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运用分析

2020-12-1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头颈部低剂量常规

黄 惠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临床上,CT血管造影(CTA)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检查大大提升了诊断检出率。但CT辐射剂量一直是医师关注的重点问题[1]。低剂量CT扫描这一概念是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的前提下,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实施检查。本研究通过对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头颈部CTA检查中运用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患者高度怀疑有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9.2±8.3)岁。其中29例采取常规剂量CT扫描进行CTA检查设为常规剂量组;31例采取低剂量CT扫描进行CTA检查设为低剂量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受检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PHILIPS25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受检者取仰卧位,使用压束带妥善固定头部,头部正中线与CT纵轴定位光标重叠,保证听眶线垂直于床面;自主动脉弓至颅顶范围实施扫描,采取低剂量进行定位相与平扫期扫描,并于主动脉弓中心层面标记扫描感兴趣区,动脉期扫描兴趣区触发阈值设定为100Hu;利用智能团注跟踪技术确定扫描时间,达到阈值时自动启动动脉期扫描程序;注射造影剂为碘普胺(370mgI/ml)50ml,注射速率为5ml/s。扫描参数: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V,低剂量组管电压80kV;其余参数两组均为管电流175mA,矩阵512×512,螺距0.914:1,层厚及层间距4mm,重建层厚0.75mm。

1.3 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送至PHILIPS星云V6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容积显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在CPR)等进行三维重组。CTA扫描过程中对操作流程及扫描参数进行规范,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图像后处理,保证扫描及相关参数的一致性。

1.4 图像分析与评估

⑴记录CT扫描生成的X线剂量参数,对两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比较。⑵采用动脉期图像分析图像噪声,记录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平均CT;组织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诊断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统一。图像质量评分标准[2]:采用5分法,图像质量优秀为5分,图像质量好为4分,图像质量可为3分,图像质量不佳为2分,图像质量差为1分,图像质量评分≥3分认为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射剂量

常规剂量组CTDIvol为(26.37±5.62)mGy,DLP为(895.39±124.75)mGy·cm;低剂量组CTDIvol为(7.96±1.24)mGy,DLP 为(276.58±36.42)mGy·cm;低剂量组CTDIvol、DLP较常规剂量组明显降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

常规剂量组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平均CT为458.62HU,图像质量评分为(4.19±0.62)分;低剂量组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平均CT为430.25HU,图像质量评分为(3.96±0.78)分;两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目前。DSA、血管内超声、CTA是临床检查头颈部血管病变的重要方法。其中,DSA是临床诊断动脉狭窄病变、急性脑梗塞等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DSA的创伤性较大、医疗费用昂贵;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简单,广泛用于颈部浅表血管的检查,不过血管内超声对颅内血管疾病的检查缺乏诊断优势。相较于其他检查手段,CTA技术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检查提供了更多便利。然而,头颈部CTA检查存在的辐射剂量大问题也备受关注。鉴于头颈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加之甲状腺和晶状体等重要器官对放射线十分敏感,临床有必要在满足诊断要求前提下尽可能降低CT扫描的辐射剂量,以保证受检者不受辐射危害。因此,应提倡最小有效剂量原则,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部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3]。既往通过降低管电流的方法降低X线的辐射剂量,但研究发现[4]盲目降低管电流导致图像噪声增加,图像质量下降,会对动脉病变细节的显示和判断产生较大影响。有研究提出[5],将管电压从120kV降低至80kV对儿童血管病变继续检查,可使辐射剂量的减少达到65%。与此同时,低管电压对碘的敏感性要高于高管电压,故管电压80kV这一方案也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本研究中,低剂量组CTDIvol、DLP较常规剂量组降低,P<0.05;两组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平均CT以及图像质量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虽然管电压降低后会使图像颗粒增粗,但低剂量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可见低剂量CT扫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综上所述,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而图像质量又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故用于头颈部CTA检查中具有可行性。

猜你喜欢

头颈部低剂量常规
常规之外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别受限于常规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