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能改,让学习真正发生
2020-12-16江苏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
周 俊 (江苏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
一、让学生检验并发现错误,找出错误成因
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认知时,需要学生能够从“自我否定”中获得纠正。从学生解题过程来看,出现错误后,教师单纯依靠正确的求解示范,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深刻认知。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解题过程,去发现错误,并查找成因,进而否定自己,确立正确解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即便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做的题进行重新验算,去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但学生仍然缺乏检验自觉性。为此,教师要重视解题检验练习,增强学生自主检验意识。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某三角形面积为45 平方厘米,底为5 厘米,问高是几厘米?有的学生计算结果为“9”厘米。显然,学生解题出现了错误。于是提醒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学生很快发现错误,并给予改正。根据“底×高÷2=三角形面积”,在求解高时,需要用“三角形面积×2÷底”来得到。刚才学生之所以求解错误,与学生的马虎或者思维不到位有关。不过,对于这类错误,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三角形的面积乘以2 代表什么?也就是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从数形结合来看,正好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所得到的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三角形的高。由此,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底与高的关系。
二、鼓励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平时的数学解题中,出错是正常的。面对解题错误,教师要引领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深刻领会数学的本质。在学习“倒数”知识时,对于的倒数是多少,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解答为很显然,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学生并未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本身的关系。事实上,从字面意义来看“倒”数的“倒”,并非单纯的颠倒,而是基于数值的倒数。对于一个分数,其倒数是对分子、分母进行颠倒,但对于倒数显然不是,而应该是。也就是说,“乘积为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与的乘积显然不是“1”,所以不是的倒数。从教材题例分析来看,给出了一些数,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两个数的乘积为“1”,对于两个分数,其乘积为“1”时,这两个分数互为倒数。如对于的倒数是什么,我们可以从=1 中得到,的倒数是。同样道理,对于,应该先将其转化为假分数,再根据,得到倒数为。在课堂上,对于倒数的学习,很多学生单纯从分子、分母位置颠倒来计算,忽视了这个数与倒数的乘积为“1”的本质,从而出现错误。对此,让学生从一个数与倒数的乘积是否为“1”来检验,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数的倒数是否正确,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三、关注学生的错误,发现思维的闪光点
在数学问题求解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而不去反思。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解题错误,理解学生犯错,让学生从犯错中抓住反思学习的契机。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如在学习小数时,根据图示中的阴影,写出分数和小数。有一个学生在对一个正方体,被平分为1000 份后,在其中的一个面涂了9 个方格,问,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体的几分之几,写成小数是多少。很多学生都认为,应该表示为写成小数为0.009。但有一个学生认为应该表示为,原因是,对于正方体,被平分为1000 份后,根据图示,能够涂色的只有六个面,每个面为100,所以分母应该是“600”。很显然,该学生的解法与其思维是紧密关联的,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分析,该学生的意思,就是结合图示中正方体的六个面来展开涂色的,而不是将1000 个小正方体分开涂色。所以,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让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感到惊讶,而这一思维,更是激发了师生对数学问题的全面探究。对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而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去换位思考,去发现学生的独特思维。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错误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远比从正确的结论中获得的感受更深刻。
总之,数学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关注学生的解题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将之作为有价值的“资源”给予开发和利用,引领学生从错误中剖析原因,从“自我否定”中建构正确的解题认知。