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2020-12-16左玉婷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心理

左玉婷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2011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2018 年7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各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各大高校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但课程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上课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也由于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体验,更别提学习如何有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分层分类教学是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其他相关课程和活动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心理需求,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同时开展讲座、沙龙、工作坊、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等活动,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心理活动为辅的多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现实问题

(一)班级教学规模较大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人数在80 人以上。大班教学是高校公共课实施教学的常见形式。由于教学规模较大、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几乎不参与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给予学生反馈,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得不到积极的关注和反馈,无法激发起学习兴趣,导致在大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心理健康课“隐形逃课”现象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做作业、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普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违纪行为采取放任漠视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纪现象的发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是大班教学的一大弊端。大班教学,教师备课和教学方式主要以一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主,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学生无法得到教师个性化的指导。也由于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体验,学生获得了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师生认为大班教学起不到课程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弱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希望该课程以小班的方式开设。

(二)教学内容方法局限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多以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节方法为主,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也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却不知如何提升自身幸福感,发展积极人格品质。这表明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较少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纲要》明确提出课程不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还应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此外,有部分教学内容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高,对课程不感兴趣。

如今心理健康课课程化倾向严重,教师一味讲授知识轻体验的现象普遍。《基本要求》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虽然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体验式教学,但大多数心理健康课还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师生之间互动、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讲授式教学方法带来的一个弊端是忽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时,不知如何解决。另一个弊端是教师一讲到底,师生互动少,学生很难有机会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感悟,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该门课程的考核方法有开闭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活动展示等形式,其中撰写论文、开闭卷考试是主要考核方法。心理健康课程具有其特殊性,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背离。心理健康课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一纸考试或是论文并不能达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的,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由于“一考定音”,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不参与课堂互动及活动体验,想着只要考前突击复习就能拿到高分,这违背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不能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 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一)把握课程特征,开展分层教学

按照《基本要求》和《纲要》的文件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以课程为核心,其他活动为补充的系统,它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首先需要建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核心,其他相关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赖运成总结以往研究者的调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约40%的学生认为应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主题的心理学相关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分层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心理教育活动为辅。以学生需求为主要导向,建立课堂以主,讲座、沙龙、工作坊、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等活动为辅的多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如学校建立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讲授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需求开展其他主题的活动,有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做事总是拖延,希望自己以后不再拖延,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开设《拖延心理学》公共选修课,同时开展以“拖延”为主题的工作坊和组织21 天行为训练小组,让学生在团体中通过互助得到个人成长。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提供个体心理咨询。这种课程、工作坊、行为训练多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为不同需求、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服务,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进行了以下探索。

(二)了解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内容、案例、选材都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样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设计教学内容时,既应遵照《基本要求》文件内容,还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心理需求。每个年级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主题,他们面对的心理困惑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大一学生主要面对适应问题,大二大三的学生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但是在人际交往、恋爱、学习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困惑,大四学生主要面对就业择业的问题。因此,课程的内容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类分阶段设计。除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外,还开设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的公共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如学期开课第一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如希望通过该门课程获得哪些心理知识,希望学习哪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能,自己困惑的问题有哪些等。还可以结合日常心理咨询中学生求助的问题作为学生心理需求调查的来源。徐伟提出还可以通过与辅导员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掌握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方法只能让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惑的时候知道如何去解决,却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不仅要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还需要习得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作为课程的理论核心是一种必然结果。激发学生积极品质,不只是单纯地传授如何调整消极情绪、如何鉴别心理问题,学生不仅应该知道如何控制调整自己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更加注重在课程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学生不仅想要获得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他们更期望获得具体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技能,期望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学习、人际或情绪方面的问题时有具体的方法可以运用。因此,课程内容应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与学生分享更多的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

(三)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自我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也很重要。课程重视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技术达到促进学生内心体验的目的,如角色扮演、绘画、游戏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与同学、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达到促进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目的。

增加互动。教师讲解到某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讲解到感觉剥夺实验时,可以进行情景模拟。教师设置一个模拟场景,先让学生来体验,然后再讲解这个实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鼓励学生角色扮演。对于一些案例,可以动员学生对案例中的角色进行扮演,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分享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通过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对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以及案例中的问题有更深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交换角色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有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角色、想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善于利用媒介。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背景下,采取线上(公开课、微信公众号等)与线下(课堂、教材、教学课件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别挑选出适合线上学习及线下教学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概念,教师选择放在线下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体验和分享,教师能够对学生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师在选择线上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时,需要意识到线上课程的一些局限,如本校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一起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线上心理健康课程,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如何控制学生线上的学习质量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关于线上课程的问题或作业来达到监控学生线上学习的目的。

教学方法仍然以学生需求为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一一罗列并向学生加以介绍,了解学生希望每个主题以怎样的教学形式开展。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共性和个体差异,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比如同一个活动,在不同专业班级授课时可以调整不同的教学形式,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数学系的学生可以使用数字来表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艺术类的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可以使用更多分享和体验的活动。

(四)依据课程特征,灵活课程考核

心理健康课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应考虑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课程论文或开闭卷的考核形式,从“一考定音”向多形式多角度综合考核转移。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及参与情况来评定。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手机软件进行平时考勤,一来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二来传统的点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学生觉得老师点名考勤是在浪费上课时间,所以使用软件进行考勤是目前比较适宜的一种方式。学生课堂表现及参与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参与互动等方式来考察。比如,教师会在每节课都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提供分享环节;教师还会根据课堂内容设置角色扮演、案例表演等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期中成绩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来评定。学期中前两周,教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案例,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案例并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实践报告。期末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自我成长分析报告来评定,让学生以过去、现在作为时间点,描述、分析自己的变化,以及这学期的学习对自我帮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从自我变化中获取成长经验。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心理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