修章、选修章、特色章,做到有针对人群,有专人负责,有计划制定,有成果考核,鼓励全员参与,努力争章。
以社区为阵地的“红领巾奖章”活动,配合社区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队员特点,引导队员积极参与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体验道德教育的要求,展示良好的道德风貌。学校鼓励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要求队员自动地到社区报到,并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各类活动中,同时聘请社区干部做我们的校外辅导员,教会队员技能与本领。如,积极参加社区运动会争“健康社区娃”章,代理一次社区巡夜人争“社区小卫士”章等,使更多的少先队员走进社会,走向社会。
我们深知隐性课程与素质的培养是十分相关的,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第一,与常规课程相比,隐性课程本质上更自发,教师能做什么来调整隐性课程对队员的影响?第二,如果教育者能对隐性课程的应用达成一致,是否会改变它的隐性本质和它的影响力?最后,在日趋多元的社会中,在价值上教育者是否需要在校园文化中追求新的一致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途径,拓展教育资源,使我们的队员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