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涵、品性及路径下的党内政治文化

2020-12-16齐高龙

关键词:干部党员政治

蒋 锐 齐高龙

党内政治文化从根本属性上而言,附属于政党政治文化范畴。一方面,它生动地彰显着政党的政治纲领、阶级宗旨、价值标准、阶级属性等,是政党政治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政党在特定社会政治发展阶段的治理水平与精神形貌;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也能够有效地映射出政党政治发展的总体态势和运作状态。此外,党内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范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能动作用。习近平强调,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支撑。(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页。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也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www.xinhuanet.com/renshi/2019-10/31/c_1125178024.htm。由此可见,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党内政治文化也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学者从不同视野、不同维度、不同学科视角对党内政治文化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科学内涵尚未形成明晰的结论。另外,关于当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阻力及优化路径的研究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分析。为此,本文旨在以系统明晰党内政治文化丰富内涵为切入点,进而归纳总结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并以整体性视野分析研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现实梗阻,进而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学界更为深入地研究党内政治文化,进一步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的学理性,促使党内政治文化更加规范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这个概念。(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81页。此后,习近平围绕党内政治文化作出了诸多重要论述,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他强调,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革命文化是源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主体、党性是特有的精神标识。(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83页。因此,我们认为党内政治文化蕴藏的多维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灵魂。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法宝。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行动指南和理论向导。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生不断奋斗的理想和追求。一方面,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扛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伟大旗帜,中国人民才得以获得独立和解放;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土化。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救世良方”,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执政为民政治本色的“密钥”。因此,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发展所内生出的文化硕果,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的中国,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中保留下来了许多宝贵的优秀文明成果,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今仍蕴含具有借鉴意义的文化因素,比如儒家的民为邦本、仁爱重孝、与人为善思想;道家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思想;法家的德主刑辅、明德慎罚思想等。另外,中华民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嬗变中形成了诸多优秀传统美德,如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扶正扬善、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等。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内生根基。

第三,革命文化是源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渐进形成的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优秀的革命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养料,也赋予了党内政治文化浓郁的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保证党内政治文化“不变质”“不变色”“不偏向”的政治“保护罩”,为党内政治文化注入了鲜明的革命血液。

第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共同筑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骨架,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显性基因。

第五,党性是精神标识。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领域的联动耦合和集中表达,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政治初心和历史使命。

诚然,若要明晰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内涵,深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学理认知,必然要对“政治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厘清二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政治文化”从学科发展历程看,并非传统学科,大致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党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对其“政治人”的影响和作用。“政治文化”从其理论内涵看,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伴生物。“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从联系角度来说,“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次级形态,也就是政治文化的“亚文化”。“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母体,“党内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文化”基础性功能与文化属性。从区别角度来说,“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又具有诸多方面质的差异。其一,从建构主体看,“政治文化”建构主体可以是国家、民族、特定阶级抑或政党乃至社会共同体等,也就是说既可以是政治行为群体,也可以是政治行为个体。而“党内政治文化”特指中国共产党为建构主体,作用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其各级党组织,建构主体所指涉的范围要比“政治文化”狭窄得多。其二,从影响布局及效用看,“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行为主体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对政治行为个体及政治行为群体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价值指引、思想引领、行为诱导及资源整合等效用。而“党内政治文化”主要是对政党成员(党员)的政治参与、政治心理、政治认同以及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战略、政治判断、政治发展进行整肃、规制和管控。

综上,我们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建构主体带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政治实践过程中,渐进改进、内生演化所形成的综合性文化形态。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品性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锻造和淬炼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优秀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人民性、黏合性和能动性的理论品性。

(一)阶级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内政治文化在本质属性上归附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从根本性上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是与社会的根本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党内政治文化集中体现了在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政党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阶级属性等。在中国,党内政治文化的建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始终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和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权性质不动摇。党内政治文化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原则为前提,以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为根本,同时,又融摄有兼具中国具体国情和厚重历史文化气韵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5)《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2版。所以,阶级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首要品性。

(二)人民性

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和革新的主体性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住了只有牢牢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弘扬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党内政治文化,而不是将人民排斥于党内政治文化系统之外。相反,在建设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充分注重人民在党内政治文化中的建设性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坚定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9页。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恪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治初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图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提质扩容增效的发展新阶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立场。”(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建构原则,始终是以人民立场为立论根基,人民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属性。

(三)黏合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也得到稳步提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原则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受到了诸多负面因素的介入和干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影响,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弱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仍然匿存;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落后文化通过网络自媒体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传播介质侵蚀腐化公民的价值观;三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所极力兜售推销的新自由主义、宪政主义、个人主义等通过多种传输路径干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塑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一是能够有效回击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图谋,进而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防线;二是能够驱除利益输送、阶层固化、权力腐败、价值异化的怪象;三是能够黏合社会日益撕裂、分化和对立的公民政治价值观,重塑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价值体系,统筹整合社会政治资源,形成较为一致的政治发展合力。

(四)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判断一个时代是不是处于革新时期,不能从社会意识层面来审视,而是应该从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去考察。(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590页。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马克思也着重强调了社会意识不是被动的单向“受体”,而是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党内政治文化从本质属性上来说,归附于社会上层建筑有机范畴。因此,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能动作用。塑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形成优良党风政风社风,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促进政治文化常态化发展。同时,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内聚力量之一,对于实现“文化强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构成要件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充分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应有功用,激活和超越党员领导干部主体性激励引领势能。只有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正向功能,才能够提高党的建设“柔性”治理水平。

三、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路径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多管齐下、协同治理。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多方力量,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以此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矫正党员的政治角色认知

概言之,在部分地区,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弱化、马克思主义素养缺失,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较大梗阻。此外,还存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自身政治角色认知失衡等问题。其一,在部分地区存在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在马不言马、在马不信马、在马不学马、不信马列信鬼神等现象。这就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效能感丧失、政治参与力度不强、政治惰性徒增,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胡作为,在社会上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其二,部分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政治角色认知的失衡与偏向问题。客观而言,党员领导干部既具有“公民”普通身份,同时又具有“官员”政治身份。因此,党员领导干部既兼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还兼有作为人民公仆即国家官员所应承担的比普通公民更多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在党内政治生态污浊的局部地区,“官本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角色认知能力,以至于党员对自身的政治角色认知失衡,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未能较好地协调和调适好“双重身份”的平衡,往往是“官员身份”大于“公民身份”。这种异化变质的权力观和责任观使得党内政治文化难以向纵深领域进一步推进。

另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不良政治文化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异质性在与中华文化交融嬗变中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文化观与价值观的调试与生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推销和兜售他们所标榜的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保守主义等,力求其他国家接受并建立起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化为摹本的文化价值体系。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中心主义”和“政治霸权主义”的政策主张企图侵蚀和瓦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防线,动摇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元化的指导地位,解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以这种隐性的“和平演变”的方式来消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矫正党员的政治角色认知,警惕西方资产阶级不良文化的渗透与侵入,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此,首先要注重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具体而言,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党员领导干部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研修,练好“看家本领”,做到常学常新、活学活用,以此增强自身的政治免疫力和拒腐防变的政治鉴别力,增强抵御和防范各类政治风险的能力,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坚守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习近平也曾着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9)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学习时报》2011年5月16日,第2版。其二,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矫正自身的政治角色认知定位,要做到“政治上不变质、道德上不堕落、生活上不腐化”,(10)马用浩:《习近平关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初探》,《观察与思考》2018年第10期,第45-48页。坚持做到用制度管事管权管人,防止权力沦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要坚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权力行使的透明度,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其三,还要调适好“官员”与“公民”双重身份下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增强自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强化自身的政治担当意识,以精准合宜的政治角色矫正自身的政治角色认知。其次,要坚定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剔除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与中华文化中不合宜的成分,合理地和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洋为中用、守正出新。

(二)纯净党内政治生态,规控党内政治生活

习近平强调,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是存在密切关联的有机体。他指出,党内政治文化对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5页。因此,不难看出,这三者并非彼此隔绝、单维发展的,而是一种交互作用、同向激励的非线性的辩证关系。这三者既是全面深化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构成要件。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该秉承系统治理、联动治理的方针,防止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化建设理念,要统筹推进这三者协同化发展。要实现这三者的互联互嵌,充分发挥各自的势能和功能,形成系统优化、整体联动效应,进而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生命力。另外,实现这三者的最优化耦合集成并非易事,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渐进优化的建设方针,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资源、地理区位条件、风俗文化传统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促进这三者协同化发展、整体化推进、联动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

从目前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落后文化通过“改头换面”的方式渗透和介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阻碍党内政治文化常态化发展的干扰因素。中华文化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传承下来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但是,由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的民族特性,一些封建糟粕也在不同程度上残留了下来,如官僚思想、特权主义、家长制、等级制、帮派文化、圈子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观、权力观、价值观、文化观的内生与重塑,这也是造成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物质化、平淡化的根本性诱因之一,也是党内政治生态重要的污染源。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残余因子使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受到了侵蚀和冲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诱着党内政治文化朝着非常态化的轨道迈进,使得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基线被渐进击退。另外,这些残余的文化糟粕因子一旦形成特定的文化场,则会形成恶性的文化发展习惯,在这种特定场域诱导下,党内政治文化会受到诸多消极因子的侵袭和腐蚀,造成党内政治文化正常更新和净化的能力逐渐丧失,并进一步促使党内政治文化凝固化。

(三)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发挥领导干部的垂范作用

古语云:“为政之要,唯在得人。”(12)王杰、余守斌、廖明:《领导全书·第四册 用人与激励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第8页。习近平也指出“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43页。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健康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要端正选人用人导向。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党管干部的原则,将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公道正派、勤政为民的好干部用起来、提拔上来。注重拓宽基层领导干部的提拔晋升渠道,激发基层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以“德能勤绩廉”综合性指标体系来考评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出现以“GDP”论英雄的传统绩效观,要坚决惩治“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等异化政绩观的政治失范行为,注重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规制自身的政治行为,自觉地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要下大气力破除“任人唯亲”“潜规则”“官场术”等污浊的党内政治文化“流毒”,强化对擅于搞政治攀附、投机取巧、阿谀逢迎、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党员领导干部的惩治力度。

另外,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要注重“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发挥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垂范作用,“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14)《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56页。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起到了核心的能动作用。如果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能够自觉地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定对党忠诚、党纪严明,始终坚持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不动摇,自觉投入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中,就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和规制下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提升自己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与政治担当意识,从而汇聚党内政治文化的多维主体性力量,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性质量,进而维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良性运作。

(四)构建“党员主体-社会参与-公民互动”的党内政治文化格局

目前,通过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深入研判和诊断,发现公民互动和社会参与的缺失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难以持久化运转的痼疾。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布局看,其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内的国家机关系统为主,缺乏社会团体或组织、公民以及民主党派的参与;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架构看,其主要是以如何规制党内政治文化有序化发展为核心考量目标,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认同机制。值得指出的是,党内政治文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且开放性、流动性、多层级相兼容的系统。党内政治文化实时地与社会政治文化进行对接、交流与能量转换,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是相互牵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为社会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不僵化、不掉队、不改旗易帜,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另一方面,社会政治文化能够为党内政治文化良性运转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和发展动力,促进党内政治文化系统高效运转,提升党内政治文化治理的实践效果。

诚然,党员是党内政治文化建构主体,是建构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性力量。但是,如果只是注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功用,则远不能达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最优化治理效果,这就必然需要多元社会主体力量的参与和介入。只有充分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公民的实时互动,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合力,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向纵深领域拓展与延伸。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对接、融合与能量流动,充分汲取和吸纳社会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养料;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元化社会力量的发挥,尊重并积极采纳社会团体或组织、民主党派以及其他无党派人士、爱国人士与进步人士关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来的一些好的意见、建议、方案和举措。另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与公民的实时互动、沟通、交流,针对公民提出来的一些有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新想法、新情况,要及时予以回应和反馈。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制定出完整的党内政治文化社会认同制度体系,比如“全民认同的调研分析评价制度、绩效管理制度、党内政治文化传播制度”,(15)方世南:《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研究》,《理论探索》2017年第5期,第77-81页。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认同度,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积极构建“党员主体—社会参与—公民互动”的党内政治文化格局。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党内政治文化既不是“飞来峰”,更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的长期政治实践进程中,不断渐进改进、内生演化所形成的综合性文化形态。这一文化是在中国政治文化空间中“土生土长”的原生结晶,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因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横截面”展示,充分彰显着“文化自信”的政治发展活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逐步进入了提质扩容增效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发展内在规律性的深刻把握的体现,也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而有效提升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另一方面,还要秉承客观、理性的态度,要系统地分析和研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阻力和制约因素。要坚持统筹推进、协同治理、标本兼治、动态完善的建设理念,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矫正党员政治角色认知;纯净党内政治生态,规控党内政治生活;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发挥领导干部的垂范作用;构建“党员主体-社会参与-公民互动”的党内政治文化格局,来铲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诸多“绊脚石”,根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痼疾,以此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我们相信,党内政治文化制度体系会更加定型和成熟。

猜你喜欢

干部党员政治
我是党员向我看
党员之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