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新时代青年观的研究是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前提

2020-12-16刘颖杰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青年人中国化

刘颖杰 (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 思政课教师加强新时代青年观研究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思政课对象是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广大青年学生,他们一方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基因,特别是传承了优秀的红色文化基因,同时他们又生活在这个极具变动并具有巨大创造力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伟大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先要认识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因此,这个时代的青年观研究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青年观的研究中首先要正视青年人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对青年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他指出,中国青年心怀有远大理想抱负和深厚家国情怀,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走来的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纵观历史和当代,青年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推动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广大的青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青年最具创新精神而且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历史方位变动所带来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青年观也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到青年人在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青年以及如何使青年认识到其自身的价值及其所担负得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内涵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首先要解决的理论认识问题。我们必须相信,青年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经过引导,是能够自我做出正确抉择的,这已被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从历史上看,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期,是个人发展得以大展鸿鹄之志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际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时代赋予的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处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继续传承和发扬好一百年前五四运动的伟大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人民和民族的重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胜任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

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是衡量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需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青年观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以从事青年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指导青年工作的基本指针,这是我们对青年进行引导的基础,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是一个“他组织”过程;第二,以青年自身成长发展来看,青年观是青年对自身成长发展具有的价值体系的认知,以系统论观点来看是青年观形成过程的“组织自”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他组织”与“自组织”是有机统一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体两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时效性。

二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他组织”的必要性

从青年人的成长发展来看,外在环境影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越是复杂的环境他所面临的选择越具有不确定性,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被引导的可能性。最近的媒体报道显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中多见青年人的身影,这充分说明在复杂的环境中青年人极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争取年轻人使其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已经成为思政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与错误的思潮作斗争并争夺青年人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形成的“他组织”过程。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作为研究和揭示青年成长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特征的科学理论,源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解放运动,一开始就带有“他组织”的基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青年在革命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把广大青年组织起来的必要性。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马克思高度重视青年、相信青年,寄期望于青年,他曾指出:“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而新一代工人的成长则是在有组织的革命斗争中实现的,工人由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离不开有组织的斗争。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现了本土化亦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这种本土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他组织”的过程,揭示了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教育广大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一大批党的早期领导人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在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的斗争中,帮助青年认清敌友,明确斗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走正确的革命道路。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为了调动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我们党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积极向上、发愤图强,并且对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时期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特点,在理论上对青年的特点、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研究,有研究者从中共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关于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地位和作用的有关论述,来考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历史方位发生深刻的变动,青年肩负着更大的使命,这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他组织”维度角度看,党和国家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武装青年头脑,要求广大青年不忘初心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握好时代提供的机遇,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要使青年学生掌握思想的武器,这是很重要的“他组织”过程。

三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青年人具有自我成长机制

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过程来看,“他组织”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广大青年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充分相信青年学生,不应把他们看成是“颓废的一代”。由于生长于不同的时代环境,青年人的外化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异性。现在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大部分都会苦于青年学生的“低头率”高,而“抬头率”,虽然也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革探索,但收效甚微,因而得出他们是难以教化的“颓废一代”的结论。得出这种错误结论显然是对不同时代青年人成长内在机制不了解的缘故。我们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关注到了“他组织”而且把它当作唯一重要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忽视了青年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导致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对青年学生产生高度的“不信任”。

青年学生是否是“颓废一代”,是否“可信任”?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之中。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既是“他组织”的同时也是“自组织”的。这种“自组织”表现为不同时代的青年人都有自我约制、自我规范的内在成长机制,但它的前提是通过“他组织”已经具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自组织”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青年对自身的价值和历史使命的认知,是青年的自觉、自为,是一个经由他组织实现到自组织过程飞跃,这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质变。我们可以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时代的变迁来考察这一变化。

在民主革命初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诸如以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青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斗争,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体现了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的使命、勇气和担当,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可以说他们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楷模。他们的青年观是红色的青年观,是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观。他们号召那个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积极参加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发挥青年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五四运动,广大爱国青年学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冲在革命的最前线,他们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践行了青年的价值和历史使命,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红色革命基因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毛泽东曾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的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青年劳模,具有代表性的有工人出身的青年工程师倪志福、纺织学徒工人郝建秀、中国最年轻的农民女劳模任焕孩等等,他们继承了老一辈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优良革命传统,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书写着青春的华章。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大青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追求真理、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完全印证毛泽东的这一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青年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地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高科技项目要让年轻人干,希望在青年人身上。在改革开放的新长征途中,广大青年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困难,克服科学技术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着深圳发展速度。这也恰恰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青年能够正确认识到时代赋予的使命,能够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价值。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青年已经成为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元素和重要力量,广大青年深刻意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国家和民族的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机遇就是青年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机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就是青年个人的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所以,青年不断地追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认识到肩负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富强的使命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要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要做好青年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以此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 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青年观的“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统一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引导培养青年学生,同时也要充分信任广大青年学生,相信他们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要做到这个要求必须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关系,亦即“他”维度与“自”维度的统一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两个维度是统一的不可分割整体。“自”维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内涵的核心内核所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重要意义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使广大青年逐步认识到自身价值与其历史使命的统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维度是为“自”维度服务的,“他”维度的最终目的是“自”维度,青年要成长是离不开“自”维度的,没有自我成长就意味着始终生活在襁褓之中,无法成为社会发展的力量。然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自”维度不会自发实现的,它有一个由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从青年个体本身来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多种不同的选择,可能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也可能有违于社会发展方向。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强约束性,要求青年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上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一旦青年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觉地运用于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中,那么他们就有了自我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动力,就由“他”组织转化为“自”组织,并能对周围其他青年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他”维度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的青年会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在青年成长的道路中,教育是不能缺失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培育,是广大青年成长的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思想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没有教育,青年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在民主革命时期,青年革命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行动指南同时也作为人生的指导理论。青年革命者在革命实践中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有机结合,升华了理想和信念,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同时开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所有人都留下了青春的轨迹,或为历史所记载或为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悄无声息。试想,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处在那个风雨飘摇、面临巨大社会变革时代的青年不会自发地成为革命者。因此,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没有红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形成。从民主革命实践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形成来看,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青年革命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又把这种教育转化为一种自觉地学习,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自身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同时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他”“自”二个维度一体的,二者统一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进程中,这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基础。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具有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要发挥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头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青年人中国化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