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T和MRI检查的价值

2020-12-16杨金晖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多发性影像学检出率

杨金晖,王 朋(通讯作者)

(1山亭诚德骨科医院影像科 山东 枣庄 277200)(2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滨州 256800)

脑梗死是多发性心脑血管疾病代表,且人口老龄化当下,老年患者患病率明显增多,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干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致残风险的关键[1]。针对脑梗死疾病以CT、MRI等诊断手段为主,但是在诊断整体价值方面MRI优势更为突出。为了更好的了解CT以及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本文进行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期间,总计90例。纳入标准:(1)手术病理确诊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60岁老年患者;(3)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疾病患者;(2)精神疾病患者。9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老年患者占比48:42例;患者年龄最小者61岁、最大者78岁,平均70.50岁;梗死诱发因素:高血压患者60例,动脉硬化患者25例,颅脑外伤患者5例。9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行CT、MRI诊断,无基线资料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方法

对照组——CT诊断。取16层螺旋CT机,基线、矩阵、厚度、颅底薄层扫描分别为0ML、512×512、10mm、5 mm,先行薄层扫描,再根据扫描情况增强扫描。

试验组——MRI检查。取飞利浦MRI成像仪,扫描序列T1WI、T2WI、FLAIR、MS/DWI分别为TR1785ms/TE21ms、TR4000ms/118ms、8602ms/145、4100ms/81 ms,视野、层厚、间隔分别为1.5mm,对应矩阵分别为240mm×240mm、5mm、320×256,根据扫描情况作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经不同影像学诊断后脑梗死检出率以及病灶数量、大小、检查时间、检出时间等病灶检查情况。

1.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率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经不同影像学诊断后检出率分别为96.66%(87/90)、83.33%(75/90)。组间脑梗死检出率比较,χ2=8.8889,P=0.0028。

2.2 病灶检查情况比较

试验组:病灶数量为(2.5±0.5)个,病灶大小为(11.3±1.8)mm2、检查时间为(19.0±2.2)min、检出时间为(1.7±0.3)min;对照组:病灶数量为(1.8±0.3)个,病灶大小为(8.3±1.5)mm2、检查时间为(10.6±2.0)min、检出时间为(0.8±0.2)min。试验组与对照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经不同影像学诊断后组间病灶检查情况差异显著,病灶数量、大小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检查时间、检出时间比较,对照组优于试验组,P<0.05。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发病机制是患者脑动脉狭窄/堵塞,患者有脑膜损伤、脑组织坏死等症状,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尽早明确诊断是确保患者有效治疗、促进患者预后的关键。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疾病,MRI、CT均为主要诊断方式,均有诊断的优势以及不足。其中,MRI诊断梗死检出率高,尤其是小病灶检出率有明显优势,软组织分辨率高,为疾病早期治疗加以保障。但是,MRI检查费用高,从而限制了部分患者进行诊断[2]。而与MRI诊断比较,CT诊断虽然费用低、检查用时短,但是在在梗死病灶检出率以及分辨率方面有明显的不足[3]。郑长亮研究指出,对比CT检查,MRI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更具优势,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4]。

试验结果和刘海涛,王颖研究结果有一致性,MRI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检出率91.0%高于CT57.7%,在梗死数量、病灶观察效果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CT检查时长更短,P<0.05[5]。

综上所述,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行MRI诊断,检出率更高,是此类疾病患者优选诊断方式。

猜你喜欢

多发性影像学检出率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正确认识多发性硬化症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