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散养鸡养殖增收策略
2020-12-16刘淑路
刘淑路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畜牧兽医发展服务中心 272300)
1 生态散养鸡概念阐述
所谓生态散养鸡就是利用天然的土地、空气、光热、饮食源等现有资源进行规模化肉(蛋)鸡养殖,养殖过程尽量兼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科学的养殖模式进行养殖,主要食物源以原生态产品为主,保证全程投放无公害饲料,尽量避免使用抗菌素、某些人工矿物盐等不符合食品卫生质量安全要求的养殖投入品,终极目标是生产无公害绿色肉蛋产品。
2 生态散养鸡投养时机把握
农村生态散养模式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自有资源,广大农牧区要结合当地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条件、可利用养殖资源等综合分析,以确定最佳投养时间节点。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野生牧草、昆虫、作物籽实、瓜果蔬菜等天然食物源日趋丰富,养殖户可以就地取材、就地转化利用,因而可以大量节约饲料投入成本,养殖利润则相应提高。
3 养殖规模控制及商品雏鸡苗管理
基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天然养殖场承载能力考虑,农村生态散养模式倡导以“适度规模”为主,投养数量宜控制于2000~5000 羽内,因为一旦养殖规模超过5000 羽,对天然草(山)场、林果园、水源、物种等生态要素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很难控制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农村生态散养鸡品种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首选受消费者欢迎的本地土鸡品种和区域适应性较好的其他市场主导品种,如“大发乌鸡、凤祥乌骨鸡、白凤乌鸡”等。商品雏鸡的早期管理技术要点:在养殖区域内环境温度较高(18~28℃)的条件下,孵化出壳的鸡苗在一周后可逐步实现脱温下架,但雏鸡能否完全适应当前养殖环境条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雏鸡羽毛发育不全或昼夜间温差波动较大时,要注意采取必要的“保温衡控”措施;一般市场销售的商品雏鸡大约为7~20 日龄的雏鸡,此阶段雏鸡温湿度值应控制为“(28±2)℃、相对湿度70%”,且昼夜间温差波动最好不要超过3℃,这样才能保证雏鸡苗整齐度和成活率;15~20 日龄后,雏鸡羽毛和机体免疫系统基本发育完全,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此时可以考虑完全脱温下架放养;早期实施放养要注意早上将雏鸡放到保温舍外,让其接受自然阳光照射,接触全新的天然放养环境,诱导其自主觅食,驯化其中午和晚上定时赶回舍内补喂全价饲料、定点归宿等,经大约1 周左右的人工调教即可使鸡群固化养成有利于饲养管理的良性条件反射(行为习惯)。
4 常见病防治
4.1 重大病种防控
散养鸡的高危害性、重大病种主要是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禽霍乱、鸡传支、鸡传法、鸡传喉等,目前这几种高危害性病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相关疫苗。所以,养殖户要结合地方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和本场实际,合理选择高发病风险病种进行疫苗接种,最好是向雏鸡苗供应商了解清楚疫苗程序免疫情况,针对漏免的风险病种实施补免。
4.2 保健预防
养殖过程中,不同季节鸡群会发生不同的疾病,善于根据四季变化辩证下药治未病、防治结合能有效降低鸡群发病率和病死率。笔者推荐自场经验方案:(1)7~20 日龄雏鸡苗采用“乳酸环丙沙星+复方电解多维”混饮,连喂3~5d,可有效净化内源性感染,鸡苗成活率明显提高。(2)20 日龄以后随着雏鸡接触地面污染源的频度增大,到40 日龄左右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较大,因此,要注意适时驱虫,驱虫也要经辩证,肠道蠕虫首选对症药物抗蠕敏、左旋咪唑、阿维菌素等敏感剂,而针对球虫病(以排红痢、血痢为特征)则要选择地克利珠、复方长效磺胺等敏感剂。养殖过程视具体情况至少驱虫1~2 次,要求养殖户要遵守肉蛋禽休药期管理规定。(3)针对四季不明原因引起的呼吸+消化、病毒+细菌多元混感综合征,笔者推荐近期经验处方:复方抗病毒散(含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按0.2%~0.5%拌料,早晚各喂1 次、连喂5~10d,同时日粮中适量添加维生素(VC、VE、B 族)合剂效果更佳。
4.3 日常管理
农村生态散养模式很大程度上不存在空气质量不达标、光照不足、运动不足、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强鸡群重点活动区域的定期保洁消毒、各种有利条件反射固化养成(驯化管理)、科学配制及投喂全价饲料、合理分区轮牧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救治个别发病鸡(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妥善处置病死禽及相关污染物(无害化处置)等。做好这些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完善饲养饲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断开展专业化技术培训以提高科技化管理水平,以人才和技术的核心要素保障养殖创收。
5 小结
农村生态散养鸡养殖增收的支撑点在于以质量取胜,质量保障的要素是品种选择、无抗或减抗喂养、肉质改良。食物源尽量就地取材,依托当地自有资源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及创收,所以要把握好当地天然水域、天然草场(山场)、经济林果地、庄稼等可利用资源的规律,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