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钟史纪行文中的朝鲜形象研究

2020-12-16褚大庆苏嘉琦

关键词:文书朝鲜

褚大庆 苏嘉琦

1882年,在清政府的斡旋下,朝鲜政府与美国签署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朝鲜的门户向世界全面敞开,朝鲜“隐士之国”的历史宣告终结,客观上也是朝鲜半岛近代化的重要步骤之一。吴钟史于此时来到朝鲜,在纪行文中记录了朝鲜闭关锁国政策下最后的景象,共5篇,分别为《高丽形势》《朝鲜风土略述》《东游记》《东游记略》《游高丽王城记》。这些文章多被收于清光绪年间王锡祺编纂的一部舆地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该书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翔实,保存了相当完整且珍贵的清代地理资料,是研究清代中外历史地理方面很重要的一部丛书。由于吴钟史是中国人,同时其具有出使朝鲜的特殊背景,作者在对朝鲜的描述中极少夹杂自己的私人感情,更多的是公正的记录,因此这5篇纪行文因其极高的真实性而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吴钟史在前往朝鲜的过程中将中国的文化带入朝鲜,在记录朝鲜的所见所闻之时,也受到朝鲜的文化影响。吴钟史出使朝鲜实际上是中朝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对两国当时的交流融合乃至当下的合作与友好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吴钟史出使朝鲜的时期正处于朝鲜即将打开国门之际,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创作的纪行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朝鲜打开国门之前的情况,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朝两国在经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之后,逐步走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各自的复杂文化心态和民族记忆。

一、吴钟史及其朝鲜纪行文

吴钟史,字伯芳,浙江归安人。吴钟史的生平事迹不见载于史册,但通过其文章及相关历史资料可大致了解到吴钟史赴朝并撰写朝鲜纪行文的缘起。

1876年,《江华岛条约》签订后,日俄的威胁使朝鲜的危机逐渐浮出水面,清政府从对朝的“内政外交从不与闻”政策,改为实行“国际化”外交策略。1880年,李鸿章致函朝鲜领中枢府事李裕元,提出让朝鲜“先与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牵制日本,并可杜俄人之窥伺”。(1)郭廷以、李毓澍、蓝旭男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367页。李鸿章建议将欧美的势力引入朝鲜,即劝导朝鲜与西方国家缔结通商条约,“以夷制夷”制衡日俄,进而巩固自身国防安全。1882年5月,李鸿章与美使薛斐尔议妥朝美缔约的基本事宜后,薛斐尔将赴朝鲜政府正式签约,李鸿章则派熟悉外交的马建忠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作为向导并从旁协助缔约。吴钟史即在此行之列,但他与马、丁等人同行并非为政治使命而来,而是另有要务。

根据吴钟史的5篇纪行文可知,作者时为轮船招商局广州分局的官员。此行是应朝鲜之请求察看商务情形,为中朝开港通商作准备。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朝鲜国王高宗李熙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和黄遵宪所撰《朝鲜策略》的影响下决议开港。然而,高宗此举遭到朝鲜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开港阻力极大。在这种情况下,高宗只好向清政府求援,并多次派代表赴华与李鸿章商议开港事宜。所以,李鸿章便派遣吴钟史等招商局官员与马建忠和丁汝昌同行前往朝鲜考察经济与商务情况。

吴钟史的5篇纪行文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高丽形势》一篇是从地理学层面对朝鲜半岛进行审视,不仅概述了朝鲜半岛在世界版图中的位置,而且还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八道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最可贵的是,该文对八道的国防战略地位分别进行了分析。《朝鲜风土略述》一篇介绍了朝鲜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包括国中的形胜、物产、婚姻丧葬习俗、建筑房屋、饮食服饰、礼仪、生活习惯、农业生产等。《东游记》一篇则是吴钟史从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三月十二日(1882年4月29日)收到赴朝邀请,到四月二十日(6月5日)回国的完整行程记录,主要记载了其在途中及在朝鲜游历和办商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东游记略》则是择《东游记》要点精简而成的。《游高丽王城记》开头交代了国都“汉城”之名的由来:“其城曰汉城,盖因汉江而名焉”,(2)[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9页。随后重点介绍了汉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这些都是分析和研究吴钟史眼中朝鲜形象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地理、环境:“僻处海隅,疆分八道”

《高丽形势》一文中吴钟史从宏观的角度,以世界地理的眼光对朝鲜地理状况进行了总体描述;而在其他4篇纪行文中,则从微观角度向读者交代了朝鲜更为具体的地形特点,可谓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通过这种描绘视角的变化,可以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了解朝鲜地理。

晚清时期,很多到朝鲜的文人都有意识地从西方近代地理学的视角去记录并描绘朝鲜的地理信息。吴钟史也不例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收录了吴钟史的《地理说略》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吴钟史倡导要用中国传统的格致方法来探究地理学,他首先梳理了新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等一系列地理大事件,同时对地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公转自转等地理知识进行了详细论述。可见吴钟史已对地球有了科学的认知,对世界地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作为洋务运动中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运用所知的西方地理学知识和方法,对朝鲜的地理状况进行了翔实而科学地论述。

吴钟史在《高丽形势》中首先概述了朝鲜半岛在世界版图中的位置、经纬度以及半岛的形状、领土范围与海岸线长度:

高丽在亚细亚洲赤道之北,其形如指凸于海中,以经纬二线衡之,自北赤道经线三十四度至四十三度,纬线自一百二十四度至一百三十一度,地周七千余里,东南三面有五千余里濒海为界,土地饶沃,民风朴俭。(3)[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09页。

吴钟史又在《朝鲜风土略述》中对朝鲜的地形地貌、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进行了补充:

朝鲜僻处海隅,自箕子受封以来将及三千载,南北约千八百里,东西仅千里,岛屿林立,山岭星罗。疆域分八道,京畿居其中,统计十八州八十六府六十九郡,一百六十三县,人民约一千万有奇。(4)[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11页。

同时,吴钟史还对八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别进行了较为清晰地记述,虽每一区域篇幅不多,但涉及范围极广。吴钟史对八道自然环境的记述,主要包括疆域大小、范围界限、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对八道人文环境的记述,涉及通商口岸、人口、物产与矿产资源、经济状况、民风民俗等。将朝鲜八道各地的概况清晰而近乎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使读者在脑中对朝鲜的地形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吴钟史不只简单地介绍了朝鲜八道的地理状况,更从国防的角度,切实地分析了八道的经济与国防战略地位。如其论咸镜道“沿海皆可建埠头,筑海防实为亚洲之关键,倘非力矫锢习,讲求富强,吾恐十年以后人事变迁,更不知伊于何底,言念及此非独高丽之忧抑,亦中、朝之忧也”。(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09页。吴钟史认为咸镜道是亚洲海防的关键,应该力矫锢习,谋求富强,这样才能预防外患,以解中朝边防之忧。吴钟史亦对八道其他地区的形势进行了精到切要的阐析。这是因为吴钟史意识到了朝鲜地形地势对两国的重要性。中朝两国山水毗邻,在边境安全方面唇齿相依、休戚相关。基于此,吴钟史从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朝鲜八道在中朝边防上的形势。作为洋务派知识分子,吴钟史更是以发展的眼光为朝鲜的危险处境而感到担忧,点明了朝鲜当自强求富,与中国互成犄角的必要性。

在吴钟史的纪行文中,对朝鲜自然景观的描述并不多,所见文字也多是对朝鲜山岭与汉江的着墨,纪行文中不断出现对朝鲜山岭纵横、道路崎岖状况的描绘,如“石山脚下,怪石磈磊,极其险峻”,(6)[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1页。“山路崎岖,高下屈曲”,(7)[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2页。“一路皆山,登高履下,危险万状”。(8)[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2页。这不仅说明了朝鲜的自然环境,也展现出当时朝鲜的社会面貌。

三、政治、政策:“政治因循,事无大小皆决于王”

关于当时朝鲜的政治制度,亲身经历过的吴钟史在《东游记》中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那就是“政治因循,风俗固陋”。(9)[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5页。

首先,吴钟史在《东游记》中用了较多篇幅描写了国王的举措。《东游记》是吴钟史为了了解朝鲜的商务情况而到仁川考察的所见所闻,其中频繁出现与“王命”有关的字样,可见国王的权利大且涉及的方面十分广,从进城的日期、人数到沿途的住宿、车马,都要由国王一一决定。吴钟史在朝鲜考察商务时便深受此制度之困扰,记录中也频繁地出现等待朝鲜官员向国王请命复命的情形:

马观察问招商局员,何日游历内地?两使谓须请命国王再定云。(10)[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1页。

国中事无大小,非王命不敢擅便也。(11)[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3页。

拟请乘马,得高视一切,且可偏历大街,李君谓亦须请命于王俟,户部备夫马,方可出门云。(12)[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5页。

其次,在机构冗杂方面,吴钟史也列举了详细的例子。到达朝鲜境内后,关于招商局官员何时游历内地,朝鲜官员回复需要请示国王才能定夺,三日后,司译院官员李应浚来传达国王的命令。之后,吴钟史为方便查看商务,请求居近市廛,朝鲜官员的回复仍是需要请示国王。再之后,吴钟史想游历街市,拟请乘马以偏历大街,仍要请示国王。这样的制度必然造成办公过程繁杂,效率低下,也会使政府机构与人员冗杂。

最后,在国家制度方面,吴钟史在《东游记略》中认为朝鲜之所以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得不甚良好,是由于“风俗固陋”。(13)[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5页。在《高丽形势》一篇中,作者大量介绍了朝鲜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目的是为了交代朝鲜具有极大的可开发性。吴钟史描写朝鲜绵长的海岸线是为了交代朝鲜开设通商口岸、发展渔业的可能性;描写朝鲜的地形起伏、山峦层叠是为了交代朝鲜拥有大量可供开采的金矿、煤矿资源;描写朝鲜的天气是为了交代朝鲜农业基础好。面对朝鲜富藏的丰富资源,而国家却没有好好地将其利用,吴钟史认为,这与封建制度落后腐朽、未来得及开拓创新有关。除此之外,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即是国家的生产政策。当时的朝鲜政府不允许平民家有多余的粮食和财富积累,不然就会被政府问责。这种生产政策严重打压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四、商铺、贸易:“城大而苦,孰与富强”

吴钟史此行是考察朝鲜商务,为两国开港通商作准备。吴钟史在游历王城时,曾记述了远望世贸场所的景象:“城之西南商贾辐辏,牛驴络绎,实为繁盛之区”,(14)[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9页。然而当他开始走访商铺时,所见的却是另一番情形:

首先,在交易环境上,即国家大的经济背景,缺乏一定的活力与生机。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吴钟史认为是其闭关锁国的社会情态。这已经渗透在朝鲜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他们对外国的一切都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即使是先进的、进步的也不敢接受。因为闭关锁国政策,朝鲜最具商机的人参特产并没有外销,而是每年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到中国交换绸缎、布匹等。

其次,交易场所的条件也颇为简陋。《东游记》中提到了吴钟史一行人所亲身走访过的纸店、绸缎店等商铺的景象。商铺的设施较落后,甚至没有招牌。店铺店面相对窄小,而且货物被严加看守,不仅货房门要上锁,门内还加以布帷遮掩,是一种相对隐蔽的、不太自由的交易方式。从吴钟史记录的朝鲜商铺与贸易景象中,可见其当时不是十分重视商业发展。

最后,在交易方式上,朝鲜当时还存在一些物物交换的景象。除了“以物相贸”之外,朝鲜社会只使用铜钱而不用银子作为货币,因此清朝使臣需将银两兑换成铜钱。此外,商品的品质也不太良好。吴钟史对当时朝鲜交易的商品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如购买的纸、素绸等均卖得颇为昂贵。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来到朝鲜的中国人无不对其肥沃的土地与丰饶的物产感到赞叹。吴钟史对京畿道的评价是“山川灵秀、商贾辐辏、士庶修法度、土地多矿”。(1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09页。同时,作为先进的洋务派成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吴钟史也对朝鲜未能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而感到可惜。通过与日本的对比,吴钟史以发展的眼光对朝鲜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许“高境较日本约少五分之一,人数约少三分之一,矿藏则多日本数十倍,土产海货不亚于日本,而人性刚健则胜日本远甚,倘能力反前辙,丕焕新猷,则高丽既得自全之术而中朝亦无东顾之忧,岂不懿欤”?(16)[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10页。

五、民风、民俗:“刚直无文,俭啬朴陋”

吴钟史在《游高丽王城记》的结尾处对当时朝鲜的民俗和社会生活做了一个整体的概括:“民俗刚直而无文,俭啬而朴陋”。(17)[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9页。吴钟史此行虽是为商务考察而来,但在朝鲜的40天里,不仅对朝鲜的地理环境有了翔实而深刻的记录与分析,而且对朝鲜人民的社会日常生活,包括吃、穿、住、行、风俗民情等方面都做了丰富而具体的记录。

吴钟史对朝鲜服饰的描绘涉及衣服、腰带、帽子与鞋袜,涵盖了不同季节、不同性别、各个阶层(如官员与平民、上中下等级者)以及不同场景(如服丧者的着装与已婚人士的着装)等。吴钟史对朝鲜人民服饰的形状、颜色、材质、尺寸等相关描述皆十分细致。其中,从“袜则不论冬夏,皆穿后绵,底即缝下口以为之,不另托以平片,故攲侧臃肿,形状累坠”(18)[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0页。这段描述可见当时朝鲜人民的制袜技艺尚不发达。

有关饮食的记载,除概述了朝鲜人民的饮食情况外,如“平民所食六畜与五谷,惟贫户终食蔬”,(19)[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11页。更多的是对招局官员宴席上的食物之描述。鉴于两国当时特殊的外交关系,朝鲜对中国使臣的接应与安排是十分周到的,饮食起居一应供给也是最好的,但从“所供给之牛、羊、鸡、豕各肉皆瘦不堪。食锅形如脚炉,烹炰甚不合用”(20)[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2页。之语可知,朝鲜所养六畜略显瘦弱,烹饪用具也不甚合用。据记载,朝鲜半岛大概在公元6世纪就有了关于种茶、饮茶的记载,到了7世纪,饮茶在民众中已经流行开来,然而吴钟史看到的却是“土人饮凉水,无煎茶器,苦渴,以洗面铜盆煮茶,观者如堵,皆来索饮,如乞琼浆,不能偏给”,(21)[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2页。由此可见,当时朝鲜的茶文化可能仅限于上层士大夫之间。

此外,吴钟史笔下还描述了当时朝鲜居民的房屋建筑。例如,平民多居于低矮简陋的土屋,城中虽多有瓦房,但也大都简陋。寺庙与衙署虽高大廓落,但也并不够光明辉煌,所有的建筑都给人一种陈旧之感。据吴钟史在《游高丽王城记》中所载:“瓦屋居十之四,草屋居十之六”,(22)[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9页。都城中半数以上皆为草屋。

至于朝鲜当时的出行方式,用《东游记略》中整合的一句话概括最为合适:“水行难以安身,陆行无可舒展”。(23)[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87页。吴钟史等人来时乘坐的是招商局派遣的威远、镇海、扬威三艘轮船,在朝鲜的出行方式,主要是乘舟、坐轿和骑马,但无论哪一种出行方式,都使人倍感辛苦。

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吴钟史还着意记述了朝鲜的风俗习惯。例如,入室脱履席地及妇女以首承物的这两种是最显著的:

坐卧皆席地,置小几一具,为倚身饮食书写等用。客至家必先去履,然后升座,盖恐污其席也。(24)[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11页。

取物承之以首,两手上捧,衣耸乳露,有一手托顶上物,一手拄拐以行者。(2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95页。

吴钟史的纪行文中也对当时朝鲜人民的民族性格有相应的记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即民风朴俭,一方面是指朝鲜人民古朴而节俭的民风,如“国俗男子十五而娶,女子十四而嫁,婚姻丧葬之礼从俭不从丰”;(26)[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11页。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长期被压制、被束缚,妇女出门时必要以衣遮面,家里来客人女人不能发出声音,人们的内心对一切外来的事物感到好奇,但又心生畏惧:“男人见华人,则趋视争先延颈以望。女人见华人,则骇窜恐后亡命而奔”。(27)[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广文书局,1891年,第7488页。

六、结语

吴钟史来到朝鲜之际,正是朝鲜与美国缔结通商条约的特殊时期。他客观地记录了朝鲜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更从国防的角度,切实地分析了八道的战略地位,他的纪行文是中朝文化碰撞的缩影,从中可以感受到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朝两国向世界近代化迈进的不同阶段以及人民复杂的文化心态,因此其纪行文具有无比珍贵的史料价值,这在今天也具有某种特殊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文书朝鲜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
英藏文书Or.8212/1224号为星禽占卜文献考
朝鲜迎接韩总统展现“最大诚意”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我的小天地
除了合理、最强、高效“3+1文书写作法”的代名词还有什么?
新版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将投入使用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Personal Statement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