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以产业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
2020-12-16胡霞
胡 霞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重庆 401320)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创业和就业机会,还会增加农民的收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库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路径是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目前,针对库区,一方面,各个区县以农业为基础的特色农业已经粗具规模,具备融合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各个区县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均形成了大量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具备了实施产业融合的主体基础。但现阶段库区的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库区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如何?以及在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无疑对库区三产融合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库区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库区产业融合依托特色农业产业链,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强化农文旅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呈现出较猛的发展势头。总体来看,目前融合发展现状为:(1)效益凸显。库区经过多年发展,各个区县基本已形成主导优势农产品或特色效益农业,都在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电商等。(2)融合发展实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基本涵盖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高了融合发展实力。如涪陵区的三峡笋业公司成立了“涪陵区竹泰笋业股份合作社”和“竹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两个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竹农”专业分工和优势互补模式,通过“股份分红+务工收入”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起各经营主体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竹笋由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化生产组织集中经营的转变。(3)融合发展创新突破。农村改革领域实现了新突破,如“三权分置”方案的实施[1],促进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如巫山县的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土地入股、借地耕种和土地流转三种方式的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了数千亩土地。
1.2 库区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库区在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融合价值不高。三产各自功能只是简单叠加,一产的观光和教育、二产的健康和绿色、三产的休闲和娱乐等功能并未有机结合,未带来较大的增值[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未获得较好收益,农户仅获得租金和务工收入,生态环境并未明显改善,地域品牌知名度未明显提升。(2)融合深度不够。三产融合过程中,各产业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边界,造成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人才和运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融合壁垒,导致总体上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覆盖范围小、融合规模小[3]。(3)融合效益不高。没有打破三产之间的界限,导致面临业态重组效果较差、产业和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结不紧密、资源利用率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等困境,以至于产业融合带来的增收效益非常有限。(4)融合带动不强。处于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带动能力有限,起纽带联结作用的各类合作组织存在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农业技术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松散和社员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家庭农场、规模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独自经营、各自销售、品牌混杂、品质良莠不齐的根本性局面并未改变。(5)融合机制不畅。第一,促进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4],虽然已有“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但农户普遍只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并无更深层次的利益分享机制。第二,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抵押贷款、融资担保困难以及融资手续烦琐和资金来源渠道少等问题。第三,已有的农业保险种类有限,覆盖面窄,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需求。第四,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过程中,违约现象严重,违约率高,缺乏约束双方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时的惩罚机制。
2 库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5年国家出台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提出通过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产业体系。2017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号文件提出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的目标。为此,针对库区三产融合提出以下建议:
2.1 拓展融合业态深度
“三产融合”的本质是改变由于专业化和细化分工所带来的价值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为此,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深利益联结程度,以土地入股,利润分红、服务联动(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信用担保、物资垫付、技术培训等服务,农户为企业提供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等产品供应)等方式不断拓展业态融合深度。
2.2 增加融合价值厚度
“三产融合”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共创和共赢发展。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挖掘新的获利点,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原来的增值点,进而增加库区产业融合的价值。增加价值厚度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促进原有融合点的深度融合;第二,引入新的元素到原有的融合环节,增加价值收益。通过加深产业融合程度,提高价值增加点的数量和质量。
2.3 延伸融合产业维度
拓宽“三产融合”产业维度是指,以产业渗透、交叉融合和产业重组为手段,实现三产更大范围的面上融合[5]。可以把融合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通过发展农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引入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实现与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三,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反过来推动二产和一产的融合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拓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产业维度。
2.4 扩大融合投资尺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三产融合”的主体,是“三产融合”得以实现的主力军。现实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三产融合”的参与意愿,如投资的能力、范围、信心等,均会对三产的融合投资尺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后期需采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周边企业(如服务业、配套企业等)的方式,进而带动周边农户,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融合尺度,实现共同发展。
2.5 增强融合支撑力度
政策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政策支撑范围看,包含政府相关配套政策和金融机构相关政策[6]。并且通过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商贸和智慧工业等,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为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为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2.6 提升融合主体热度
一产业发展占有资金数量大,自然生长周期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回报周期长,企业申贷困难、政策配套不健全等客观问题,严重影响了已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资信心和力度,以及圈外主体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注度和投资热度。而实现“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才越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7]。实现路径:①政府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宣传和推广,让各参与主体清楚了解相关政策,增强其参与产业融合的信心和关注度;②树立一批成功典型和分享一批失败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纠正社会各界对“三产融合”可能存在偏见和错误的认识。让社会各主体在关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理性进行融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