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靠山吃山”的两种滋味
——“漓江源头第一村”的美丽嬗变

2020-12-16王念屈辰徐海涛

电脑迷 2020年4期
关键词:杨维毛竹漓江

新华社记者 王念 屈辰 徐海涛

错落有致的小楼藏在绿荫深处,山间流淌着潺潺泉水,盛开的桂花芳香扑鼻……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是“漓江源头第一村”,山寨坐落在“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曾经,当地村民“靠山吃山”依然生活紧巴,如今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快进屋坐坐吧!”听闻外地口音,村民蒋锡金用广西口音很重的普通话跟记者热情地打起招呼。

一栋3层的民居古色古香,与四面的莽莽群山相映成趣。“寨上发展乡村旅游,好多家屋子都翻新了,政府帮着规划设计做民宿,收入不错。现在不砍树了,连毛竹都没必要砍了。”一家八口的老蒋说起生活条件的变化,深感心满意足。

高寨村位于漓江源头水源涵养地。这是一片绿色的宝地,漓江和湘江均发源于此。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也就是猫儿山一带。高寨村有1300多人,山里田地非常有限,遍山的毛竹、林木曾是主要收入来源。各家各户分有林地,以砍毛竹维持生计,有时甚至砍一些原生林木增加收入。

靠着山里的资源,当地竹品厂、木材厂一度有数十家之多。因为对山林的过度索取,当地的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村委会主任潘奇全对那些年的无奈之举感叹不已:因为收入渠道少,只能砍竹子砍树,“人穷山败、山穷水败”,一直砍下去终归不是办法。

“那时候,抬头一看,山体秃得一块块的,都不像青山了,更像是‘癞皮山’。”潘奇全说。

树有根,水有源。漓江山水举世闻名,但是源头出了问题,江水就不那么多了,也不那么清了。守住源头活水,才能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十多年前,当地通过了保护漓江源生态环境的有关规定,禁伐、禁采、禁渔写进了村村寨寨的村规民约。

既要守住绿水青山,又要增加村民收入谋求发展,必须告别对自然资源粗放利用的依赖,另辟蹊径。

形势倒逼观念更新。依托漓江源自然资源、长征红色文化资源和瑶族独特的民族风情资源,华江瑶族乡党委、政府引导村民紧扣“绿色、红色、原色”资源优势,打造“三色”文化旅游,实施旅游康养项目。按照新产业的要求,不仅树不能再砍了,人们还必须更加爱护生态环境。

同样是“靠山吃山”,发展理念却完全不同了。

从卖竹木到依靠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谋求可持续发展,当地村民在转型的新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天然氧吧”、长征文化和民族风情元素吸引来不少游客,农家乐、民宿等经营越来越红火,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沿着村里蜿蜒的水泥路往寨子深处走,村民粟厚军的家出现在眼前。在乡村旅游、乡村环境治理等政策支持带动下,粟厚军和妻子把周围环境都整治了一遍,昔日生活必不可少的牛棚、猪圈改成杂物间,房前是种满蔬菜的菜园,家里靠着农家乐和在景区务工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新房是2014年盖的,楼上3间改成了客房,用来接待游客。”

再往前走,是村民杨维德的房子。废弃了一家居住几十年的老屋,杨维德并不心疼。装修一新的楼房已经建起,除了自己一家住,还留有几间屋子准备装修成供游客住的客房。“政府帮着我们寨子做旅游规划,还补贴改厨、改厕、改圈的经费,对垃圾进行集中回收处理。环境好了,人住着也舒坦。”山寨的变化让杨维德十分欣喜,他告别了依靠竹木的生活,成为景区的一名上班族,工资每年有2万多元。杨维德指着对面的大山说:“那是我家林地,好多年没砍了,就留在那里,让它自然生长。”

记者沿山路而上,听到潘奇全正在给游客讲述漓江源的故事:“现在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强了,无论是植被还是河道,都全力避免破坏和污染。在我们高寨人眼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宝。”

清泉淙淙流淌,溪水穿寨而过,清澈透亮。村民周利贫随手捧起一口溪水喝下,“可甜了!这么好的山山水水,我们子子孙孙都得用心保护哦。

猜你喜欢

杨维毛竹漓江
漓江情画
节骨草和毛竹苗
寒 秋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敲竹杠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小学生乘车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