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中蜂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以龙山县为例
2020-12-16秦茂姚华清
秦茂,姚华清
(1.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2,秦世新1,王鹏1,秦涛3,涂雷4※南吉首416000;2.龙山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龙山416800;3.龙山县兴隆街道农技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站,湖南龙山416800;4.龙山县红岩溪镇农技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站,湖南龙山416806)
中蜂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特色产业,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促农民增收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因技术落后、管理不科学、政策支持力度小、农民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扶贫支持力度有限。为加快推进中蜂产业发展,龙山县瞄准市场需求(天时),依托自然优势(地利),加大支持力度(人和),走出了一条独特产业发展之路,为湘西州全面推广中蜂产业提供思路。
1 龙山县发展中蜂产业基本情况
1.1 出台政策
2018~2020年,龙山县把中蜂产业纳入产业脱贫发展产业,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畜牧水产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中蜂产业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工作。相继出台《龙山县中蜂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龙山县中蜂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的通告》等相关文件[1],支持产业发展。县财政统筹资金1000万元以奖带补发展中蜂,按400元/箱进行奖补,对参与项目建设的中蜂养殖企业(合作社)按提供蜂群数量每年给予20元/箱奖补,对自愿建成蜂蜜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一次性给予奖补资金10万元。
1.2 项目支撑
2018年以来,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带动发展模式,采取直接帮扶和委托帮扶模式,县财政统筹资金1000万元,共发放蜂群1.8万群,发动75个深度贫困村,带动帮扶2563户贫困户10401个贫困人口,75个深度贫困村集体,实现了贫困村集体年平增收5000元以上,贫困户年平增收3000元以上,经济增收明显,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每年举办技术培训200期,培养养蜂能手200个,发放技术资料1万份,培植各类果树2000多亩,发展党参、玄参、天麻等中药材3.33公顷(50亩),对18个重点乡镇进行全程社会化服务。
1.3 养殖规模不断壮大
2017年养殖基础为1.5万群,截止2020年发展到3.5万群。中蜂养殖农户达到了400余户,其中50群以上的中蜂养殖户100余户。养殖人员也逐步年轻化,现有80、90后的养殖人员达到了20余人,逐步形成“小蜜蜂大产业”,中蜂总产值0.5亿元。
1.4 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2018年,成立县级中蜂养殖协会1家,养蜂专业合作社25家;注册成立中蜂养殖公司5家。“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成为全县中蜂养殖主导模式,积极引导蜂农科学养蜂,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
1.5 养蜂技术不断提升
构建了“以知名专家作顾问、县中蜂办技术员作指导,企业和协会为主角,乡镇动物防疫员为主力,本地技术能手为补充”养殖技术服务体系[1]。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采用“互联网+”和实地培训等多种方式提供中蜂养殖、蜂病防控,安全生产以及国内外养蜂形势等信息和技术,效果非常理想。
1.6 品牌打造初见雏形
龙山县大安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茅坪乡建成日产2吨的蜂蜜加工基地一个。该基地已通过食品检测部门验收合格,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在大安乡、洛塔乡、洗车河镇、红岩溪镇等乡镇正在建设成熟蜜基地。注册“娇莺”“翡蜜”“乌龙山蜂姐”“大安乡”“崖笼”等蜂蜜产品商标,为打造优质品牌奠定了基础。
2020年11月25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的“全国蜂业大会暨中国特色蜂蜜供需对接会”上,龙山县被中国蜂产品协会授予“蜂业扶贫先进县”荣誉称号,龙山县金桂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授予“蜂业脱贫攻坚之星”称号。
2 湘西州蜂业发展优势
2.1 市场前景
2.1.1 产业规模大
2019年全球蜂群数量为9314.5万群,我国约有蜜蜂1100万群,占全世界蜂群的12%,我国的蜂群数量居世界前列,蜂蜜生产量和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出口蜂产品合计13.46万t,价值3.45亿美元,出口到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2]。
2.1.2 市场需求大
2018年我国蜂蜜市场规模达到51.5万t,人均蜂蜜消费量约为0.24kg/人[3],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量仍有较大差距,这也表明我国蜂蜜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资源优势
2.2.1 良好的生态环境
湘西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武陵山区,属“微生物发酵带、土壤富硒带、天然亚麻酸带”三带叠加区,森林面积7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以上,境内泉源丰富,山林野花连绵起伏,无“三废”工业污染,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
2.2.2 适宜的发展气候
湘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8℃,无霜期为288d。中华蜜蜂的工蜂在气温7℃左右能正常进行采集活动,气温14℃~25℃是工蜂采集蜂蜜和花粉的最佳气温[1]。
2.2.3 丰富多样的蜜源
全州境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206处以上,药用植物985种,有名贵药材杜仲、银杏、天麻等,油脂植物230种,观赏植物383种,维生素植物60多种,色素植物12种[4]。全州种植玉米、稻谷、烤烟、百合、蔬菜、油菜、油茶等植物30万公顷。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向日葵、芝麻菜;豆科植物、紫花苜蓿、紫云英、党参、玄参;柑橘、枣、枇杷、刺槐、荆条、野坝子、盐肤木(五倍子)、桂花、黄柏、柃木(山桂花)、乌桕、乌苞(川莓)、板栗等。辅助蜜粉源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核桃、蒲公英、野菊花、蔬菜、樱桃、梨、桃、李、瓜类、玉米、稻谷、椿树、葡萄等。
2.2.4 较大的环境承载量
据专家测算,全州养蜂承载量可达30万群以上,目前仅有8.9万群,发展空间巨大。
3 存在的问题
3.1 蜂种品质退化严重
由于普遍养蜂户只注重数量而忽视效益,对优良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加上缺乏蜂种育种培育意识,大多数是自繁自养,很少引进优良蜂王,造成品种退化,养殖效益不高。
3.2 养蜂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养蜂户主要以传统的圆桶养殖技术为主,人放天养、割脾取脾、传统取蜜等陋习因素,最近几年,虽然推广活框养殖,但许多养殖户对蜜蜂越冬和度夏管理不当,造成蜂群缺蜜缺粉,影响蜂群强群扩群,甚至出现蜂逃或者死亡,严重制约中蜂的发展。
3.3 缺乏蜜产品品牌创建
蜜蜂产业起步晚,养殖规模小、品牌培育滞后,知名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销售主要以原蜜为主,没有精深加工,州境仅龙山取得蜜蜂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注册品牌少,不能突显本地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
3.4 产业链条短
全州缺乏一个有实力的龙头带动,都是各自为战自我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少。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
建议由州政府牵头,州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成立领导小组,组建相关机构,调配人员编制,具体负责中蜂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等,积极申报华中型中华蜜蜂保护区,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4.2 出台中蜂发展相关支持政策
建议出台“十四五”中蜂发展规划、中蜂发展实施意见、中蜂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划定蜂种资源保护区,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养蜂农场,建立与蜜蜂研究单位联合机制,制定适宜湘西州中蜂养殖技术规程。
4.3 大力支持中蜂养殖发展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中蜂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主要用于中蜂产业发展、蜂产品品牌创建、蜜产品精深加工、蜜蜂繁育场建立、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安全追溯体系等建设,提高湘西州中蜂养殖知名度。
4.4 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加强蜂业协会管理,推广“协会+企业+基地+养殖户”的养殖带动模式,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养蜂产业,以此提高产能产量、开拓市场[5];加强养蜂行业监管,建立和完善蜂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蜂蜜产品全过程信息可记录、可追溯、可管控、可召回、可查询,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蜂蜜产品的质量安全[2]。
4.5 进一步强化推广措施
一是加强基层服务人员和养蜂能手培育,按照“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措施,加强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养蜂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着力解决广大养殖户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努力提高养蜂效益;二是科学引进优良品种,研究适宜本地生产的蜂群,有计划、有目的的改良蜂王和蜂群,加强蜂产品研究,提高蜂蜡、花粉、雄蜂、蜂王浆、蜂毒等研制,走高端市场,提高养殖附加值,及时淘汰产能差、分群强的蜂种;三是积极开发市场,结合湘西旅游和乡村振兴,开展蜂旅文化、中医蜂疗、蜂情小镇等建设,积极参加世博会、农博会、年货会等活动,大力推介湘西中蜂;四是加强蜜粉源植物培植,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培育五倍子、玄参、黄柏等中药材种植,建设花谷花海,增加蜜蜂养殖场地,打造蜂药基地,蜂旅文化。五是结合实际,鼓励专业人员和专业组织积极参与带动发展模式,使湘西中蜂快速成为富民产业,形成“小蜜蜂、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