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乡村振兴中农民参与的现实、问题与路径策略
——以道明竹艺村为例

2020-12-16

广东蚕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竹编风貌房屋

秦 羽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确立为基本原则,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振兴实践中,农民如何参与,会遇到哪些普遍性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效能?这些都是亟须讨论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四川省崇州市竹艺村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多次的调研访谈,针对竹艺村建设中原住村民(以下简称村民)参与的现实、问题与路径策略做出分析思考。

1 竹艺村建设中村民参与的现实

“竹艺村”是当地发展竹编和旅游产业进行对外宣传的名字,由所在行政村的3 个队86 户村民组成,位于崇州市最美乡村公路——崇庆路沿线,附近有白塔湖、无根山等旅游景点。自崇庆路建设后,相继引入竹编传承人、竹编大户,并修建网红建筑“竹里”,吸引了众多游客。为进一步吸引游客,发展产业,推进竹编小镇建设,2017年,由当地政府主持,联合当地国有文旅公司,开始打造竹艺村。竹艺村规划时,就明确了保证村民主体、鼓励村民参与、不大拆大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在地文化的思路,通过租赁少量村民房屋、流转土地、改造风貌、打造新业态、引进新村民等方式,完成了竹艺村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参与的主要领域和方式如下:

1.1 投入土地、房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土地方面,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再与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目前,村内所有土地已经流转,村民获得租金和分红。房屋方面,村民将房屋出租给公司,公司按照面积支付村民租金,租期10年,目前已有16 户村民将房屋租给公司,这些村民多数已迁居,或者在市、镇有其他住房。劳动力方面,保安、保洁岗位聘请了本地村民,1 家新村民的业态也聘请了本地村民担当厨师和服务员。

1.2 经营个体业态

随着竹艺村的打造,在外地考察团和本地游客暴增的形势下,村民根据自家的区位优势和家庭成员情况,利用自家房屋和院落,营建了多种业态,主要包括:第一,出售竹编、观赏石等制品或工艺品,从事此类的村民一共有11 户,主要是竹艺村核心景观区附近的村民,从事观赏石等工艺品售卖的村民有3 户。第二,出售农产品,竹艺村专门建造了“非遗市集”走廊,除了特殊时期售卖非遗制品外,日常主要供村民摆摊售卖农产品,从事此类的主要为年龄较大的村民。第三,经营餐饮,从事此类的一般家中有年轻女性,一方面餐饮需要身体素质较强的劳动力,并且能掌握现代科技手段,最好是年轻人,另一方面,村里女性通常不是家中经济支柱,对于收入敏感性不高,同时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第四,经营民宿,从事此类需要较多的资金,目前,村中有3 户村民将自家房屋修(翻)建为民宿,投资均在50 万元以上,工作日由老人照看,周末由子女回村经营。

1.3 “乡贤”式人物协助村庄建设和运营

竹艺村的建设和运营,需要政府、公司和村民之间的合作,如风貌改造、水气管道铺设、房屋租赁、环境卫生整治、摊点秩序维护、车辆停放管理等,这些涉及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为此,竹艺村成立了院落管理委员会,并专门聘请了胥氏家族中颇有威望和能力的人,化身新一代“乡贤”式人物,完成政府、公司、村民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同时协助公司完成村庄日常运营工作。“乡贤”式人物的介入,不仅让政府、公司、村民之间的信息、诉求等沟通变得顺畅,而且能根据乡风乡情提出更为实际、灵活的建议,促进政策和方案的落实,有利于竹艺村整体秩序的维护。

1.4 整治乡土风貌,维护环境卫生

竹艺村建设的同时,当地政府还推进了风貌整治工程,为竹艺村旅游景观提供了基础和亮点。风貌整治具体到村民,主要是对墙、门、青瓦等房屋院落外观进行设计和改造,同时规范垃圾处理、维护环境卫生。此工程费用由政府承担一半,另一半由村民承担,每户村民投入几千块即可完成院内外的风貌整治。据调查,除少数经济较为困难的村民,大部分村民都参加了此项工程,访谈中,村民对于此工程基本报以支持态度,优美的乡土风貌既让村民日常生活受益,也为游客游览、经营生意等提供了环境基础。整治完成后,村民也参与到环境卫生维护中,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污水、保持院落整洁,形成了主体意识。

竹艺村建设中,村民的参与性总体较高,即便是没有直接参与的村民,也支持竹艺村建设,在维护环境卫生、开门迎接游客等方面均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村民在竹艺村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经济收入整体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提升,乡土风貌和环境卫生得到改观;同时,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但从目前村民参与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村民参与的收益,也制约了村民下一步参与的积极性。

2 竹艺村建设中村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2.1 参与积极性和收益差异大

从参与人群来看,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收益差异较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家庭因素,包含家庭经济实力,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年龄、能力和观念等,以家庭结构为例,家中有年轻人的家庭,可以进行产品销售、餐饮等个体性经营活动,参与度较高,家中没有年轻人,老人又在60 岁以上的家庭,则难以开展经营;二是区位因素,竹艺村的核心景区是大田景观,这里是游客的主要停留点,因此大田景观周围的村民最具参与积极性,也成了主要受益人;三是参与项目因素,从参与积极性来看,民宿难度最大,参与人数较少,其次是餐饮,最后是竹制品售卖,从收益来看,民宿收益高于餐饮收益,餐饮收益又高于竹制品售卖收益。村民不同的参与性造成了不同的收益,收益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这种不断叠加的收益差距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并让一部分人丧失积极性,激发更多的矛盾。

2.2 参与效能有待提高

村民在经济参与中呈现出效能较为低下的问题,即付出回报比不高,利润率低,具体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产品和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高度同质化和品质不高,如竹制品均来自附近竹编批发市场,餐饮也多为一般农家小菜,茶水服务也基本相似;第二,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各家为了提高成交量,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方式,造成了产品普遍低价和服务欠佳的情形;第三,村民村内就业报酬不高,缺乏核心技能,村民就业岗位主要是保安、保洁等技能较初级的岗位。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村民自身局限性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村民组织化局限导致的,意识上不认可组织的作用,也不擅长运用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1]。

2.3 社会、文化领域参与较少

从参与领域来看,村民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在社区治理、文化构建方面介入较少。在村庄运营和管理方面,尽管有“乡贤”式人物介入,但仅为个体,大部分村民对于村庄治理,依然缺乏主人公意识,对于自己承担的责任性质和价值并不清晰,面对公共事务,往往保持消极态度,甚至有搭便车的行为[2]。关于竹艺村未来发展,大部分被调查的村民认为是政府的职责和公司的需要,但在访谈中,村民却不经意地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建议,当被问及是否向相关部门表达时,他们都表示出对自己想法的不自信。

在文化领域,村民自发的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红白喜事和广场舞,对于传承和发展竹编技艺和文化,村民还处于失语的状态。年轻一代,基本不会竹编技艺,认为其经济收益较低且有一定技术门槛,也没有兴趣学习,老年人由于现代竹编多为精细竹编,视力和手脚能力受到限制。目前,竹编相关的文化构建主要依靠公司和竹编大户,公司设计打造竹编艺术馆和众多竹装置,策划实施竹编、竹文化、节庆民俗等活动,竹编大户是从附近村落引进,分别兴建了自己的竹编展示馆并开展竹编教学、体验等活动。对于一个以竹编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乡村,作为在地文化的持有者,村民却不是核心文化的掌握者和解释者,极大地限制了村民在竹艺村发展中的内生力和引导力。

2.4 参与项目缺乏专业论证和规划

此问题主要集中在民宿经营、规划中,一位经营民宿的村民指出,修建时缺乏规划,没有留余地,结果经营过程中发现,包场游客在院子举行活动时缺乏大面积的自由空间,造成了重要客源的流失。另一家在重修房屋时,对自行居住还是对外营业没有明确定位,抱着“到时候看”的态度,这种模棱两可、以后再说的拖延战略,既不利于自己居住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后续营业的布局,重修房屋费用基本在50 ~100 万元,这样缺乏论证和规划的修建方式,无疑对资金资源是一种不充分的使用。

3 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和成效的路径策略

3.1 提升村民的能力和素养

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技能的缺乏是阻碍农民承担起乡村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3]。因此,要以针对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村民能力和素养。充分掌握本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年龄、能力、诉求的村民提供针对性的参与方案和培训指导,如年龄较大的村民,可以推荐大田景观种植等熟悉度高、难度系数较小的工作;对于待业的中青年,可以通过补贴培训费用等相关政策,鼓励公司和新村民聘用这些人群;对于个体业态经营的村民,可以定期举办项目规划、运营等方面的培训和课程,提高经营管理的素养和能力。

3.2 成立村民合作组织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低价恶性竞争、模仿抄袭等暴露了农民原子化的问题。基于“活下去”的原始本性,一切生物在生产竞争中都会确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把整体的自然界加以分割,使之“碎片化”[4]。村民这种原子化和碎片化的行为,既伤害了整体利益,也最终损伤了自身利益,只有通过农民组织化才能得以解决。无论是农民自身现代化,还是农业经营形态进化,或是组织创新实现,乃至于作为理性“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维护与寻求,都内在地要求农民成为组织化的行为主体[5]。因此,需要村民成立村民合作组织,对经营内容、秩序以及质量等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对接新的市场资源,争取政府相关项目和政策,从而推进实现村民在竹艺村建设中真正的主体地位。

3.3 加强村民与公司、新村民的融合

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村民几乎处于失语状态,这是因为村民缺乏社区意识和文化自信,村民对社区营造和文化再造等缺乏相关能力,在竹艺村建设初期,只能让渡权利,由公司和新村民主导。因此,要提高村民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参与度,增强村民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加强学习,融入其中。目前村民与公司、新村民处于“半熟人社会”状态,即彼此认识、脸熟,但熟知度低,缺乏地方性共识(包含价值观与行为规范)[6]。村民与公司、新村民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较为有限,优势和资源没有实现互补。未来要搭建新旧村民的交流合作平台,特别是在社会和文化领域,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公司和新村民开展技艺培训、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教育等面向村民的社区活动,提高村民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参与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促进公司、新村民更好地融入乡村,推进乡村共同体建设。

3.4 重新理解和构建乡土风貌

目前竹艺村规定新修房屋只能修建一层,这是出于维持传统乡土风貌、保持旅游吸引力的做法。过去多为一层房屋,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生活、人口等情况决定的,就目前而言,一层房屋显然不能同时满足居住和运营两种功能,为此,很多年轻村民白天到村内经营,晚上再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另外,许多老人不愿出租房屋,又缺乏经营的能力,他们的房屋如何盘活?是否能通过建造两层式房屋,租赁一层的方式得以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讨论和研究。乡土风貌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乡土风貌不是永恒不变的,不能以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待乡村,认为乡村就是一个院子,这种简单粗暴的规定,也必然伤害村民的积极性,不利于乡村的发展。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既要从村民的诉求和利益出发,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要利用市场主体的优势资源,让村民在参与中能力和自信得到提升,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力量源泉,在均衡、融合中构建属于当代的乡土。

猜你喜欢

竹编风貌房屋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竹编艺人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包裹的一切
房屋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