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020-12-16杨宏敬
杨宏敬
(衡水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结构逐渐向集约型方向转变,通过将农业产业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然后依据农业环境变化趋势与现阶段发展导向,界定出具有规范性、有序性的管理形式。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结合,是目前农业产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计算机技术提供有序性、时效性信息传输机制,可建立规范化农业产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类信息,进一步加速我国农业产业的调整与宏观布局效率。
1 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类科技型产物,在不断完善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与社会行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建构效率。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来实现的,其应用本质必须立足于行业供应需求之上,如信息化系统、信息化设备等,通过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有效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内驱力。特别是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而言,以计算机技术为实现载体,令农业产业形成的经济行为进行集成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建构效率。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农业体系在发展运营过程中,产生与经济行为相关的一类信息的总称,例如,按需生产、交换、资源调配等,通过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相关界定,建构具有一定导向作用的经济管理机制,令农业运营中经济行为的产生与分配可贴合国家对农业的战略布局。从经济性质来看,农业经济管理是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方面,实行的一种基于经济规律的经济利益体通过对内部经济行为产生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界定出与良性经济点相关联的各类发展措施,保证经济效益的产生可高出既定阶段内经济输出值,提高农业产业的运营质量。
2 农业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实现价值
2.1 时效性
农业生产管理中,各项经济行为是由农作物的种植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营销过程产生的,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将农业生产中经济行为进行集约式管理,保证数据信息在产生后可第一时间向系统内传输,同时多类型信息传输机制可更有效实现模块化处理,对于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政府农业生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来讲,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为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信息沟通平台,提升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效果,部门之间通过信息的同步传输,有利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动态化测定,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 有序性
有序性指的是农业生产规划中,依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针对各类经济行为建设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管理程序,通过基准参数的核定,保证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规范式开展,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与此同时,通过科学性的测定与分析,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依靠精准的信息判定,为经济管理的实现进行制度约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3 适用性
适用性优势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承接载体,建立多维度信息传输机制,将经济管理行为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动态类信息的解读,提高工作人员获取信息的力度。对于农作物产品的营销形式来讲,信息平台可有效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避免传统营销形式存在的滞后性问题。同时,以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为信息传输载体,令农业信息进行价值化转变,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
3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1 农业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实现,是将农业生产、运营中与经济行为信息相关联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依据信息化系统对多类型信息进行整合与分类,这样一来,便保证经济管理信息呈现出一定的有序性,为后续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奠定相应基础。从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格局来讲,产、营、销一体化是经济新常态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对于既定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讲,一体化运作模式可更为精准地阐释出某一类信息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通过平台本身对数据信息的集成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应用质量,对于农业产业的动态化发展形势,具有纵向延伸的重要实现意义。此外,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农业发展来讲,本身呈现出的模块化功能,可有效将农业产业相关联的部分经济链进行资源整合,令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化与秩序化。然后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下,农业信息化将与一体化服务进行深度契合,令一体化服务模式立足于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之上,这样一来便可有效开展与产业配套的各类经济服务资源化建设,令承接农作物生产的农民与运营商进行信息的有效交流,为新产品新技术的拓展提供平台,促进信息化农业体系的发展。
3.2 建立多层次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可有效为农业产业中经济行为的产生建立一个对接渠道,然后通过多架构的信息服务模式,将信息管理机制渗透到农业运营体系中,贴合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来看,农业产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有效助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为农业生产运营中的各项经济管理行为建构相应的参数基准,依据信息技术建立的数据模型,对各类信息的产生及预期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此外,从管理机制来看,计算机管理系统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对某一类信息行为存在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例如,农作物营销所产生信息与社会市场信息呈现出耦合关系,进而深度挖掘出某一时间段内的异常信息,然后管理人员依据信息来建立动态化的管控措施,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农业信息产生的价值属性来看,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可更好地实现信息价值与产业运营之间的关联,充分发挥出信息属性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的优势,实现信息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联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多层次信息服务体系的施行,可让信息技术精准地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通过技术与信息之间的对接,分析出某一类信息在农业运营中形成的相关轨迹,对此类信息相关联的各类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精准作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价值。
3.3 数据库建设
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讲,有效将农业生产运营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系统内固定程序对信息进行精准测定与分析。但从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建设程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应用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问题。为保证农业产业信息化推进的持续性,必须保证信息数据建设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支持,且应对技术本身进行实时完善,提高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专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创新,保证数据库在相关信息领域中可发挥出较大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
此外考虑到我国现有农业数据库资源的短缺性问题,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必须对各地区农业资源以及农业分布属性进行信息整合。农业部门与地方政府应协同工作保证各类信息的传输存在真实性、有效性,每一类信息如产生变动时,应及时将信息变动情况以及信息变动后产生的关联影响进行上报,然后农业部门再依据信息的相关行为,重新建构数据库基准参数,保证信息数据库内的资源具有时效性。数据库应用过程中,各地区以及农业部门应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保证农民在查看资源时可依据关键词的搜索,精准地核验出某一类信息资源,满足农民的需求,为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奠定基础。
3.4 科学规划与创新
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是农业生态圈建设的一种必然导向,同时在内部数据信息的处理下,可有效将管理机制与数据信息节点进行对接,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可提供相应的数据决策支持。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下,承接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相关技术也可得到更新,在新技术、新理念的融合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也将得到逐步完善,令农业部门依据信息对市场呈现出的数据进行动态化观测,进而制定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完善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体系。从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令农业化信息实现高效率的整合与分析,通过云端对数据进行同步存储,其对于农业产业所产生的大容量信息可进行完全收纳与归档,进而避免信息传输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冗余性问题,为农业产业经济化管理提供平台。计算机技术对信息本身逻辑性处理,令信息呈现出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对于农业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的转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效提高信息机制的更新效率,为整体信息管理模式的发展奠定相关基础。
4 小结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来讲,可有效建构多维度信息传输机制,令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操控。通过农业产业内各类经济行为的产出,深度挖掘出既定农业生产体系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经济产出行为,制定出相对应的问题解决对策,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