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2020-12-16曹荣峰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曹荣峰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研究生指导理念和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1]。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新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繁荣昌盛储备人才力量。
一 新时代对研究生培养理念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是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内涵的时代底色,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责任人[3]。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双一流”高校建设成效,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研究生导师“教育”学生,“教”侧重于“师”对“生”在学业上的传授,而“育”则是侧重于“父”对“子”在人性上的培育[4]。一个好的导师应“一岗双责”,既具有传授学业的责任,更要担负起人性培育的重要职责。个人品德和奉献精神,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社会公德和法律底线,地方经济和国家战略,从个性培养、专业水平、社会认可和服务社会,全方位一条龙全面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践行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引导研究生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 研究生导师如何践行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品德是人生的信念、信仰、经验、智慧、素养的集合体,是人在学习、实践、修为、内化中形成的基本品性。品德伴随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合格人才的培养坚持固本培元,不仅要求导师去教授知识,更要以“德”育人,以“德”树人。
(一)提高导师的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导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基本建立人生观的研究生。“立德树人”使命首先要求“教师”立德。师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气和毅力。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5]。高校要积极构建德行一致、以德为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注重研究生导师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引导并鼓励广大教师,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学业优良的高层次人才[6]。
(二)提高研究生的“四个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生导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要以“身”教“做人”。引导研究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研究生的“四个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科研诚信、职业操守、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法制法规方面的教育。从思想上,端正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强化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和奉献意识;在科研上,严抓基础数据,加强试验过程指导,科研诚信、学术道德的底线不能突破;在为人处事上,培养学生讲诚信、有担当、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而提高研究生职业操守、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有所为、有所不为”守好法律的红线。
“言”教“做事”,提高研究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服务于国家战略、重大科学问题和振兴地方经济[7]。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冲击,师生均以较功利的心态对待学术和科研。亟需重塑导师与研究生的教育关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去掉僵化、无约束力的伦理关系和功利思想,构建崇尚科学、献身科学、非功利的教育氛围。高层精英教育应当以培养“国之重器”为己任,解决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投身到利国利民的国家战略中。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同样要针对国计民生,以应用技术为突破点,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
优化育人环境,导师指导学生要适度规模,应扮演“陪跑”的角色,多深入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平时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主动探索和创新思维。再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人素质,与研究生共同谋划适宜的学习目标,并设计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师生共同努力,使理想变成现实。心与心真诚互动,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人文关爱,才能促进学术和科研,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和新措施
研究生培养模式涉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包含招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毕业和学位授予等环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实施乡村振兴计划,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融合导学与育人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职业化培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创建科学、完善的校企协同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在正常发展的条件下保证其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根据研究生培养前、培养过程中和培养后各阶段的调研,提出几项措施。
(一)创新校企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要适度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标准,并适当降低科研创新和成果的要求。按照“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原则,开展与企(行)业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科学制订并定期修订“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培养环节设计应适应时代要求。学校要深入企业了解用人需求,邀请相关企(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培养单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制订有特色的培养方案。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建立协同育人基地,增加实践课教学。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体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实用性教学内容,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碎片化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进研究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做到与企(行)业单位紧密衔接。积极联合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相关的企(行)业,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研究生实践的内容,确定考核评价标准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与学位论文工作的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侧重“应用”和“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需求,自主选择恰当的培养模式和实习实践基地。设计“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和“零适应期职业工匠”等培养模式可供学生选择。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是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和培养结果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不仅要考察学术水平、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参与课题数量和教学工作情况、就业质量、雇主评价等指标,也要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服务意识等指标进行评价。要使评价指标既能充分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内容,也要能科学地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应该是学业效果的考察重点,要适当融入口试、操作评价和PPT 汇报答辩等项目。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互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暴露出的问题应当面指出、督促整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 结语
青年强则国家强,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青年的科研创新能力,更要关注青年的思想。新时代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德才兼备,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研究生教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导师和研究生共同思考、设计和实践,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能投身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