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的防治
2020-12-16段琳琳尹发瑞
段琳琳 尹发瑞
(1,云南省陇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78700;2,云南省陇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78700)
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全世界分布,几乎所有养鸡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过本病的报道,不同性别、日龄和品种的鸡都能发生感染,危害较大,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发展[1]。
1 痘病毒
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痘病毒属,目前临床报道的有7 种类型,自然情况下每种病毒只对同种宿主易感,不同病毒之间的抗原决定簇有一定的相似性,能体现出交叉免疫保护作用。鸡痘病毒在所有病毒中体积最大,感染后主要存在于皮肤及黏膜组织中,可随病鸡口腔分泌物、鼻液、呼吸道黏液、粪便、眼泪等排出体外,对环境造成污染。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和鸽子,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以地方流行为主,不同日龄和品种的家禽都能发病,日龄越小发病越严重,夏季、秋季和冬季最容易流行,夏秋季以皮肤型鸡痘感染为主,而冬季多发生黏膜型。本病传播较快,疫情发生后鸡群的感染率一般在20%~80%之间,病死率10%~20%,健康鸡主要通过接触有病毒污染的组织而感染,吸血性昆虫也能传播本病。病鸡病灶部位脱落的羽毛、结痂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不及时清理或鸡场消毒不严很容易扩散。VA有助于黏膜生长和发育,同时对其功能的维持作用巨大,缺乏时黏膜脆弱,对病毒的抵抗力差,很容易出现本病。
3 临床表现
自然情况下,鸡感染后潜伏期为4~10d,根据病鸡的具体临床表现将其分为皮肤型、黏膜型、眼鼻型3 种类型,有的鸡也能表现2 种或3 种以上的混合型感染。
3.1 皮肤型
皮肤型病灶集中在鸡冠、肉髯、眼睑、鸡喙和翅下无毛处,病初出现灰白色小结节,之后结节增大,转变为痘疹,呈黄色,如米粒大小,随着疾病的发展,痘疹逐渐增大并相互融合,形成干燥粗糙的棕褐色结痂[2]。自然情况下,结痂经20~30d 可自行脱落,留下灰白色的疤痕,有些结痂可通过鸡之间的打斗及摩擦等被动脱落,形成血痂。
3.2 黏膜型
黏膜型又称白喉型,病毒主要侵染口腔、咽喉、食管和气管的黏膜,起初为白色小结,之后转变为黄白色干酪样伪膜,且相互融合变大变厚,对呼吸道和食道造成阻塞,病鸡呼吸困难,全身缺氧,采食出现吞咽障碍,大部分因呼吸不畅缺氧而死或饥饿而死。所有发病类型中,本型死亡率最高,可达40%以上,多发生于育雏鸡和青年鸡。
3.3 眼鼻型
感染鸡主要表现眼结膜、鼻腔黏膜等发炎,眼睛不断流泪,鼻孔处不断流出黏液,严重的为浓稠黄色脓液。眶下窦有炎性渗出物聚集,眼部肿胀,能挤出干酪样的凝固物,鸡视力下降,后期还会出现失明。
4 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本病疫苗以鹌鹑化的弱毒苗为主,接种方式为翅下刺种[3]。疫区鸡场建议免疫两次,首免选择在15 日龄左右,二次免疫选择在开产前,将疫苗以100 倍的剂量用无菌水稀释,接种最好采用专用的刺种针,部位选择在翼翅皮肤最薄处,避免暴力操作,注意避开血管。接种后的3~6d,检查接种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和结节,如果有表明接种成功,机体对疫苗已经发生免疫反应,如果没有则代表免疫失败,应寻找原因并择机补免除了疫苗免疫外,鸡场在本病流行季节必须加强管理,夏秋季蚊虫较多,每天傍晚时分是蚊虫最为活跃的时间,此时可在鸡舍中点兽用蚊香驱除,鸡舍门口设置灭蚊灯,整晚开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鸡群中发现病鸡时在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同时对大群紧急免疫,对鸡舍进行大扫除,尤其是地面脱落的残羽、结痂、组织碎片等必须清理,且要统一焚烧销毁,防止病毒扩散。鸡舍每周不低于2 次的环境消毒,消毒液可选择2%火碱溶液。病鸡尸体需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焚烧或深埋,鸡粪也要统一堆肥发酵处理,利用生物热杀灭其中的病原。
5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能治疗本病,只能通过局部给药的方法对感染部位进行外科处理,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减少死亡率。皮肤型可用镊子感染皮肤或黏膜表面的结痂小心剥离,伤口用碘附或紫药水涂抹防止感染。黏膜型可用长镊子将口腔和喉头内伪膜剥离掏出,之后涂上碘甘油或红霉素软膏。大群使用鱼肝油配合治疗,有助于黏膜再生和修复,治疗期间注意饲养器具、衣物、鞋帽专舍专用,防止出现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